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被蛆虫浇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
在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春江花月夜艺术馆距离瓜洲船闸30米,距离古渡口500米。千百年来,这里有太多的名篇佳作传世流芳。“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瓜洲镇党委书记曹俊告诉我们,这些名篇佳句绝唱,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在新时代讲好瓜洲故事最鲜明的文化IP。
10日傍晚,我们来到了“春江馆”。一场四个人之间展开的关于诗词的对话,让我们眼前一亮。
“顾一平先生是整理瓜洲诗词的第一人。他整理出的《瓜洲古诗词》,收录了关于瓜洲的古诗词300多首。从史料记载来看,我觉得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今年84岁的曹锡恩,曾经担任瓜洲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
“瓜洲,历史上被人称为诗渡。诗渡的古诗词到底有多少篇?有人说有几千首,也有人说有上万首。作为瓜洲人,我们有责任把家底子理出来、弄明白,这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交代。”7年前,曹锡恩呕心沥血收集、整理咏唱瓜洲的古诗词3000余首。《瓜洲历代诗词》,是迄今为止收集瓜洲诗词最多的一本专辑。
曹锡恩的面前,端坐着姜勤、徐振宇、孟宪才。一个是原乡文教科科长、一个是原文化站站长、一个是现任成人教育中心校长,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瓜洲诗文社成员。
31年前,瓜洲成立诗文社。社团的使命是,从煌煌中华古诗词中挖掘整理关于瓜洲的诗词,传承好古诗词文化力量,继续用诗词镌刻瓜洲的IP。
习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遗产,在每一个具体的时空转场中,永远被人需要。”姜勤说,去年9月22日,春江花月夜艺术馆落成后,一年内接待了中外嘉宾20万人次,“记得今年春节期间,一位英籍华人和作家韩素音一起过来,他说小时候读王安石的诗,早就知道瓜洲了。今天实地看一看,大江、大河之滨的古镇,果然名不虚传。”
“躬逢盛世,诗词的作用不得了!”徐振宇说,《瓜洲历代诗词》首发5000册,已被嘉宾、游客收藏一空,“由此可见,读诗词,是让人爱上瓜洲的最走心的方式。”
“作为千年古镇,受制于规划红线的制约,瓜洲的每一次改造都要经过自规和文物部门的严格审批。”徐振宇说,我们深感过去多年对于“诗渡文化”的挖掘,对于古镇历史文化的坚守,增强了人们对古镇文化的认同,意义非常大,这也坚定了我们做这一项工作的信心。
“十首诗里背三首,三首里面有春江。”采访间,这几位瓜洲诗文社的主要骨干透露了当地一个小规定:瓜洲镇党委曾要求50周岁以下的机关干部人人至少要熟读十篇关于瓜洲的古诗词,十篇中至少要会背诵其中的三首,三首中《春江花月夜》是必背作品。
“诗,是瓜洲的灵魂。在古镇的保护、传承、利用上,诗渡是瓜洲最鲜明特质。”孟宪才说,历史上瓜洲有许多诗词组织,比如菊花诗社。今天,我们诗文社成员多达数十人,大家深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词合为事而作,使命感非常强烈。
姜勤以前写现代诗,几年前加入到诗文社以后,改写古体诗。上个月22日,市第八次党代会开幕,姜勤有感而发,在手机上随兴敲出一首七律《贺市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巧逢盛会桂繁开,文旅共兴佳讯来。古运三湾添秀色,月城活水映楼台。”
2016年底,瓜洲镇联合邗江区方巷镇和江都区邵伯、真武两镇成立诗词学习共同体,推进诗词“进公园、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景区”。最近,孟宪才和姜勤、徐振宇商量,计划邀请京杭大运河沿线名镇、古镇加盟,共同成立“大运河名古镇诗词学习联盟”。
“推进古镇改造与复兴,推动扬州文化繁荣、文旅融合,瓜洲绝不能坐在瓜洲写瓜洲。我们要按照的重要指示,把眼光、视野放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宏大背景中,接续弘扬‘中华诗词之乡’的诗词文化,让瓜洲之美在千年运河上流动起来,让诗词成为瓜洲建设现代化的一张金字名片。”孟宪才笑着说,曹老这一代人打基础,我们这一代人在传承,“瓜洲诗词作为校本课程,已经进了校园。坐在瓜中、实小教室里的一代人,就是‘诗渡瓜洲’的新一代传承人。”
11月8日,中央电视台10套体验式文化教育专题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播放了“今秋月明下扬州——瓜洲古渡”专集。诗渡瓜洲,惊艳了无数观众。
大运河,是活着的河流、流动的文化。保护大运河古镇真实完整的历史遗产,不仅仅要保护沿线古镇静态的文物,更要守护好它的文脉。诗词,就是瓜洲文脉的“根”与“魂”。
瓜洲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诗渡”IP,并与时俱进赋予“诗渡”传承、利用的时代内涵。瓜洲人不慌不忙、不急不躁,让从苍茫历史中走来的诗渡文化,真正走向学校、景区、校园以及镇域的公共空间,渗入一镇人的血液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增进全民的文化自信,在瓜洲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通讯员 臧卫民 记者 嵇长青 陈云飞 钱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