从垂直方向上看有较完整自然带的山脉是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9号)精神的贯彻落实,“科学绿化”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什么是科学绿化”也自然成为相关部门、社会公众和专家学者必须认真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注意到,此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已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对“科学绿化”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解读,一些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对于人们加深对文件精神的理解,提高对“科学绿化”的认识、增强科学绿化的自觉性,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有鉴于此,同时也因为受到上述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的启发,笔者也想谈谈自己对于科学绿化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笔者认为,科学绿化的关键在于“科学”二字。要实现科学绿化,就要准确把握“科学”二字的具体含义,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融入国土绿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其基本意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鉴于国土绿化兼具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属性,这里讲的客观规律,理应包括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此,也可以说,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国土绿化,才能称之为科学绿化。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特定情况下也有难以兼顾的时候。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要坚持自然规律优先,经济规律就要服从自然规律。这是因为,经济规律作为人类社会经济现象间普遍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虽然有其相对独立性,但是从本原上说,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②,“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③,经济规律只是自然规律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仍然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统摄和制约。这就告诉我们,相比于经济规律,自然规律是更具基础性、前提性、根本性的规律。正因为如此,所以习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④;如果人类违反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⑤。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自然规律优先、经济规律要服从自然规律”这一重要思想,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许涤新等知名专家学者提出⑥,但是在以往很长一个时期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和遵循。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今天,已经是把这一重要思想真正落到实处的时候了!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同时考虑到人们对遵循经济规律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无须再作过多强调,本文只想主要从遵循自然规律的角度对“科学绿化”中“科学”二字的意涵作一简要的界定。
在笔者看来,从遵循自然规律的角度说,科学绿化就是将生态系统内在规律作为国土绿化的根本遵循,并融入国土绿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内在规律”,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生物适应环境的规律,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规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规律,生态系统发育进化规律等。简而言之,所谓科学绿化,就是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的林草植被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土绿化中一定要把“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作为根本指导原则,并在国土绿化的实际行动中得到认真地贯彻落实。
现代生态学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生物都有一定的适生环境,都受到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国土绿化中的乔、灌、草等绿色植物也不例外。因此,在国土绿化中一定要遵循生态学原理,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植被生长发育规律,统筹生活生产生态需要,在“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大前提下,合理选择绿化树种草种,适宜种植什么就种植什么,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其中,江河两岸、湖库周边要优先选用抗逆性强、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防护性能好的树种草种;干旱缺水、风沙严重地区要优先选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灌木树种和草种;海岸带要优先选用耐盐碱、耐水湿、抗风能力强的深根性树种和草种;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要优先选用根系发达、固土保水能力强的防护树种和草种;水热条件好、土层深厚地区要优先选用生长快、产量高、抗病虫害的优良珍贵用材树种;居民区周边要兼顾群众健康因素,避免选用易致人体过敏的树种草种。此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本地乡土树种草种与外来树种草种的关系。既要看到乡土树种草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已经与当地自然条件达成稳定平衡,对生长环境具有天然适应性,在造林绿化中具有成活率高、造林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以及正确引进外来树种草种对于丰富林草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增强国土绿化的景观效果、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乡土树种草种和外来树种草种的不足,尤其是盲目引进外来树种草种容易造成病虫害,甚至造成生物入侵等弊端。这就要求各地制定乡土树种草种名录,积极采用乡土树种草种进行绿化,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要加大乡土树种草种采种生产、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引导以需定产、订单育苗、就近育苗,避免长距离调运绿化种苗。
科学绿化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绿水青山。因此,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也就自然成为科学绿化的核心要义。
要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严格遵循生态系统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规律。要懂得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的根本标志,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越健康、稳定性越强。由无数的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的全球最大生态系统——地球生物圈是这样,个别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这样。而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物种多样性。就林草植被建设而言,一个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其物种多样性也必然是高度富集的。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树种草种的搭配要遵循生态规律。以植树造林为例,就要科学选择多样化的树种营造混交林,而不要只使用单一树种营造纯林。惟其如此,林草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才能得到保障。
