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瀚新浪微博粮油博物馆,在传承文化同时,因有着塑造品牌,激励员工的诸多功能优势,被越来越多的粮油企业青睐。在齐鲁大地,这些粮油博物馆因其厚重的历史底蕴、独具特色的精神符号,也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12月9日,由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办、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承办,“道不尽齐鲁粮油好·粮安记者行”全国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第二站启动。采访团走进了济南、淄博、青岛、临沂等地的粮食博物馆,从粮食的生产、储藏、加工、制作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沿循粮油产业的发展轨迹,探寻齐鲁粮油的前世今生。
青岛天祥食品集团花生文化馆,顾名思义就是以花生为主线,讲述着花生的种植和加工制作的故事。进入文化馆,所观所感尽是浓郁的油香。
这家于今年11月11日新建的文化馆科技感十足,全息幻影、动漫等各种高科技频繁应用,让传统的粮油产业得以全新的展示。花生种植的区域分布,花生油加工的去石、炒料、冷凝等技艺流程,在高科技的辅助下显得更直观、更易懂,引人入胜。
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新建的粮油博物馆都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位于临沂的金胜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花生文化博物馆内,全息幻影应用到了各个展览环节,比如动态展示的花生出苗期、幼苗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让人对花生的全生长周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两家博物馆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同样以花生为展览主线,同样同样引用高科技展示手段,同样向观众传递着浓厚的粮油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区域粮油产业发展历程。
天祥花生文化馆,共分【序厅】、【寻·花生之源】、【探·花生之本】、【创·花生之品】、【享·健康之食】五个展区,其中三个展区都是在科普。金胜花生文化博物馆同样如此,分花生小镇、花生文化馆、花生工艺馆、金胜文化馆和金胜产品体验中心五大板块,有关花生知识的科普占很大比重。
两家博物馆都是从花生起源史讲述到中国花生史,讲到花生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再分别衍生出当地的花生种植加工史。
农作物与地域相融,就散发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中国花生之乡”称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等等,花生在平度和莒南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围绕一枚花生的“前世今生”,寻奇揽胜,荟萃古今,借用高科技手段,在粮油博物馆内达成了过去与现在、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粮油博物馆可以说是企业在做大做强后,对于文化建设和品牌传播的载体选择。
山东山歌榨油博物馆,以历史为纵轴,围绕榨油作物变迁、榨油工艺流变以及榨油用途变化等三个方面追溯中国悠久的压榨文化以技艺传承为主线,回顾了山歌花生油第一代创始人郭玉德于清朝光绪年间学习木榨榨油工艺,历经五代人薪火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梅木接受采访时说,公司每一批新员工上岗前都集中参观博物馆,熟悉企业的发展和技术的传承历程,了解山东以及中国的榨油文化和工艺流变,以起到激励和教育员工的目的。
品牌的塑造和传播是粮油博物馆担负的又一项主要功能。记者走访发现,每一座粮油博物馆都成为了行业、企业或产品品牌的输出平台。而相对于文化建设和品牌传播,粮油博物馆更是饱含着每位粮油人深厚的守粮情怀。
在淄博桓台县205国道侯庄路口的一座办公楼内,藏着这样一方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粮食仓储文明的天地。
华夏粮仓博物馆,展览了2000余件历史文物,既有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各历史时期的“粮仓”罐,又有不同朝代涵盖农耕工具、粮食加工器具、粮食交易工具和票据以及炊器、食器、炭化粮食样本等各个领域粮油相关物品。
走进这座以粮仓为主题的博物馆,看到那些不同朝代集结了百姓智慧,只为减少损耗、更安全存储的粮仓器物,更能深刻体会到“粮安天下”的真谛。
建这个粮仓博物馆的,是山东长江粮油仓储机械有限公司的领头人——杨长海。20年来,他在四处跑业务的同时走遍大江南北,将一尊尊微缩了不同时代粮仓风貌的器皿收购、抢救回来,这些器具记录着几千年前农业文明。2016年,这座粮仓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很多时候,杨长海都是亲自上阵进行讲解。“我是一名粮油人,内心深处有着一种割舍不去的守粮情怀。”杨长海说。
山东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粮食流通和加工转化的大省。特别是在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全力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积极构建“好粮有网”产业互联网平台,粮食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全省粮食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高居全国首位,今年上半年已超过2300亿元,全年有望冲击5000亿元大关。
齐鲁粮油产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于“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在不断提升,源于科技、平台的持续推动,也源于产品、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山东有着诸多的粮油产品和加工工艺被评为省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歌的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济南的油漩,胶东的花饽饽,等等,每一件非物质文化瑰宝的背后,都藏着一位位粮油人甘于寂寞、执着坚守和继承创新的工匠精神。
