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即便乘坐电瓶车,从庄园大门到梁瑞(化名)日常工作的地方,也得消耗10分钟光阴,再从那儿徒步攀上一座山包,又消耗了5分钟。
那天,夕阳正从西边落下,天气很好,能见度很高。梁瑞趁着有光,开始介绍目之所及的的观音山:“你拍张照片,然后把手机竖过来,是不是发现山顶的曲线,是观音的侧脸?”
但让人诧异的不是这句话,而是接下来她说:“你们现在眼睛里看到的所有地方,都是我们庄园的茶区。”
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是,广东只有两个产茶区,潮州凤凰山一带是一个,出产红茶的英德是一个。
至于大沙茶,许多人并未耳闻,“这里的茶,几乎每年在我们本地和周边地区就被喝完了,流传到外地并不多,但随着大沙茶开始各种获奖,大沙在这十几年里,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毕竟天露山这一带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茶叶种植。”
从梁瑞工作的庄园出来,顺着县道往西南开,便逐渐驶入天露山的缓坡,茶园出现的频次逐渐变高。
倘若不开垦梯田,就难以规模性地种植水稻、玉米一类粮食作物,因此山坡大多种植果树或者茶树一类的经济作物。
而从单价来看,唯独茶叶,在农作物中,能以一斤数百甚至数千的价格成交,但并非所有茶树的叶子都有这样的竞争力,这事关茶树的品种,树龄,甚至整个产茶地区的地貌风土。
对于华南地区来说,福建武夷、广东凤凰山和茶故事早就被广泛流传,盖因这是范围广阔的产茶区,也是在一口通商时,往来广东和福建地区的陆路通道。
由于繁重的念经、劳作和处理日常事务,僧人时常感到心力交瘁。而饮茶有别于烟、酒,即便是长期服用,茶叶不会产生致幻或者心神不宁,所以这个群体在中国古代,认为茶是维持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续命”饮料。
当饮茶提神成为一种共识,茶叶的种植也开始普及,大沙茶的起源便从那时候开始。
天露山是古新州(包括开平、新兴、恩平一带)属地,处于东西古驿道的南线枢纽,这条路是广州府与云南洱海的必经之路,往来的僧人行脚至此,就会在天露山的岱山寺和露山寺庙宿驿。
过往的僧人在山上静修的时候,发现天露山气候条件优越,便将云南的茶种带到天露山种植。
到了唐朝,一位在宗教史中名声显赫的人物开始在天露山种茶,他便是禅宗六祖——慧能。
到元代,在崖门海战后很多福建的南宋将士带领着妻子儿女躲进开平天露山一带,他们之中不少都是茶农,将闽茶的耕种技术带到了这里,进一步发展了天露山一带的茶艺。
此后的很多朝代,随着茶叶展开了全球化之旅,茶叶成了历朝历代重要的外汇收入,而从明朝开始,茶叶也被认为是控制洋人生活的有力工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策略是国家垄断茶叶,用茶叶换战马,这便是“以茶治夷”策略的最初面貌。
延续到清末,面对鸦片入侵中国,白银流失,当时直隶总督琦善认为,“外夷土地坚刚,风日燥热。且夷人每日以牛羊肉为口粮,不易消化,若无大黄,则大便不畅,夷人将活活憋死。固每餐饭后,需以大黄茶叶为通肠神药。”
类似的说法,林则徐也说过,但他不认为应该就此限制茶叶出口,而应该增大种植,扩大出口,以换取更多的白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沙的先民不断开荒拓土,广植茶树,茶叶种植与加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天露山脉天堂坪一带茶叶交易兴旺,也曾形成规模较大的山顶流通市集。
由于茶叶种植、生产和加工均在大沙一带,茶农、茶客和茶商习惯称之为“大沙茶”。自此,“大沙茶”之名,更加广泛的流传各地。
梁瑞坐在巨大的茶台背后,那是茶庄用来接待客人休息和品茗的所在,除了那一大罐白色的茶花不提供品鉴,其它的茶可以随便喝。
煮水、洗杯、投茶、冲泡,伴随着水雾的轻盈蒸腾,清幽的茶香中伴随着的花蜜香也随之弥漫开来,作为95后,梁瑞是泡茶的高手。
2019年底,梁瑞回到家乡开平大沙镇一家茶园工作,负责电商设计和公众号运营。“我学设计的,毕业前其实来这里实习过,毕业后因为疫情不好找工作,就留在了这里。”梁瑞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一开始梁瑞也不大懂茶,但随着慢慢研习,发现茶是一门庞大的学科,可以涵盖农业、经济、历史、植物甚至社会学。
