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璃之夏日物语近两年,一款名为“金玉兰菜”的蔬菜成为首都农贸市场的“抢手货”,其市场供应量的六成来自天津市蓟州区。“金玉兰菜”是什么?因何在北京市场受欢迎?它又是如何从蓟州田间直达北京千家万户的?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5月7日早上7时,记者走进位于天津市蓟州区上仓镇东塔庄村的禹道农场,晨光透过顶部的玻璃,照在大棚内长势喜人的各类蔬菜上。
“可惜我们今天的主角不喜光。”一早就等在门口的农场技术负责人刘卫超拉着记者往大棚深处的冷库走去。只见几位农场工人正将一个个托盘从冷库移到棚中空地的桌上,菜农张凤萍熟练地从托盘中拿起一颗娃娃菜大小的蔬菜,左手娴熟地拔掉茎须,右手顺势将其装入早就准备好的透气网袋,然后依次叠放在旁边的泡沫箱中。
“这款蔬菜学名欧洲菊苣,因为长得像含苞待放的玉兰花,国内一般称它为‘金玉兰菜’。”刘卫超向记者介绍,欧洲菊苣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大约2008年前后引入国内,因其营养丰富、脆嫩多汁,被誉为“蔬菜王子”,现在市场零售价35元一斤,是农贸市场里的高级货。
虽然“金玉兰菜”品质好,但很多种植户不敢轻易“尝鲜”,主要原因是其前期投入大,试错成本高。据了解,“金玉兰菜”种植分为两步,一是露天栽培种子,大约5个月后才能收获种根,但其不可食用;二是将种根放入冷库储藏1个月,待客户下单后,将其移入避光恒温培育室中,水培芽球菊苣,大约21天后采收上市。
“种根露天种植的风险在于时间跨度大,如果当年未能获得丰收,则要等来年再补种,搞不好两年都没有收益。”刘卫超告诉记者,与此同时,种根的储存、水培要四季恒温,他们农场每年仅冷库电费支出就要几十万元。
不过,物以稀为贵。近两年,“金玉兰菜”逐渐在京津冀市场打开了销路,禹道农场每年销量都能实现20%以上的增长。刘卫超说:“现在想买‘金玉兰菜’得预订,去年全年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北京市场大约六成的‘金玉兰菜’供应都来自我们农场。”
5月7日上午10时,经过严格的换装和一道消毒隔离门,记者走进蓟州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食集团)的加工车间。工作人员身着白色工作服,戴着蓝色的一次性帽子,对早上从各个农场采摘来的蔬菜进行加工处理。转眼间,一份份“沾着泥土”的蔬菜变成一个个精品菜篮。
张颖丽是绿食集团加工车间蔬菜分拣组负责人,她正站在操作台前将禹道农场早上收获的“金玉兰菜”分拣至包装箱中。她指着小推车上还没来得及打理的西红柿、黄瓜和油菜说,“带皮的蔬菜要清洗、去泥,叶菜不能沾水,否则容易坏,但我们会筛掉最外层的残叶。”
据了解,以往蓟州区销往北京市场的蔬菜多是以粗加工形式出售,品质参差不齐,好货也卖不上好价。“我们现在全部是订单式生产。”绿食集团总经理石阳告诉记者,客户下单后,他们会第一时间从自有基地或禹道农场这样的合作商进货,经过简单的清洗、挑选分门别类装箱,然后送货上门,实现蓟州农品的“私人定制”。今年1月份,绿食集团与国内两家航空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供应蓟州特色农品安梨汁、山楂汁和山楂五黑糕,每次货值都超过2万元。
“现在往北京送货路也好走。”绿食集团驾驶员张家国告诉记者,他每天凌晨3时从蓟州区出发,津蓟高速转京平高速,5时之前就能送到北京西站。刘卫超的账算得更精细:“咱们蓟州距离北京近,1000斤‘金玉兰菜’的运费比邻省竞争对手便宜200元,这就是成本优势。”
闯荡北京市场的蓟州农品不只有“金玉兰菜”。近两年,蓟州区不断加快建设京津都市服务保障基地,建成25个“津农精品”品牌和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花山核桃、盘山磨盘柿、桑梓西瓜……源源不断地为北京市民提供绿色农产品。
相关人士介绍,蓟州区去年“农品进京”销售额突破了12亿元。今年,他们正全力构建“早上在田间、晚上到餐桌”的产供销体系,积极推进总投资18亿元的预制菜生产基地项目,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多点打通进京路径,建设直供首都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拓展销售终端,打造更加完备的产供销体系,把更多的蓟州农品装进北京消费者的“菜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