本次媒体行活动,采访团就走进了两个花饽饽博物馆:位于青岛莱西的喜我我食品有限公司胶东花饽饽文化博物馆位于威海文登的山东益养德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花饽饽文创产业基地。
走进胶东花饽饽文化博物馆,记者们瞬间被馆内摆放的不同风格的面塑作品深深吸引。50多件花饽饽,样式各不相同,蕴涵丰富,美轮美奂,堪称完美的艺术品,如果不是在醒目位置摆放着“齐麦麦”和“鲁果果”的卡通形象,人们很难把这些作品与面粉联系起来。
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馆内,还珍藏着368件实物,有不同时期小麦种植的生产工具、馒头制作工具,还有花饽饽文化的资料史料。
青岛喜我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迟金燕向记者介绍,胶东花饽饽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及演变,但目前很多地区花饽饽习俗及花饽饽制作技艺濒临消亡,建设博物馆就是坚守传播及传承的初心,弘扬民族手工技艺。
山东益养德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首期投资2000万建设的花饽饽文创产业基地已落户文登。基地占地15亩,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并配备蒸箱、压面机、醒发箱等现代化花饽饽的制作设备。打造“文登花饽饽”品牌形象,将其与旅游项目结合,让游客参与制作亲身体会,感受花饽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为达到更好的传承传播效果,两家博物馆都设置了体验和互动的场所,组织亲子活动,邀请前来的参观者亲自动手,感受普通面粉在手指间诞生的,在寓教于乐中传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目前,博物馆已在山东省文旅厅备案,将承担起更多传承的责任。
近几年来,胶东花饽饽依托“齐鲁粮油”公共品牌,走上了品牌塑造发展的快车道,并紧跟“齐鲁粮油”公共品牌的推广活动,在全国各地频频参加各种博览会、推荐会,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在济南市港沟镇港沟村,有一个已经63岁的大院,名为济南市智邦粮食文化博物馆。博物馆的前身就是港沟镇粮所。
现在的它很安静,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很是热闹。在那个年代,种地的农民需要给国家交公粮,这个粮所就是国家的一个小型的粮食收购站点。后来政策变了,农民不用交公粮了,这里就慢慢闲置了。
2008年,山东智邦文物保护科技有限公司总监胡正春将废弃粮所的土地及房屋的所有权购买了下来,之后就一直对其进行保护性的修缮,整理、挖掘能体现粮管所历史的老物件。经过多年的修缮保护,一座以粮所文化为背景的博物馆建成,并免费对社会开放。
该博物馆以保留原始面貌、场景布置、图片和实物并行为特点,使展览更具生产生活化,更具时代感和真实性。相关文物专家指出,在原来老粮所建筑的基础上,陈列如此多粮所用过得物品,原汁原味记录那段岁月的历史,这样的博物馆,在全国很少见。
2013年12月,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粮所博物馆”被列入济南市“百座博物馆”名录。
位于临沂郯城的鲁南粮食博物馆,前身同样是一个老粮所。昔日的7栋六、七十年代的石砌老粮仓,已变身为集“收藏、展示、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博物馆。
鲁南粮食博物馆除了利用光影、文字详细介绍粮食的起源、发展、加工、储藏等发展史。还陈列着历史记忆的实物,如种植粮食的耕犁、锄加工粮食的碓、石磨、鏊子装运粮食的手推车、地排车、箢子称粮食的木杆称、斗等。博物馆还专门利用一座粮库建成了“精酿啤酒生产线”,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由粮食变啤酒的生产过程,从而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
目前,鲁南粮食博物馆已成为鲁南“国家粮食安全宣传”、“国家粮食安全教育”、“爱粮惜粮教育、“鲁南粮食产、学、研”的重要基地,也成为马头古镇旅游重要的打卡地,已吸引了1.6万人前来参观。
走访一座座粮油博物馆,打动记者的不止是企业的发展、品牌的塑造,更有粮油人的守粮情怀和粮油精神的坚守与传递。
粮油企业在做大做强后,建设博物馆传播那深融在齐鲁大地的浓郁的粮食文化,同时发扬质朴的粮油精神,全力投入地方的乡村振兴建设之中。
天祥食品集团不断进行产业链的拓宽、延伸,原材料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带动种植面积50万亩,农户30多万户,助力乡村振兴。
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产业扶贫,成立合作社,和当地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直接带动农户2000余户,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
金胜粮油集团建基地带农户,在县域花生主产区发展花生示范基地6000多亩,辐射带动20万亩花生种植。强壮链条富农,大力发展花生全产业链,带动了文化旅游、物流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多渠道促进了农村劳力就业增收。
天祥食品集团董事长于汉信说,近几年来,企业依托“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实施了“品牌引领、布局全国”的发展战略,并紧跟“齐鲁粮油”公共品牌的推广活动,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博览会、推荐会几十场次,提高了企业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加快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企业发展起来了,我们作为粮油人就要回馈社会,不能忘了一路支持我们走过来的老百姓,能为百姓致富献一份心,为山东的乡村振兴建设出一份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一份责,是粮油精神的赓续,也是我们粮油企业文化保持蓬勃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于汉信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