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首席的亿万娇宠入冬后,黔江区的9.4万亩桑园迎来冬管时节。连日来,黔江区10余名蚕桑科技特派员会同13个蚕茧站的45名技术员深入各桑园基地,现场指导群众开展桑园深翻和桑树定杆修枝工作,为来年丰产丰收打好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基础,也是引领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动力源泉。近年来,黔江紧紧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充分发挥市科技局帮扶集团乡村振兴对口帮扶的资源优势,在强化科技资源协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项目支持、科技人才支持等方面下足功夫,持续赋能乡村产业加速发展,将科技力量汇聚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如今的黔江大地,以科技创新杠杆撬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画卷次第铺展。
10月17日,黎水镇黎水村举行高素质农民致富带头人蚕桑种植培训开班仪式,该镇的蚕桑种植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管理骨干等55名成员参加。
15天培训学习中,学员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线上学习、现场观摩等,学习到从育蚕、栽桑育苗到采摘桑叶和病害防治等一系列专业技能。
近年来,黔江坚持用科技赋能农业发展,以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为重心,常态化开展产业技术培训的同时,完善修订《黔江区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加强科技特派员管理与服务,拓展乡村人才、科技供给的类型和广度,致力于为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户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
春茶开采时,科技特派员蹲点茶园指导田间管理;桑园进入病虫害防控期,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喷洒高效低毒药剂;猕猴桃遇溃疡病困扰,科技特派员团队实验创新避雨栽培技术破解病害顽疾……
农业技术支撑是前提,技术应用是关键。科技特派员的出现,无疑为现代农业和科技创新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一串串数字背后,藏着科技特派员的苦与乐,更为科技赋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标写了注脚。今年以来,黔江区科技局从市内外高校院所选派国家级“三区”科技人才、市级科技特派员59人,从区内相关单位选派区级科技特派员30人,引导科技特派员开展现场技术指导300余次,组织集中服务活动6次,应用推广新品种、实用技术50余项。
数据显示,今年1至12月,黔江区内蚕桑丝绸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0%。
栽桑养蚕系黔江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产业,覆盖了全区80%的乡镇。如何持续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黔江的答案很明确,紧扣“关键变量”,谋求“最大增量”。
聚焦蚕桑产业发展,近年来,黔江广泛链接创新资源,切实强化与西南大学、市蚕业管理总站、市蚕科院、四川省蚕丝学校等高校院所创新合作,通过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蚕科院分院、聘请技术专家、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等方式,推动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尤其是面对今年夏季的极端连晴高温天气影响,黔江区通过加强指导农户采取抗旱措施降低影响,全年共收购蚕茧7.42万担,同比增幅6%,农户养蚕综合收入2.041亿元,同比增幅5.6%。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提质升级发展,黔江区还以创新项目为牵引,争取市科技局乡村振对口帮扶科技项目资金1000万元,围绕蚕桑、生猪、猕猴桃、蔬菜、食品加工等产业领域实施科技示范项目35个,着力解决全区特色食品精深加工、蚕桑丝绸等领域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和难题;并鼓励支持科瑞南海等3家企业与西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等专项2个,获科研资金100余万元。
接下来,黔江还将充分利用市科技局帮扶集团创新资源,以蚕桑、生猪、特色水果等产业为重点,培育特色农业科技型企业,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力争尽快建成市级农业科技园区。
9月中旬,由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黔江区科协等相关单位联合主办的“‘科普进乡村’2022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科普活动”在中塘镇兴泉社区举办。
活动现场,农技专家深入猕猴桃科普基地为20余名种植户讲解理论并现场示范,推广果品分级筛选技术,为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持。
科技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仅仅是黔江区有效链接生产需求和科研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黔江持续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全方位对接,不断打造政策技术推广的“高速路”,让技术成果走向产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更通畅。
扩大双创平台带动性,充分用好5家星创天地在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的带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武陵仙果星创天地在成功应用猕猴桃高位嫁接、避雨栽培等技术的基础上,培育申报新品种1个,在创业领域成功探索“产业反包”模式,带动农户变创客。
此外,黔江区还通过多部门协同,在全区范围内筛选各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工创业典型,挖掘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创业前景较好的小微企业农民工创业者,并在当地媒体推出“创业故事”栏目,刊载宣传涵盖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的20期创业典型故事,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