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相惜全文阅读2022年,全省淡水水产品总产量预计达500.42万吨,同比增长3.6%,连续27年居全国第一位。预计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520元,同比增10.76%。
预计小龙虾养殖产量113.8万吨,约占全国的41%,居全国第一。预计黄鳝产量15.7万吨,约占全国的44%,居全国第一。预计黄颡鱼产量15.5万吨,约占全国的24%,居全国第一。
预计河蟹产量16.8万吨,约占全国的20%,居全国第二。预计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802万亩,水产品产量102.3万吨,居全国第一。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美誉,是全国淡水渔业第一大省,历来是全国最重要的淡水鱼主产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北渔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农村生态文明的基础产业,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2年,湖北这块全国淡水渔业第一大省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全省淡水水产品总产量预计达500.42万吨,同比增长3.6%,连续27年居第一位,预计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520元,同比增10.76%,创历史新高。渔业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来湖北才知道有这么多吃鱼的方法,真是大开眼界。”河南人晓玲来武汉读书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吃鱼。
湖北坚持把保障水产品供给作为第一要务,深入推进“一鱼一产业”,做强常规品种,做大特色品种,着力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水产品稳产保供基础,巩固淡水渔业第一大省地位。
湖北不仅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鲫鱼、鳊鱼等大宗淡水鱼类全国领先,近年来,更是在发展壮大小龙虾、河蟹、黄鳝、黄颡鱼等一系列特色品种上也“下足了功夫”。
2022年,预计全省小龙虾养殖面积937.5万亩,产量113.8万吨,综合产值超1465亿元,同比增长10.5%。“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年品牌价值达288.9亿元,连续4年居全国小龙虾品牌价值榜首。
湖北在成功打造小龙虾千亿元产业后,又培育了河蟹、鳝鳅两大“百亿元”产业,鳜、龟鳖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预计全省小龙虾、黄鳝、黄颡鱼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41%、44%、24%,稳居全国第一,河蟹、鳜鱼、龟鳖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0%、18%、14%,均居全国第二。渔民养殖效益更高了,人民群众餐桌上的水产品也更加丰富。
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发展中心大力推广工程化循环水、陆基高位圆池、“零排放”圈养桶等现代养殖方式,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打造了渔业经济新增长极。
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建成圈养桶1709个、陆基圆池7435个、池塘跑道2702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规模196万立方水体,设施渔业规模达462万m^3。全省市场主体自主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设施渔业项目20个、投资额58.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尤其是丘岗山区充分利用山泉水资源,发展设施渔业势头强劲,有效补齐了丘陵山区渔业发展短板,缓解了丘陵山区“吃鱼贵、吃鱼少、养殖弱”问题,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提档升级。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稻田综合种养实现稻渔双赢的指导意见》,着力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百亩示范点、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区,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2022年,预计我省稻田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802万亩,水产品产量102.3万吨,稻田综合种养总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大力推广“小龙虾繁养分离”“稻鳖”“稻鳅”“稻田无沟化养殖小龙虾”“七钱虾”“稻虾鳝”等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不断提高稻田养殖产量和效益。已有稻渔种养专业合作社2419家、百亩以上种养大户7900个、千亩示范基地200多个、万亩示范区12个,创建国家级示范区10个。打造的省级小龙虾交易市场,建成全国首家虾稻产业大数据中心,年交易额突破80亿元。
以长江禁捕为契机,省农业发展中心组织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省水科所、武汉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首批研究“刀鱼”(学名长江刀鲚)、“土憨巴”(学名中华沙塘鳢)、“石扁头”(学名大鳍鳠)、“金鳅”(学名铜鱼)、 “草鳊”(学名长春鳊)、“江团”(学名长吻鮠)等6种长江野生鱼类的人工繁育驯化推广技术,助推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为渔民增收提效提供新的产业门路。制定了《长江野生鱼类繁育驯化科技攻关实施方案》,对目标任务措施进行了细化安排。
