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教育科9月12日,记者在甘肃省酒泉粮油储备库有限公司,真切感受到在提升储粮效能上的科技力量。
酒泉库信息化管理平台。本组照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马国顺摄
粮库35号仓,是一座2016年建成的新式高大平房仓,也是这座粮油储备库里的党员示范仓。走进仓内,小麦的清香扑鼻而来,堆高5.6米的麦粒表层被修整得如一张巨大的织锦,饱满的麦粒在仓顶灯光下,反射出晶莹的光线。
此时,仓外气温高达28摄氏度,但仓内气温只有22.8摄氏度,堆芯内的粮食平均温度更低。“堆芯温度低于10摄氏度,小麦会处于半休眠状态,可以确保粮食内在品质不发生大的变化,在保管期内不会发生储粮安全问题。”粮仓保管员翟立华介绍。
今年以来,这个始建于1974年的省级储备粮库,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要求,大力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和质量品质提升行动,把新建的35号、36号高大平房仓,建成绿色储粮示范仓,全仓应用了外墙保温、仓顶隔热、内环流控温、食品级惰性粉虫害防治等绿色科学保粮技术,分4层预设了264个测温点,对仓储粮温进行“实时体检”,仅实施仓顶隔热一项技改,就使最高仓温较改造前降低了4摄氏度,平均粮温下降了1.5摄氏度。
“别小看这1.5摄氏度,对于粮食仓储来说,这个微小的降幅意味着粮食的储备更加安全可靠,不仅能把小麦的脱水发汗调节到可控范围,还能有效抑制虫害的发生。”仓储部负责人李远说,仓库还采取“冬降温、春保温、夏控温、秋抑温”的安全储粮技术思路,利用内环流控温技术均衡粮温,缩小粮堆温差,从而达到低温储粮的目的。
采访中,记者还留意到35号仓入口处醒目的信息公示牌,这张牌匾上,两个硕大的二维码引人注意。
“扫描这两个二维码,能直观地了解到仓储粮食的种类、数量、入库时间、仓内温度湿度指标和粮仓保管员每周巡检的具体信息,库存粮各项指标一目了然。”翟文华用手机现场演示信息提取过程,只用几秒钟,粮仓内监测点位的实时监测信息和统计数据就显示到了手机上。
“现在显示6行13列3.5米深位置的小麦温度有点异常,必须进行扦样监测,并进行处置。”翟文华通过手机监测端第一时间向仓储部反馈了发现的问题。几分钟后,工作人员就带着负压气体扦样机等工具进入粮仓,开始采样、分析。通过现场排查,最终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顺利解决了问题。
事实证明,这项信息数据的即时化查询,为仓内储粮的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大大缩减人工劳动量的同时,发现、排查、处置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大大提升。
在采访中了解到,酒泉库现有的35栋仓房已全部完成信息化升级改造,并与上级粮食管理部门联网,实现了互联互通。仓房内部均配备安装了球形摄像头,可通过省直单位粮库综合管理平台或手机终端进行全方位无死角全天候穿透式监管。自2022年9月甘肃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仓储智能信息化升级改造后,进一步优化了粮食出入库信息化流程,实现了登记、检验、检斤、入库、结算“五单合一”,大幅度提高了粮库监管效率。
“一月大寒连小寒,三九四九冷又干,要想全年储粮安,低温蓄冷是关键”在酒泉库内,有一块写着“科学保粮七字诀”的宣传栏。
“科学保粮七字诀”对应二十四节气,总结了数十年来粮库管理仓储粮的有效经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据李远介绍,酒泉库属于二类低温干燥储粮区,春季升温迅速,冷暖变化大,大风天气较多;夏季炎热,雨量相对集中;秋季凉爽少雨,降温快;冬季严寒时间长,寒冷干燥。这种气候特点,为绿色储粮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公司仓储部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粮食保管规律,从二十四节气歌中获得灵感,总结提炼了从一月份到十二月份的“科学保粮七字诀”。“七字诀”解决了粮仓保管员定期入仓检查粮情时该查什么、该做什么的问题,被粮仓保管员称作保粮工作的“速成教材”。
正是通过如此细致的管粮措施,酒泉库先后荣获“全国粮油保管工作先进单位”“粮油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放心粮油工程示范仓储企业”等荣誉称号。
“管好每一粒入仓的粮食,应该是我们粮食人守护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应尽之责。”酒泉粮油储备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俊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