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中国数据库6月5日早晨7时许,家住重庆两江新区人和街道春山台小区的何婆婆,邀约了几个朋友来到天湖美镇旁边的湖边散步。
由于湖泊周围草木茂盛,植被很好,且与照母山森林公园仅一路之隔,再看看不远处“当心有虫蛇出没”的警示牌,几人吓得止步不前。
这时,几名湖泊管理人员走了过来,得知何婆婆等人的担心,管理人员李常兵等人安抚她们:“不是蛇,是我们用来清理湖面的刮网。”
经查,可能是刮网一端有些松动,造成一部分隐没水中。随后,工作人员开船牵引,让它露出了长长的真身(下图)。
李常兵是重庆华悦生态研究院两江新区湖库污染清捞队队长,清捞队承担着主城区众多湖库水面的清理任务,该湖泊是他们进行水面维护的重点位置之一。
李常兵介绍,该湖泊的前身是盘溪河流域有名的六一水库。近年来周围变成密集社区,一度受到污染。人为的排污,腐烂的落叶、水草,都是污染湖泊水质、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长期中工作中,清捞队探索出一个办法:使用具有韧性、漂浮力强的空心管,外裹一层过滤网,放置湖水中,相当于起到一个隔断作用,防止落入湖中的垃圾四处漂开,同时便于收集打捞。他们把这一“发明”称为刮网。
从刮网的空心管中,可以穿通绳索,必要时可将刮网在两头稍作固定。作业时,牵引绳索一端便可迅速完成垃圾收集(下图)。
“以前我们每天要两三个人开着船在湖面上巡游收集垃圾,现在有了刮网,每天只需来拉网收集就行了。”李常兵说,不要小瞧这个刮网,它的技术含量可不少。工人们可以在网下挂上铁钩,调节漂浮力,还可以在刮网钩上挂起具有过滤性的“消纳袋”,吸附水体中的一些污染物。
据了解,李常兵所在的清捞队,负责两江新区10来个湖库的水面清洁维护,在湖库中投入的刮网有20多条,治理效果不错。
李常兵说,目前刮网在重庆不少湖库中得以应用,虽然外形各异,但原理是一样的。
两江新区市政园林水利管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城区湖库周边人口密集,污染源多,管护难度较大。不过,经过近几年治理修复,水质大大提升,水环境大为改观。
“湖库的特点,决定了它污染容易治理难。”该负责人说,为了守住付出巨大努力取得的治理成果,两江新区专门组建了湖库防污清捞队,50多名巡湖人员作为维护湖库环境的“哨兵”,发现偷排偷放、水质异常等情况,会及时制止或向有关部门报告,使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
2017年在两江新区挂牌成立的重庆华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致力为河道湖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在湖库环境治理等方面,他们有自己的神器——“小水星”水下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可以实现水下生态实时监测及数据集成,下潜深度可达50米。人们利用它探测到的情况,对湖库水质提升、污泥处理、生态修复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渝北区的碧津湖污染治理,特别是蓝绿藻的生长,曾令治理人员十分头痛。几年前,渝北区率先试点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下称食藻虫技术),通过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对碧津湖等湖泊的水体实施水生态修复。
食藻虫是一种低等甲壳浮游动物,专门摄食蓝绿藻,是蓝藻天敌。使用食藻虫技术实施水生态修复,就是先用食藻虫吃掉湖水中的各种藻类和有机碎屑,迅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再种植恢复水下植物,投放鱼虾螺贝等水生动物,让水体形成健康、完整的清水生态系统。
在开州的汉丰湖等湖库治理中,大量使用了生态浮床技术。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让水生植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
生态浮床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例如磷、氨氮等,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在渝北等地的一些库湖上游或入水口,修建了不少人工池,这些人工池的主要作用是消纳可能入侵的污水。
污水进入这些池里,由池内的狐尾藻、菖蒲等水生植物过滤净化、吸收氮磷等后,再排入湖库中。这一方法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质效果明显。
城市湖库水体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缓流水体,一般具有易污染、自净能力低、水环境容量小等特征。对此,重庆生态环境学会理事任凭表示,城市库湖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治理水平。
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推动主城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努力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通过湖库整治落实湖库管理机构、人员、制度,加强日常巡查和维护,定期开展湖库水质监测预警,建立湖库水环境综合整治巩固长效机制。如今,彩云湖、华岩水库、沙坪公园碧湖等处岸绿水清,吸引白鹭、翠鸟等鸟类前来栖息。据统计,目前主城有上百处湖库,已成为城市公园的核心景区或景点,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