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无所畏惧昌乐县红河镇凤凰岭是一片贫瘠的沙土地,近几年,凤凰岭果蔬专业合作社抛开这里的土质,靠豆饼、牛奶发酵成的“营养液”及可反复利用的“基质土”发展起了无土栽培、袋装栽培,种植出的果蔬取得了有机认证还注册了商标,通过会员“认购”的方式走上了全国各地居民的餐桌。
昌乐县红河镇凤凰岭的土壤是夹杂着花岗岩的沙土地,并不肥沃,以前,村民们只能种些花生、黄烟等对土质要求不高且耐旱的作物。如今,凤凰岭上一个占地2000余亩的田园综合体已初具规模。一个个冬暖式大棚有序排开,它们大都属于凤凰岭果蔬专业合作社。
在一处大棚里,埠南头村村民王田芝正忙着摘菜、配菜,配好的新鲜蔬菜装箱后将通过物流、快递发到全国各地的会员手中。“这都是经过有机认证的蔬果,会员可以由我们直接配菜,也可以指定某一两种喜爱的果蔬。”王田芝说,会员“认购”每年4600元,每周收到一箱蔬菜,他们一般搭配7-9个品种果蔬。
经过一两年的发展,凤凰岭果蔬专业合作社除了本地及省内东营、济南、青岛等地的会员,还有北京、廊坊、天津等地的。如今合作社共有大棚18个,种有黄瓜、茄子、西红柿、西瓜、芸豆等十多个品种有机蔬果,通过会员“认购”的方式,走上了全国各地居民的餐桌,供不应求。
从外观上看,这个大棚与别处的大棚并无不同。经王田芝提醒,记者才注意到,这些蔬菜全都生长在海绵上。
王田芝掀起一处海绵,露出密密麻麻的白色芹菜根,紧贴着海绵生长。“这叫‘水培’,也就是无土栽培的一种形式。”王田芝指着大棚南侧一个水池和水桶说,里面装的是由豆饼、牛奶发酵而成的“营养液”,它们顺着铺在地里的水管在大棚里来回循环,为蔬菜生长提供营养。
病虫害防治也是必须要过的一关。每隔几米,棚顶上会垂下一根绳子,上边吊着一片黄色的塑料粘板,上边沾满了蚜虫等小昆虫。除此之外,大棚里还安装了防虫网、臭氧机等,建起了一道道屏障,隔离虫害。
在另一个大棚里,红萝卜、樱桃西红柿长势喜人。这里的果蔬全都种在塑料袋里,袋子里装满了黑色的土壤。“这叫‘基质土’,是东北森林里树叶腐烂后与珍珠岩混合而成,可反复使用。”王田芝说,每种完一茬作物,他们会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切断霉菌的传染渠道。
无土栽培、基质土栽培全程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让这里的有机蔬果声名远播,也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
在加入合作社之前,像许多农户一样,王田芝也建了一个大棚种植西瓜,一季西瓜种下来,一亩地能收入四五千元,赶上一些年景还要赔钱。2015年,看到村党支部书记也就是合作社发起人王江堂发展大棚种植有机蔬菜挣了钱,他也跟着申请加入了合作社。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春节时韭菜的市场价格是七八元一斤,我种出的韭菜三十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一亩地一茬的产量是4000斤,算下来就是12万元。”
通过高质量的职业农民培训,王田芝对无土栽培种植发展有了直观的了解、切身的体验:“有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定心丸’,咱在这广阔天地干出一番事业的底气更足了。”
据了解,凤凰岭果蔬专业合作社是凤凰岭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体主体位于埠南头村和梁家官庄村,依托所在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原有发展要素,积极打造集水生蔬菜种植、有机果蔬采摘、垂钓娱乐、农事体验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2000余亩,规划建设百果园区、无土栽培科普体验区、槐花谷休闲农业示范区、生态养殖区、传统农业展示体验区、清洁能源区6个片区,建成后每年可为埠南头村、梁家官庄村农民增加收入2000余万元,为两村集体增加收入70万元。
该项目依托于埠南头村成立的经济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凤凰岭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兴农黄烟专业合作社4个合作社,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家庭承包经营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合作社之间开展“社社合作”,黄烟合作社每年6月份将闲置后的土地租给凤凰岭合作社,提高效益的同时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农业产业是田园综合体的基础,埠南头村积极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利用沼渣、沼液栽植水耕蔬菜,订单式生产,并注册了“泉子崖”商标,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基础雄厚。通过产业带动,将农业生产、生态、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做到产业优势明显、效益突出,辐射能力强,群众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