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儿子踢我“龙泉驿”站,因位于龙泉驿区城区腹地而得名。龙泉驿区的前身,是唐代的东阳县、灵池县,灵池县又在宋代被改为“灵泉县”。宋代兵部尚书、四川人杨甲有“小县相笼合,濛濛数百家”(《灵泉山中五首》)之咏唱。
到了明代,“灵泉”改称“龙泉”,县制被废,置“龙泉镇”,于此设驿站,至此有了“龙泉驿”。
清末,驿站逐渐被废弃,但“龙泉”作为一个集镇名仍然存在。1956年,原简阳县(现简阳市)为所属各区命名时,将此片区命名为“简阳县龙泉驿区(乡镇级)”。1960年,如今的成都市龙泉驿区才正式成立。
关于“龙泉”二字的由来,说法颇多,其中最让人信服的,当属龙泉驿区水巷子一带的“龙口井”。龙口井是一口方形井,据当地百姓描述更像泉,又被居民戏称为“龙王井”。
“龙泉”二字,或许是由此而来。虽然关于“龙泉”的来历还有其它说法,但存见于龙泉驿老城区、且有遗址可考的说法仅此一例。
1941年11月24日美国《生活》周刊杂志发表的“龙泉驿专题”系列摄影,真实记录了龙泉驿居民在水巷子挑水的朴实场景。
在如今的地图上,我们很难留意到这条默默无闻的乡间公路,曾几何时,这条公路是龙泉驿至平安场的要道,也是龙泉驿出城往北边乡镇的首选之路,无数龙泉人赶场、走亲戚的记忆还留存在渐渐消逝的老路上。
平安场,原名“马家幺店子”,位于龙泉驿之北,于1914年正式建场。老百姓怀揣着朴实的愿景,以吉祥词汇“平安”为场镇命名,故称平安场。
“妹儿走哪去?妹儿回娘家!没得啥子拿,手拿一封茶……”(四川民歌《妹儿回娘家》)随着东安湖公园的建成,龙平路的主干也被崭新的大道所代替,龙泉人的乡愁却依然藏在那些赶场、走亲戚的民间歌谣之中,恰如清乾隆进士张问陶在龙泉驿写下的“归雁识乡愁”(《九月四日将归遂宁发成都龙泉驿道中口占》)。
书房这一地名所在的村落,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被叫作“红星大队”,属“界牌公社”管辖。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才以当地老地名“老书房”改为“书房大队(村)”。
1985年《成都市地名录第三分册龙泉驿区•界牌公社》:“书房大队,原名红星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名,以旧时当地有老书房而得名。”
“老书房”是谁的书房?当地相传或与北宋时期成都举人郭世晋有关,但无准确史料支撑。
书房村有一唐姓木匠,擅长打造花板床,子孙皆以此为业。唐家出了一位秀才,虽考举未中,但家族不愿其再从事木业,遂修书房三间,兴院办学,桃李盈门,书房村由此得名。
界牌位当成都至简州的大道,清代,这里都还有“简州北界牌坊”,还有一个名为“十里铺”的小集镇。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东风渠河畔建立“界牌公社”,下辖大队里就有“界牌大队”,此即后来的界牌村。
在这条成都往简阳的路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篇。如,明代岑万《宿龙泉再用简州韵》:“芙蓉云帐望中微,碧树青莎静掩扉……”
早在明代初年,四川按察使陈琏就用诗句描绘过龙泉驿的丘陵,诗曰:“云生塞子岭,树映锦官城。”(《龙泉驿》)
“连山坡”是老地名,因为方言不分平翘舌,也可写作“连三坡”。龙泉驿一带,丘陵地貌比较常见,此处三个相连的小山坡,便被人们取名“连山坡”。
1985年《成都市地名录第三分册龙泉驿区·大面公社》:“此地有三个相连的山坡(而)得名,又称‘连三坡’,连山大队驻地。”
有连着的三个山坡,就取了个地名,新成都人会觉得这很“随意”。事实上,“连三(山)”这一词,在成都有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成都,有一项老成都人十分熟悉、喜爱的传统曲艺——“金钱板”,金钱板艺人在表演时,左右手分持三块竹板,故俗称“打连三”。
在文艺匮乏的年代,听“打连三”可是稀罕事,人们一听说“打连三”的来了,半条街的乡民都会簇拥上去。了解四川金钱板曾经的盛况,就会觉得“连三(山)”这一词能被作为地名,或许不是那么“随意”。
“大面铺”是龙泉驿的一个场镇,古作“大面堡”。在原大面场镇,有清代康熙年间所建的关帝庙,因此这一集镇应当在清初就已存在。1937年,此地为大面乡联保。1953年,大面铺设镇。
一种说法,大面因大面山得名,宋代薛田《成都书事百韵》就有“大面盘形正压乾”之句,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薛田诗中的大面山在都江堰。
另一种说法,由于当地盛产小麦,制作的挂面远近闻名,传说原叫“挂面铺”,因为谐音讹传为“大面铺”。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史料支撑,但也反映了古代大面的生活安定与物产丰饶。
洪河镇(该镇已被合并于大面街道)的“洪河”二字来自“洪河堰”,具体位置在今龙泉驿区体育公园路与天土路之间。大约在清末,此地曾修一水堰,因为水量大、当地百姓用红砂石筑堰,“洪”与“红”又是谐音,故取名“洪河堰”。
在古代,洪河是寂静恬宁的乡村,这里略有丘陵,阡陌纵横,红薯清香、瓜果喜人,乡间小池种满了藕花。正如宋代杨甲在龙泉乡间写下的“野邑山围尽,风烟更可怜。客情牛铎外,农事藕花前……”(《灵泉山中五首》)
新中国成立后,“洪河堰”附近的村落被命名为“洪河大队”。1951年,由原大面公社分置一个公社,也因境内“洪河堰”而被命名为“洪河公社”,此即后来的洪河镇。
2004年,洪河镇整体并入大面街道办事处,但“洪河”作为地名早已深入人心。
“惠王陵”站,因附近的廖家湾有明代蜀王的陵墓而得名。1996年,经文物主管单位专家判定为惠王陵,也有学者认为是端王陵。
明蜀惠王叫朱申凿,明朝第七位蜀王,是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的后代。史料记载,他在位21年,享年35岁,谥号“惠”,以好学能文之贤名远扬天下,留下一部12卷的《惠园睿制集》的诗文。
“塔子山”作为老地名,在清代就已存见。据清嘉庆《华阳县志》记载:“塔子山,治东八里,有瘗僧石塔。”也就是说,塔子山曾经的塔,是某位高僧的陵墓。
如今塔子山的“塔子”,是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九天楼”,其名取自诗仙李白《登锦城散花楼》中的“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表达了四川人对老乡李白的千年追忆。
[1].龙泉驿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成都市龙泉驿区志》成都出版社1995.
[2].龙泉驿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成都市龙泉驿区志》方志出版社 2013.
【栏目简介】成都地铁是服务于成都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其首条线日正式开通,是中国内地第12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成都地铁已开通14条线路,线公里,全线座。成都地铁站点的地名从何而来?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成都方志”联合成都轨道集团开设“趣话成都地铁地名”专栏,一起摆摆成都地铁的地名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