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狂野之城从茫茫丛林中的一颗小苗发展到39万余亩县域种植规模,再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水果成长为首批中欧互认互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苍溪猕猴桃产业在经历短时低迷和波折后,迎来了持续多年的高位发展态势,这背后有什么奥秘?苍溪红心猕猴桃这颗水果“芯片”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8月21日,记者通过走进苍溪腹地调查,从那些看似简单的答案中深深体会到了苍溪猕猴桃“果”真不凡。
苍溪县属于深丘地貌,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的紫色土壤,这些都是猕猴桃最佳适生区的必备条件。
在得天独厚的环境中,苍溪县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猕猴桃人工驯化栽培。1986年,技术人员在境内龙岗山上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株红心猕猴桃。1997年,经审定命名为“红阳”,一举改写了世界上只有绿肉和黄肉猕猴桃的历史,苍溪红心猕猴桃就此诞生。
“红心猕猴桃开始结果早,坐果率高。结果盛期,平均单果重90g左右,亩产量约1吨。”歧坪镇尚林园农场主丁柏寒说,他承包的这块地坡度适中,土壤含水正好,三面环山不怕风吹,日照长光合作用好,最适合红心猕猴桃种植,长出来的果实整齐,果肉鲜美,口感浓甜,香气适宜。
以红心猕猴桃红阳品种为例,经过检测,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为16.0%,全糖量为8.97%,可滴定酸为0.11%,每100g果肉含维生素C250mg ,品质上等,鲜食或加工均佳,制作工艺菜肴最美,可耐贮至翌年2月,深受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青睐。
在距离苍溪县城东北角2公里处,拨开一片实验大棚和猕猴桃林,颇具神秘感的苍溪县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猕研所”)便跳入眼帘。这里也是广元市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院,也是全国红心猕猴桃产业的“种业中心”,掌握着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芯片”技术。
早在20世纪90年代,苍溪县就成立猕猴桃研究所,开始猕猴桃品种选育,目前在种质资源圃已收集了全世界46种猕猴桃。这些种源,既可以把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传承下来,又可以用于研发新的猕猴桃品种。
“我们建立了占地面积1100亩的苍溪县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创新中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猕猴桃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和基因库,年产无病毒苗木400万株。”县猕研所副所长张文杰说,目前已选育出红阳、红华、红美、红源、红昇等5个红心猕猴桃新品种,研发了10个系列58个加工产品。
猕研所的另一重要研究内容是防治猕猴桃疫病,其中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是重点研究内容。从事了40年猕猴桃研究工作的吴世权介绍说,建避雨大棚、使用无毒苗给土壤消毒、杜绝外来花粉、防冻、改造带病园区、规划建设防风林等六种方法,都可以有效防治猕猴桃溃疡病,现在正广泛予以推广应用,以此阻断病菌传播介质和滋生条件,从源头上保证红心猕猴桃的苗木、接穗、花粉等繁殖材料干净。
“无病毒的猕猴桃苗木,从地里采摘当年春稍夏稍的茎尖经过脱毒处理,在实验室里面培育6个月,经过处理之后再移栽到室外大棚。”工作人员杜元杰在无病毒苗木组培室前介绍,普通苗3年才能挂果,而组培苗只需要2年就可以挂果,缩短了1年的成长周期,可节约不少人力成本,并且可以预防溃疡病的发生。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县猕猴桃良种推广面达10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达80%,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面达90%。
苍溪县被誉为世界红心猕猴桃发源地、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2022年2月,苍溪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苍溪红心猕猴桃也是被公认为全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品质最优、品牌最响、开发最好的水果品种,截至目前,累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29项。
取得这些重大科研成果、获得这些殊荣,离不开全县干群相向而行、合力克难的一套“组合拳”。
苍溪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猕猴桃产业作为100亿元产值目标、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秉承着“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定力,强化“科技强农”支持力度,县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用于引进人才安置补助,科技攻关、科研成果奖励。
同时,通过财政保底、技术入股分红等方式,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全国首个红心猕猴桃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多次邀请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业前沿技术研究。
据了解,近几年,苍溪先后引进硕博研究生7人、农业技术专家32人、专业技术人员288人,培育了大批农民技术骨干,为苍溪红心猕猴桃厚植文化底蕴、大规模推广发展、擦亮“产业强县”金字招牌等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