此外,还要懂得每一种类型的森林、草场都有与其自身功能相匹配的合理结构,甚至每一块林地、草地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特征,这正是生态学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体现。以农田防护林为例,其基本功能是改善小气候、降低地下水位、改良土壤、避免或降低风灾、雪灾、沙灾等自然灾害、增加农作物产量,但是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其主体功能也会有所侧重。这就与林带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主要涉及林带内部的树木枝叶所形成的透光孔隙、密度等的不同与分布,还与树种组成、林带宽度、林层、密度、断面性状等直接相关。其中,紧密结构林带能够提供静风区,从而为果园、民居、牲畜等提供保护;通风结构林带,其宽度较小且没有或稀有灌木,通常由单一树种构成,该种林带结构能够使得积雪在农田的分布较为均匀;稀疏结构林带,由主要乔木与灌木树种组成,其林带纵断面均匀透风避光,往往为农田防护林带的最佳结构,同时也适用于风沙严重的地区进行农田防护。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选择,不能随意为之。
土是生存之基,土地是国土绿化的空间载体;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国土绿化的关键制约瓶颈。土地和水资源对于国土绿化的至关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能否科学安排国土绿化的用地用水,也因此成为决定国土绿化成败的关键和衡量国土绿化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尺。对此,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科学安排国土绿化的用地方面,一定要在科学认知层面懂得生态学关于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原理及相关知识,包括:土壤的生态意义;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5种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土壤的质地、结构和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土壤的侵蚀和破坏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不同林草植被对不同类型土地的适应性和改良性,从而将绿化用地的安排建立在符合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在实践层面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适宜性等因素,科学划定绿化用地,并实行精准化管理。要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草地等为主开展绿化,并结合城市更新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城市和村庄绿地,加大农田防护林建设力度。
在科学安排国土绿化的用水方面。一定要对生物与水的关系原理有个深刻的认识。要懂得,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必须以水为介质,在生物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水交换,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国土绿化的植物而言,则必须时刻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才能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水太多(如洪涝)和水太少(如干旱)都将对植物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导致植物的死亡。还要懂得,不同种类的植物的需水量是不同的,同种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的需水量也不相同。因此,在国土绿化中,一定要立足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对相关林草植被的承载能力,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绿则绿、宜荒则荒,科学恢复林草植被。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化规划一定要经过水资源论证,以雨养、节水为导向,以恢复灌草植被为主。要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合理配置绿化用水,适度有序开展城镇周边节水绿化。要加强人工增雨作业,提高造林绿化效率。
从全国的视野看,国土绿化要构建的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告诉我们,在国土绿化的实践中,一定要坚持系统观念,切实做到城乡统筹、协同推进。这既是构建健康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各地一定要充分利用城乡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见缝插绿,推进立体绿化,做到应绿尽绿。要增强城乡绿地的系统性、协同性,构建绿道网络,实现城乡绿地连接贯通。要加大城乡公园绿地建设力度,形成布局合理的公园体系。要努力提升城乡绿地生态功能,有效发挥绿地服务居民休闲游憩、体育健身、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要从实际出发,推广抗逆性强、养护成本低的地被植物,提倡种植低耗水草坪,减少种植高耗水草坪。要加大杨柳飞絮、致敏花粉等防治研究和治理力度,提升城乡居民绿色宜居感受。要鼓励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种植乡土珍贵树种,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遵循树木生长发育规律,选择适度规格的苗木,除必须截干栽植的树种外,应使用全冠苗。要尊重自然规律,坚决反对“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行为,避免片面追求景观化,切忌行政命令瞎指挥,严禁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劳民伤财搞绿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国土绿化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一项重大举措和系统工程。鉴于不同区域自然生态状况及其与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相关性和影响力的差异,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科学布局绿化空间,在全面推进各地区国土绿化的同时,着力突出重点生态区域的林草植被建设,显得尤其必要和重要。
因此,在国土绿化实践中,一定要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总体布局,科学推进重点区域的植被恢复。这里的关键,是要针对重点区域的主体功能和突出生态问题,因地制宜选择树种草种、确定绿化方式。其中,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干支流、左右岸要加强封山育林育草,推进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北方防沙带要加大封禁保护力度,建设以灌草为主、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林草植被;青藏高原区要严格保护原生植被,主要依靠自然恢复天然林草植被,适度开展退化土地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人工草场建设;海岸带要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东北森林带要加大天然林保护修复力度;南方丘陵山地带要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构建稳定高效多功能的林草生态系统,筑牢生态屏障。与此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要落实国务院已批准的25度以上坡耕地、陡坡梯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任务。相关主管部门要做好退耕地块的土地用途变更和不动产变更登记工作。要结合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科学发展特色经济林果、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坚持数量和质量、过程和成效的统一,切实做到既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既重视过程更重视成效,进而把提升国土绿化的质量和成效作为根本宗旨,是科学绿化的本质要求。
