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苗木标准“自下而上”结合实际生产 才会落地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10 10:27:47 | 【字体:小 大】 |
谢霆锋周迅中国园林网6月2日消息:随着国内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苗木产业向标准化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近几年来,很多“苗木生产标准”、“苗木生产技术规程”等各类行业或地方标准陆续出台,安徽、湖南、河南、山东等省的诸多知名苗乡都参与其中。但从市场反响看,似乎有点“雷声大雨点小”,苗圃的苗子该怎么种还怎么种,该怎么卖还怎么卖。苗木标准制定为何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关键是一些地方制定标准的“标准”有问题。
追求“标准化”,为的是苗木生产和销售更有秩序,它包括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对产品改进、行业升级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看,“标准”不是科研成果,不是专家在办公室里研究资料、分析数据就能得出的“科研结论”,而是相对合理的、市场认可的一个规范。标准的关键在于易于被生产者和市场接受并实施,而不是标准本身有多么科学和完美。
红叶石楠产品标准就是典型例子。浙江森禾种业股份公司当初制定的标准中,要求色块苗有3个分枝,绿篱苗的主梢不能少于6个。3个分枝和6个主梢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吗?没有。但这样定企业生产工艺上好操作,产品质量稳定。这种标准化苗子规模化生产后大量投向市场,被园林施工企业认可,众多的农户也纷纷以此为标准来种植,结果森禾的企业标准就成为行业标准。
反观有些地方出台的标准,往往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专家“算出来”、“研究出来”的结果,或者干脆从其他标准照搬过来的,也就是“形而上”或者说是“自上而下”的,到了实际应用阶段弊病百出。不可否认,制定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做出个“理想”的标准。但脱离了当地产业实际、没有企业现有产品做保障,标准就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
成都市温江区以前的标准就是由学者专家制定的,结果束之高阁。后来当地政府组织了十多家当地花木龙头企业参与了当地新标准的制定,目前新标准运行良好。新标准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了解市场需求,了解苗圃是否有能力供应。现在各地都出现一批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苗木龙头企业,相关部门完全可以以他们的产品为参考制定标准。这样既易操作,也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示范作用。
由此看来,“自下而上”的“标准”更容易被接受,向小农户推广时阻力也会小很多。实际上,越是小农户,在选择种一个品种时,越是希望了解怎么种才能卖得更好。相比之下,那些脱离生产应用实际制定的标准看着“漂亮”,最终却只能处于尴尬境地。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