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跨越4000多公里续写“皖藏一家亲”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10 18:01:29 | 【字体:小 大】 |
佛渡异世10月31日,虽然还是秋季,但西藏错那市贡日门巴民族乡莓茶种植试验示范基地里的气温已低至零下。在这座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一株株跨越4000多公里的铜陵莓茶依然生机勃发。绿意葱茏间,我市第三批援藏干部人才王天柱正在指导工人修剪茶树枝叶,确保它们安然越冬。
错那市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周边森林茂密,气候湿润,但常年天气寒冷,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典型的高寒地区。2022年7月,我市农业技术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王天柱作为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前往错那市,担任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面对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如何发展适宜的产业成了王天柱最为关心的问题。经过细致调研和反复论证,他和援藏工作队错那工作组决定,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引进适应能力强、种植技术简单、生命周期长的莓茶种植项目。于是,在2023年春分时节,第一批2万余株莓茶种苗从我市郊区跨越千山万水,在错那市贡日门巴民族乡等4个民族乡的20余亩土地上陆续扎根,并在当年夏季顺利迎来采摘。
“亩产干茶二三十公斤,虽然比在铜陵的产量要低些,但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已经算是很可观了。而且,品质也达到或超过国家相关产品标准,受到市场的认可。”王天柱告诉记者,早在去年5月,当地莓茶就在第十六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上亮相,受到不少客商的青睐。
从铜陵莓茶到雪域莓茶,短短的一年多时间,莓茶就成了当地的重点特色产业,也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就近就业增收。去年,仅支付给村民的工资就达30多万元。
今年42岁的斯木村村民达娃普赤原本在当地经营一家茶馆,在首批莓茶试种时,她便毅然放下了茶馆生意,选择在莓茶基地务工。她告诉记者,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不仅是对每月3500元的固定务工收入感到满意,更是因为她十分看好莓茶产业的发展,她想要学习更多的莓茶种植管理技术,将来更好投身当地莓茶产业和乡村振兴。
和铜陵莓茶项目一起被带到错那市的还有食用菌项目。试种3亩大棚的羊肚菌单个平均长度8厘米、重50克,亩产鲜菇200公斤以上,亩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试种5亩立体化大棚的赤松茸,亩产达5000余公斤,市场供不应求,赤松茸涮火锅几乎成了当地饭店的主打菜。
如今,错那市的莓茶种植面积已扩种至130余亩,占地千余平方米、日加工鲜叶1.5吨的莓茶加工厂房预计今年底便可开工建设,到明年莓茶采摘时可投入使用。同时,食用菌也被纳为整个市重点发展产业,并计划建设千余亩林下或设施食用菌种植项目。
山海万里,不以为远。“很欣喜看到我们的产业援藏项目能够在这里真正地扎下根、结出果,这也鼓舞着我们更加用心用情持续做好各项援藏工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错那工作组组长,错那市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姜烨表示,他们将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继续扎根雪域,奉献高原,共同续写“皖藏一家亲”的美丽篇章。(记者 方盼亮)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