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梦馨qq喝茶,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与茶区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聊茶的时候,把茶区聊错,就有些尴尬了。
一级茶区,为全国性划分,分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和西南茶区。(二级茶区,为产茶省(区)划分。三级茶区,为各地县市划分。)
江北茶区分布长江中下游的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以及皖北、苏北、鄂北等地。
主要出产绿茶,比如信阳毛尖、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碧口龙井等名优茶,当然,还有名字美,茶更美的日照青雪。
主要生产青茶、红茶、白茶,比如,正山小种是红茶鼻祖。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乌龙茶也十分有名。政和白茶、福鼎白茶,这些年也比较火热。
江南茶区,为长江中下游南部的茶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以及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主要生产绿茶为主,红茶、黑茶、花茶亦有出产。
名茶主要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恩施玉露、君山银针、安吉白茶等。
西南茶区,地处高原,又叫高原茶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藏东南。出产茶类品类丰富。
四川茶园超600万亩,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云、贵。四川名茶众多,有峨眉竹叶青、川红工夫、蒙顶甘露、雅安藏茶等名茶。
贵州700万亩茶园,曾连续7年位列全国第一。2021年,被云南反超。都匀毛尖,贵州名茶之首。普安四球茶,历史悠久。拥有西湖龙井工艺的湄潭茶,白沙茶和水江茶均独有风格。
这几年,贵州茶叶出口猛增,2017年出口才2853吨,2020年出口5万吨,居全国之首。
而云南,凤庆滇红,在红茶里独具一格。勐海南糯白毫、大理苍山雪绿,都是滇绿茶的代表。云南普洱茶,花茶均有加工,更是历史悠久。
地形和气候决定了树种,树种落到每一个小茶区,就成了百花齐放的中国茶产业。
据《云茶大典》记载:云南茶区分为滇西茶区、滇南茶区,滇中茶区、滇东北茶区四个茶区。
滇西茶区包括临沧、保山、德宏三地19个产茶县。茶园面积占了全省的50%,产量占全省60%,是普洱茶的主产区,也是滇红茶的主产区。
其中,凤庆、云县、双江、永德、昌宁、龙陵、腾冲、潞西等县的滇红茶产量,占全省75%。尤其凤庆红茶,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声誉。
滇南茶区包括普洱、版纳、红河、文山4地24个产茶县,茶园面积占全省36%,产量占全省28%。
滇中茶区为昆明、大理、楚雄、玉溪4地20县。茶园面积占全省8%,产量占全省5%。主要生产滇青茶和滇绿茶。
诸如昆明十里香、宜良宝洪茶、感通茶、罗平松萝茶等。另有下关是云南沱茶主产地。
滇东北茶区为昭通、曲靖二地12个产茶县。茶园面积约占4%,产量约占5%。
很多人眼里,云南只有普洱茶,滇红茶。其实,云南茶叶产地众多,茶叶品类丰富。
或许,是普洱茶太有名。或许,是别的地方,不像临沧、版纳一样,把茶发展为支柱产业。所以,很多地方的茶叶,名声较小。
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茶叶的品质就不好。很多云南茶,口感不错,价格实惠,几十块一公斤,当口粮非常不错。
据《云茶大典》记载:1987年,云南茶类比例为,红茶54.52%,绿茶23.41%,普洱茶20.21%。
到2006年,普洱茶产量达8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61%。2021年,普洱茶产量达16.2万吨。
普洱茶产区,主要普洱产区、版纳产区、临沧产区以及保山产区。四大普洱茶主产区中,以版纳和临沧最为有名。
据《云茶大典》记载:版纳茶区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区域达12万亩,百年以上古茶园82234亩。其中,勐海县有46216亩。
版纳产区,以前,江内茶区有古六大茶山的辉煌。易武茶区至今依然是茶客绕不过去的坎,倚邦曼松的贡茶仍被津津乐道。
如今,江外茶区有老班章等一众新秀,还有十年曼峨赛班章的传说。但要说到每村每寨的口感,一山一味,海纳百川的说辞,口感全靠自己领悟。
临沧茶区,以前叫天下茶仓,是原料供给地。但如今,口感鲜爽清甜,马上进入试饮期的临沧茶强势崛起,天下茶仓,变成了天下茶尊。
走进临沧名山,勐库茶区,近10年,冰岛老寨迅速崛起,带动周围磨烈、正气塘、小户赛等山头的发展,大冰岛茶区之下,勐库的寨子,口感各有千秋。
临沧的凤庆,红茶之乡,凤庆香竹箐3200年锦秀茶祖,茶叶历史中的活化石。
临沧的邦东茶区,拥有别样的普洱茶。昔归、纳罕、曼岗被称为邦东三杰。昔归独有菌子香,号称临沧茶霸王。而曼岗和纳罕,茶园里乱石嶙峋,茶生石上。邦东岩茶,口感自称一格。
这两年,墨江米地茶也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普洱山头,正在被发掘。普洱茶区,山头茶还有很大的可能性。
据《云茶大典》记载:1986-1987年,昌宁、腾冲、龙陵三县被列为全国首批优质茶基地县和国家出口红茶商品基地县。
现在,保山全市有1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15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
走进云南茶山,才知道茶、绵延千百年的厚重。看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在人与茶的认知里,会感慨人生的短暂渺小。
相比只产红茶的印度等国,中国茶叶种类之丰富,可供选择的品类之盛,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广东人爱喝普洱,江浙一带酷爱绿茶。其背后:气候决定了树种和饮食,树种与饮食习惯决定了茶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