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hr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记者余易帆)津门郊外,渤海之滨,在清河农场驻扎着这样一支队伍。它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驻地却位于170公里之外的天津茶淀镇;它独立执行看押勤务,守卫着北京东大门的安全;它是武警北京总队唯一一支远离首都核心区的团级建制单位,横跨京津两地的部队。它就是武警北京总队十二支队。
茶淀,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对大多数人来说,“茶淀”是一片既神秘又神圣的地方。说它神秘,是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曾经的监狱的神秘面纱;说它神圣,是因为其虽然远在渤海之滨,却关系着首都北京千家万户的平安祥和!而清河农场,这个名字起得也是别有深意。这里的“清河”并不是指河,附近也没有一条河叫“清河”,而是指“清清河水涤荡灵魂”之意,在这里改造人的思想。
1976年7月,根据任务转换需要,时为北京卫戍区警卫二师独立营的全体支队官兵,徒步行军至清河农场,担负武装看押任务。1984年11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十二支队正式组建成立,成为唯一一支远离京城,远离上级党委机关、全员担负看押勤务、横跨京津两地的部队。自此武警北京总队十二支队天津茶淀镇扎下了根,守卫清河农场四十余载。
“距离虽远不忘忠诚,环境虽苦不缺干劲。”一直以来,十二支队党委注重理论学习,发挥官兵主体作用,加强精细化管理,明确工作标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队伍建设方向不偏,官兵干劲不减,工作标准不降。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方向。该支队坚持用习主席讲话精神武装官兵头脑,积极开展把“习主席讲话精神作为案头卷,工具书和座右铭”主题实践活动,支队政工主官率先垂范,对习主席发表的最新讲话及时跟进学习,并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到每一名官兵身上,确保学习效果。支队宣传部门收集整理习主席系列讲话摘编印成理论手册,制成口袋书下发官兵,在支队局域网上开设专栏,设置主席指示、书目导读等10个栏目,积极利用“一网五电”平台功能,开辟理论聚焦栏、学习感悟栏,让官兵畅谈学习感言。
清河农场的盐碱地上,贫瘠荒凉,只有一茬一茬的芦苇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站墙头,望光头,大风一刮芦苇乱点头”,这是以前驻地官兵对这里的戏称。40多年前,他们吃的是高粱米,喝的是盐碱水,住的是芦苇棚,夏天蚊虫叮咬,蛇鼠乱窜;冬天寒风凌冽,大雾茫茫;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更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宽敞平坦的马路、干净整洁的营房、疏密有致的绿化……40多年过去了,清河农场早已今非昔比。官兵们已在茶淀这片热土扎深根基,坚韧不拔。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开垦出一块块耕地,智能的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花生、红薯、辣椒……“我们中午吃的菜都是早晨刚刚摘下的”,官兵们说起来无不自豪。支队更是连续19年实现执勤安全无事故,先后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9次被评为先进支队,3次被评为先进党委,2008年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党委”。
“渤海湾,浪花激荡,警惕的眼睛闪闪亮,为了社会的稳定,我们执勤在清河农场……”悠扬的歌声在营区院里飘扬。这是支队八音合唱队的战士们在歌唱。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从最开始10人、20人,合唱队人数曾多达70余人。在支队、大队党委的强力推动下,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业余走到专业,广受好评。
不仅如此,为丰富战士们的业余生活,武警北京总队十二支队先后组建了飞擦队、武术队、合唱队、快板队、劲舞队、乐队等特色文化队伍,广泛开展声势浩大的茶淀文化,形成了“支队有特色、中队有亮点、个人有特长”的喜人格局,让官兵在文化文化盛宴中展现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
偏僻的地理位置、恶劣的气候环境丝毫挡不住官兵们用脚步丈量使命,用汗水书写忠诚。与孤独寂寞作伴的他们如驻地的芦苇一样,不论风霜雪雨、严寒酷暑都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顽强的意志作风默默奉献守护着这座农场的安宁,守护着北京的安宁。
为筑牢警民共建桥梁进一步浓厚节日氛围,丰富警营文化生活,增强警民鱼水情,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武警北京总队七支队官兵与驻地广大群众开展“粽情飘香,欢度端午”共建活动,进一步融洽警民关系,有效激发官兵建设首都第二故乡的热情。
近日,一场名为“点赞强军梦,争做新四有”的摄影展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七支队央视警卫中队举行。从拍摄照片到展架制作到最后展示全部由战士们自己动手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