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王劲爆的士高前几天,易中天老师无意中又上了热搜,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去年易中天老师参加了一个经济学家论坛,他公开演讲时大骂乾隆皇帝不作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
易中天老师激烈的言论这几天突然在网上流传,尤其是大骂乾隆皇帝的行为引起了网友的不满,一位号称是努尔哈赤后人的网友就向有关部门投诉了易中天老师,所以易中天老师上了热搜。
当然了,这件事本身就很诡异,易中天老师作为一位文化学者,参加经济学家论坛,大谈历史观点,本身就很好玩,后面还冒出一个努尔哈赤的后人去投诉,整件事就此变成了闹剧。
不过,咱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不是易中天老师被投诉,而是乾隆皇帝到底要不要为近代中国落后负责,以及我们究竟该怎么来读历史。
乾隆皇帝在中国的帝王中存在感是非常强的,首先他本人在位时间非常长,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清朝在他的手中达到了巅峰,不管是人口还是国土面积,乾隆皇帝治理国家的成绩都是可圈可点的。现在的影视剧也经常把乾隆皇帝当成是主角来进行各种演绎,乾隆皇帝能深入人心,这些影视剧功不可没。乾隆皇帝对自己的评价也很高,所以他自号为“十全老人”。
不过现在有一股思潮,认为是乾隆皇帝在位时不作为不改革,不搞工业革命,所以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的种子,易中天老师就是代表。当然了,对乾隆皇帝的指责不光是这个,其它的还有:乾隆在位重用贪官和珅、大搞文字狱、闭关锁国,生活奢靡六下江南等。
这些对乾隆的指责单个拿出来确实都是污点,但是如果熟读历史,把这些事放在乾隆所处的历史环境中,这些事却是乾隆必须要做的。乾隆做这些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他稳定国家统治。
我们读历史不能站在上帝视角去苛责古人,而是应该从书里读出历史人物的无奈,能读出历史人物为什么这么做,而不那么做的原因来,这才算读透了历史,这才是发挥了历史的指导意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易中天老师只是文化学者,不是历史学家的原因。易中天老师对乾隆就是无脑指责,却不能真正读懂乾隆的无奈。
现在对乾隆皇帝的一大指责就是他大搞文字狱。其实乾隆搞文字狱是有时代背景的,这个要从他的爹雍正说起。雍正在位的时候,为了充盈国库,就搞了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和官商士绅一体纳粮三大政策,核心就是让有钱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
现在看,这三项政策都是利国利民的,应该支持,但在当时却触动了士绅的利益,毕竟让人多拿钱谁也不高兴。这些不开心的士绅就开始编造各种故事贬斥雍正——比如雍正得位不正,靠修改遗诏登基;雍正后宫;雍正养血滴子杀手滥杀无辜等;甚至有人假借怀念明朝攻击满清。这些士绅的谣言很快就造成了江南思想混乱,人心浮动。
一个国家基层思想混乱,必然导致民间不稳,受害的还是老百姓,要是不明白,就回想一下前几年网上公知横行的时代。针对民间思想乱象,为了维持统治,乾隆才大搞文字狱,并且用下江南巡游的方式,通过软硬两种手段收拢江南士绅的人心。文字狱是硬,下江南是软,并且下江南的大搞排场也是为了收复江南人心,毕竟如果皇帝出游太寒酸了,会让那些江南富户看不起,那还怎么收复人心。
用贪官好不好,如果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贪官肯定是国家的蛀虫,是不好的,但是如果站在乾隆的角度看,试问,乾隆怕和珅贪污吗?
乾隆不怕和珅贪污,怕的是和珅不给他办事,就像嘉靖皇帝也知道严嵩贪污,但是依然重用严嵩一样。在古代,权力分配到了皇帝这一层,他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王权,只要有人肯专心替他办事,贪图钱财对于皇帝不是啥大问题,反正那些土地和银钱只是暂时寄存又不会凭空消失,只要皇帝愿意,皇帝随时可以从贪官那里取回来。
一个能办事的贪官和一个一无是处的清官,很明显皇帝更喜欢前者。和珅爱财,就不会图谋乾隆的权力,乾隆就能放心用和珅,这是他们君臣之间的心照不宣,只要和珅用心给乾隆办事,乾隆就不会动和珅,这就是权谋。
说乾隆搞闭关锁国乃至明清都是闭关锁国,这是近代外国历史学家为了打击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搞出来的谣言,中国从来都不是闭关锁国的国家。证据就是,中国基本不产白银,却在明朝中后期大规模使用白银做交易,白银哪里来的,还不是通过对外贸易赚外国人的人。有国外的历史学家统计过,明朝后期,西班牙在美洲掠夺的白银有六成都流入了中国,当时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贸易强国,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就是瓷器、茶叶和丝绸。
到了乾隆时代,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一的贸易强国,只不过当时欧洲人仿制瓷器成功,中国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就剩茶叶和丝绸了。乾隆时代,中国有稳定的外贸体系和秩序,那就是朝贡贸易和一口通商,英国人想来中国做生意,就要遵守中国的规矩。
英国人极其喜爱中国的茶叶,但是英国的工业品中国人却不喜欢,英国人也偷了中国的茶叶种子去印度种植,却没有成功。为了得到中国的茶叶,英国人只能往中国运白银来购买茶叶,后来英国人受不了这样长期的逆差,只能往中国运鸦片来弥补白银亏空。
读历史要明白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单纯去评价一个历史事件很容易就歪曲事实。很多人埋怨乾隆为什么不改革,觉得要是当时乾隆改革了,近代中国就不会落后了。
可是站在乾隆的角度去看,他为什么要改革,乾隆不是不知道英国在哪里,但是他那个时代的英国还只是个小国,差不多要几十年以后英国才有打败满清的实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要乾隆未卜先知,这是不是太苛求乾隆了。
站在乾隆的位置放眼望去,国土广大,四周的国家全部臣服,没人敢违逆满清,治下的百姓人口稳定增长,这样稳定的国家已经是史书上所能描绘的最美好时代了。这样的一个局面,你去要求乾隆主动改革,理由就是几十年以后,海外的国家有可能会打败你,如果有人敢和乾隆提这样的建议,估计乾隆会认为见到了疯子。
在乾隆看来,当时的大清国状态很好,根本没有改革的必要性,因为改革必然造成动荡,作为皇帝,没有迫切需求,为什么要让国家陷入动荡之中呢?
易中天老师骂乾隆,就是易中天自己把自己当上帝去苛求乾隆了,易中天读历史读不出历史人物的局限和无奈,所以他就是个历史学的外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单纯用好人还是坏人这个标准去区分,而是要能读懂历史人物的无奈,要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只有把历史读到这个程度,历史才具有指导意义,否则历史就成了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毫无现实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