为提升国土绿化的质量,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各地要对新造幼林地进行封山育林,加强抚育管护、补植补造,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护制度和投入机制,提高成林率。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要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科学、规范、可持续开展森林经营活动。要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等,支持国有林场场外造林,积极推动集体林适度规模经营。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大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力度,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要加大人工针叶纯林改造力度,开展健康森林建设,增强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能力建设。要实施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快退化草原恢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
为提升国土绿化的成效,要采取有偿方式合理利用国有森林、草原及景观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提高林草资源综合效益。要强化林地草地用途管制,严厉查处乱砍滥伐、非法开垦、非法侵占林地草地和公园绿地等违法行为。要严格保护修复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及时抢救复壮。
国土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一是要规范开展绿化设计。承担国家投资或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绿化项目建设单位必须编制作业设计或绿化方案,绿化项目主管部门必须会同相关部门对作业设计的用地、用水、技术措施等进行合理性评价,并监督实施。社会普遍关心且政府主导的重大绿化项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二是要全面加强绿化施工管理。要充分保护原生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珍稀植物等,禁止毁坏表土、全垦整地等,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退化。三是要创新开展国土绿化的监测评介。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将绿化任务和绿化成果落到实地、落到图斑、落到数据库,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要推进作业设计编制、施工、检查验收全过程监管,全面监测林草资源状况变化。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评价体系,运用自然资源调查、林草资源监测及年度更新成果,提升国土绿化状况监测信息化精准化水平。按照林草一体化要求因地制宜设定评价指标,制定国土绿化成效评价办法,科学评价国土绿化成效。四是要健全绿化管理制度。要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对集中连片开展国土绿化、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和预期目标的经营主体,可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在依法办理用地审批和供地手续后,将一定的治理面积用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相关产业开发。要探索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公园绿地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但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管理的新机制。要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政策,优先保障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林分更新改造等采伐需求,促进森林质量提升和灾害防控;放活人工商品林自主经营,规模经营的人工商品林可单独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统一纳入年采伐限额管理。要将造林绿化后期管护纳入生态护林(草)员职责范围,并与生态护林(草)员绩效挂钩。要完善并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规范草原经营权流转,压实责任主体,持续改善草原生态状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土绿化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科技研发对我国国土绿化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也早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研发对国土绿化的支撑作用,就要把科技研发贯穿国土绿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主要内容,首先,是要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和林木良种、草品种审定,加强重要乡土树种草种资源收集保护、开发利用、种苗繁育等关键技术和设施研发。第二,是要优化完善国土绿化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定位观测监测体系。第三,是要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开展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防控、林水关系、乡土珍稀树种扩繁等科技攻关。第四,是要加大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机械装备研发力度,遴选储备、推广实施一批实用管用的生态保护修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规划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编制相关规划是引领我国国土绿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路线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此,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科学绿化的内在要求,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密结合各地实际,认真组织编制本地区绿化相关规划,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叠加至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现多规合一。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确定规划范围、绿化目标任务;城市绿化规划要满足城市健康、安全、宜居的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强对绿化相关规划实施的检查和督促落实,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不得擅自改变绿化用地面积、性质和用途。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上述科学绿化观念的逐步普及和科学绿化相关要求的逐步落实,我国科学绿化事业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更加可喜的局面。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东镇方家山森林运动公园道路两旁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王泸州摄
③习2017年5月26日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