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纪念册伴奏西藏原来是不产茶的,但西藏茶却名扬海内外。说起这个话题,怎么也绕不过易贡茶场。作为西藏第一个茶场,它的发展在历经浮沉后,再一次焕发出新生机。
关于西藏最早种茶的时间,翻阅资料我们发现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西藏也曾尝试种植茶叶,是在山南试种的,希望开辟自己的茶园,通过自产茶加大对当地茶叶的供给,摆脱对外的依赖。但这一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西藏民族大学教师赵国栋介绍。
真正规模较大的茶叶种植园出现是向后推延了20余年。1956年,驻守在察隅县的部队用云南大叶种和中叶种茶籽在下察隅区日马乡播种,最后竟成活2000多株。这2000多株茶树不仅生长发育良好,而且所结茶籽还繁育了后代。1964年,有关部门用这些茶树所采的芽叶制成红茶、绿茶等7种产品,评茶专家审定,认为嫩度良好,外形紧结肥壮,香气纯正,滋味浓,符合优质红绿茶品质标准,从而开创了西藏本土生产茶叶的新纪元。
“到了1960年,易贡茶场开建,由此,西藏开始了规模化自产茶的历史。”西藏茶文化协会书记姚永奇介绍。1961、1963、1967年,西藏曾先后三次从内地引进茶种,并在藏东南海拔较低的地方进行试种,一些地方保留了当时试种成活的茶树。
易贡茶场始建于1960年,是由原18军和后续部队一批干部、战士复员到易贡组建的。1967年5月,新疆建设兵团大批骨干到达易贡,组建了“新疆建设兵团西藏易贡五团”。1998年,易贡五团种植和生产部分经过改制,成为西藏太阳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林芝市加大对茶场的管理和建设力度。2010年7月,易贡茶场被列为广东省新增对口援助单位,茶场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有了世界海拔最高茶场的美誉,易贡茶场成了神话般的存在。但如果到过这里,就会知道在那样一种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下,孕育出茶树,是不必惊讶的。
行走在这里,仿佛置身江南。茶场上空云雾缭绕,仿佛一伸手就能扯下一片。温润的空气,贴敷在脸上,每一个毛孔都在尽情呼吸。远处是高耸的山峰,还有白雪覆盖。当白雪融化,顺着山势流淌而下,是最甘甜的山泉水。最终,流进了茶场,滋润着每一棵茶树。
“易贡茶场的茶叶产品已经比较丰富,以特色有机高原绿茶为主,品牌主要有雪域茶极、林芝春绿、易贡云雾、雪域银峰,红茶主要为藏红茶,另外还有一些民族茶和纪念茶饼等。”姚永奇介绍。
易贡茶场的成功,让西藏的老百姓有了经验。同样气候宜人的墨脱,也成了种茶的佳地。
“2012年,在福建省第六批援墨工作队的倡导和支持下,在墨脱县的墨脱镇墨脱村试种铁观音90亩。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墨脱镇、德兴乡、背崩乡、达木乡、帮辛乡等多个乡镇已建成了高标准高山有机茶园。主要种植福鼎大白、铁观音、白毫131及名山特早213、梅占等品种。”西藏茶文化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除此之外,察隅也种出了自己的茶,虽然规模不大,但进展很快。目前的茶树品种以梅占、名山白毫131、特早213、中茶108等品种为主。
有了茶,丰富的茶文化便在人们一杯接一杯的品评中产生了。那是粗茶淡饭间的市井文化,更是带着馥郁芳香的精神文化。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这片土地上,是不是也会有人在打一桶酥油茶的时候想起那段挥锄铲锹的艰苦岁月?
西藏茶文化协会会长辜甲红介绍:2017年以来,林芝市以打造高原有机和高原绿色原生态产品质量和打响“林芝茶叶”品牌建设为灵魂、以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为牵动、以绿色有机原料基地建设为支撑、以茶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培育职业化和产业化新型农牧民队伍建设为保障,力争把这里建成为“西藏茶叶之乡”,为此编制了《2020-2030年林芝市茶产业总体规划》。重点规划了东三县两场和鲁朗管委会发展茶产业,从品种数量、产品种类、质量标准、品牌创建、原料基地建设等规划了总体发展目标及如何发展茶产业提供了目标思路。
姚永奇介绍:“今年起,计划用3年的时间种植10万亩茶叶,现在已经完成了一半的任务。”
扩大种植规模,解决茶叶市场供需矛盾的同时,相关的科研工作也在同步推进。比如:在不同的海拔高度试种,力争突破2300米;形成西藏茶叶品牌等,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种在心里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