现在,凭借对茶的喜爱和出色的学习能力,她已经从一名实习生变成了茶庄的市场策划部经理,同时,她也是一名持证的茶艺师。这让茶庄老板很放心地将5000亩的茶园交给了她打理。
“我在这5000亩地里,给自己种了一株月季。”和城市人在日常的煎熬中需要咖啡续命不一样,梁瑞在淡然的茶园和茶树中,毫不费力地呵护着自己的少女心。
5000亩的独立茶园,这样的规模在天露山也不常见,著名茶文化学者周重林在《茶叶战争》中说,以产茶大省浙江为例,小型茶园超过100万个,每个占地不到0.2公顷,“结果是,中国茶叶生产工业化程度很低,导致茶叶品牌和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被过度分割。”
2004年,广东省农科院茶科所的专家们到大沙镇天露山考察,调查和化验分析了大沙的土壤、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后,认为大沙的种植条件和福建安溪相似,于是决定在天露山原生茶的基础上培育优茶品种。
11年后的2015年,大沙镇成功获评“广东十大茶乡”,大沙茶天露仙源品牌茶叶获评“最具岭南韵味养生名茶”。
大沙镇一位老茶人曾说,大沙镇几乎家家都种茶,但是以前都是自己种自己喝。由于大沙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多年以来,大沙茶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不过,近年来,在广东农科院茶科所和当地茶企推动下,大沙茶渐渐被人所熟知。“原来知道大沙茶的人是比较少的,随着这几年的发展,现在很多人会自己找上门来,想要做大沙茶的经销商。现在我们的大沙茶还是很好卖的,而且复购率也蛮高,还有像我们最近推出的冷泡茶,很多人喝了之后也都非常喜欢。”梁瑞说。
资料显示,2004年,广东省农科院茶科所在大沙天露山脚下的岗坪村选取了100亩茶园作为大沙茶名优茶叶培植示范基地。
如今,大沙已经成功种植了云南大叶、台湾金萱、英红九号等20多个品种的茶树,而根据当季采摘的不同鲜叶,可以做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等各种品类的茶叶。
目前,在大沙镇,注册茶叶企业已达14家,另外,还有种茶合作社8家。据《南方日报》报道,大沙镇茶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13亿元。
随着大沙茶声名渐响,茶叶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种茶制茶的行列,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最近这些年,大沙镇不少茶园成了新晋“打卡地”。每到假期或周末,不少周边市镇的年轻人,便会约上三五知己,到大沙镇茶园里采茶、露营。
“每到九月份的时候,有不少人开车上山到我们茶园露营,他们一般会在空地处支个帐篷,然后一起到茶山上逛逛,玩累了就下来喝茶,回帐篷里休息。”大沙一家茶园的工作人员梁志(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据开平政府网站发布消息,接下来大沙镇将继续加大资源向茶产业倾斜力度。鼓励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加强对大沙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推动茶产业和特色旅游、红色人文景观、风情茶文化、绿色餐饮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新局面,加快大沙茶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绿色是大沙镇的底色,如今更成为了大沙镇致富的宝藏。就像大沙镇宣传牌上随处可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一样,小小的茶叶正在托起整个大沙镇致富强村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