2021年,长江“刀鱼”首次在湖北人工养殖成功。2022年新建繁育驯化基地8个,基地总数达到37个,储存培育亲本11.5万尾,繁育苗种3500万尾,推广养殖面积1万多亩,生产商品鱼195吨。
为破解小龙虾产业发展面临的量大个小、价低滞销、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困局,推动小龙虾产业提档升级,省农业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了“稻虾憨”和“七钱虾”模式创新,2021年,4个“七钱虾”试验基地,亩产小龙虾119公斤,大虾平均占比70.88%,亩均增收809元;11个“稻虾憨”模式试验基地平均亩产小龙虾117公斤,大虾平均占比60.9%,“沙塘鳢”(俗称土憨巴)平均亩产8.76公斤,亩均增收1039元。2022年,新增“稻虾憨”模式试验示范基地11个,示范基地总数达到22个,示范总面积超过3000亩。总结了“稻虾憨”“七钱虾”模式技术规范。开展黄鳝高质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全省建设2000亩示范基地和潜江40亩“稻虾鳝”模式研究基地。
“活动办得太及时了,五月气温逐步升高,喂养的小龙虾出现了一点问题,正好来问专家老师们,马上就帮我解决了问题,还领取好多水产养殖的物料和指导书籍。”
2022年5月17日,为抓好渔业技术服务,推广现代水产养殖机械装备,推进设施渔业发展,省农业发展中心在洪湖市举办了湖北渔业科技超市走进洪湖活动暨设施渔业培训班。当地渔民对此次活动赞不绝口。
为使技术服务更加符合群众需求,省农业发展中心提出要以养殖户需求为导向,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线上线下服务同步创新。打造了渔业技术服务云平台——“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让渔民拿起手机就能“学技术、解难题、知价格、连市场”,深受广大渔民欢迎。目前,手机APP注册用户已达到16.56万个,其中2022年新注册用户4.6万人;累计发布全国渔业行业资讯2154条、水产品市场价格信息443条,点击量达到163.7万;创新建立云上课堂,组织直播培训40次,发布技术短视频55条,累计在线万人次;举办“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走进基层活动,建立5个教学示范基地,帮助养殖户“线上有疑惑,线下来学习”。
全省每年遴选发布水产养殖主推技术,2022年,遴选2项新技术和1个新品种作为水产力推技术品种,在蕲春、监利、洪湖、汉川等地确定示范点6个,辐射推广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面积4万余亩,池塘“3+5”河蟹养殖技术推广面积1.5万亩。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农业发展中心联合在洪湖市举办了现代渔业设施装备现场推介活动,现场展示现代渔业设施装备22台(套),受到渔民广泛关注。在全省支持建设示范基地55个,推广高效养殖技术模式3.6万多亩。实施湖北省渔业产业科技服务“515”行动,重点集成和示范“虾稻繁养一体化与大规格小龙虾养殖技术”“河蟹本地化苗种培育与大规格成蟹生态养殖技术”“池塘工程化绿色高效养殖技术”等三项重大技术,共建设核心示范基地8个、面积12162亩,累计推广面积25万亩,培训农民12203人次。
湖北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合理优化渔业产业布局,积极推行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绿色、生态的水产品,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
“在省农业发展中心技术支持下,我们万亩虾蟹生态养殖基地进行了尾水集中处理,养鱼的品质大大提升,大家都说养出的鱼味道变好了。”洪湖市螺山镇渔民谢宝勇说。
目前,螺山镇已对1万亩虾蟹养殖基地进行标准化改造,对水产养殖尾水进行综合治理,尾水净化处理后水质达标。
螺山镇的尾水治理只是全省池塘尾水治理的一个缩影。省农业发展中心发布《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推荐模式和技术要点》,组建4个技术服务组赴全省24个重点市、县、区,深入养殖基地开展技术服务,科学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确定尾水治理模式。对江汉平原湖区,以集中连片池塘为重点,推行进排水分离,推广“三池两坝”、复合人工湿地等治理模式,普及池塘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生物净化等技术。对丘陵山岗地区,以节水降碳设施渔业为重点,推广陆基高位圆池养殖、“零排放”圈养、流道养殖、集装箱养殖等生态高效模式。对零星养殖池塘,以转变养殖方式为重点,指导养殖户有效降低渔药、渔肥、饲料等投入品使用量,通过源头管控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2022年,共支持打造2000亩及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19个,全省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面积28.17万亩。
2022年11月,我省编制修订并印发《湖北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2—2035年)》,按照“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全省划定了禁止养殖区面积878.85万亩、限制养殖区面积1184.25万亩、养殖区面积825万亩。组织全省各地严格按照规划推动渔业向产业优化、产地优美、产品优质发展,全省17个市州、74个渔业重点县(区)政府全部发布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渔业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开展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打造集景观化、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设施化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区。阳新、沙洋、浠水等6地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鄂城区、枝江市、潜江市开展渔业绿色循环发展整县推进试点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