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茶文化考察|湖北省暑期茶文化、茶产业考察报告(二)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4/24 10:10:32 | 【字体:小 大】 |
嗜血的拳头本次考察是以武汉为始点,第一个重头戏就是8月9日上午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隆重举办了“茶道哲学暨西南茶马古道学术研究讨论会”。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主持了会议,参会人员有湖北省人民政府二级巡视员孙军、重庆市发改委罗承勇、武汉大学茶文化中心副主任宋时磊等武汉市茶文化研究专业人员,考察团全体成员也悉数参加。刘礼堂教授介绍了武汉大学开设茶文化全校选修课的情况,孙军主任介绍了湖北省的茶产业布局和战略,宋时磊博士介绍了湖北省各地的茶俗、茶文化的现状,这些都为即将展开的考察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认识前见”。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跨北纬29-33度之间,东、西、北三面环山,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①境内的山地大致可划分为西北山地、西南山地、东北山地、东南山地四个不同区域。“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秦岭东延部分称武当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群山叠嶂,岭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神农架最高峰为神农顶,海拔3106.2米,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000米。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大别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东南山地为蜿蜒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略呈西南—东北走向,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米。”②
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降雨量适中,四季分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湖北多地处于高海拔地带,比如英山县、恩施州、武陵山区、宜昌市等地。总体上,湖北省适合茶树生长的地域面积较广。
常言道:高山云雾出好茶。优越的地理特性满足了茶树的生长需求,丰富了茶青内含物质成分,为制作口感好、品质高的茶叶提供了前提条件。据统计,在湖北全省境内,适合茶树生长的黄金地带的面积有18.59万平方公里。此外,湖北也是原始茶树的发源地之一,在多地发现了野生茶树、古茶树的分布,这些都构成了本地多样性、独特性的茶种质资源,这也是湖北省茶产业发展不可复制的优势之一。即便在当代,引入外地茶树树种后,比如龙井43号,移植本地后生长出来的茶青加工成干茶也在口感、韵味、香气等方面都有十分出色的表现,在有些测评指标上甚至优于原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使得湖北省多地的茶叶都有良好的市场反响。
早在唐朝,陆羽撰写的《茶经》就明确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茶经•一之源》)“山南,以峡州上”(《茶经•八之出》)此处所提到的“巴山峡川”分布在今天的川东、鄂西一带,巴山、三峡都地处今恩施州巴东县境内,长江也穿境而过。“山南”指的是唐朝时的山南道,陆羽认为山南茶区的茶以峡州的品质最好,峡州亦称为硖州,涵盖了今宜昌、远安、宜都等县市。可见,陆羽充分肯定了湖北多地的地理环境、优渥的自然条件乃孕育嘉木之地,因此,也有个别当代学者主张“巴山峡川”为中国甚至世界茶树的起源地。
注: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