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棚户区将改造“月宫365”实验近日换班,4名大学生连续驻留“月宫一号”实验室200天,打破了俄罗斯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
1月26日,“月宫一号”舱外的工作人员在观察记录舱内状况(资料片)。 新华社发
1月26日,一组志愿者和二组志愿者在舱内向外挥手致意。“月宫365”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将于今年5月10日结束(资料片)。 新华社发
综合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李江涛)“月宫365”实验换班仪式26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举行,4名大学生自去年7月9日换班入舱已在这个密闭空间连续驻留200天,打破了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
据“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介绍,“月宫365”实验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实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提供生命保障的生物系统,并保持系统稳定。自去年5月10日实验开始至今的260天里,“月宫一号”总体运行情况稳定,各仪器设备工作正常,舱内各种蔬菜粮食作物生长良好,志愿者各项生理指标记录准确。
刘红介绍,2014年5月,“月宫一号”首次完成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在植物舱中完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乘员们栽培了5种粮食作物、15种蔬菜作物、1种水果。“月宫一号”一期包括1个综合舱和1个植物舱,总面积100平方米,总体积300立方米,可满足3人生命保障需求。综合舱包括居住间、人员交流和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昆虫间。植物舱分隔为2个植物间,可根据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独立控制环境条件。
乘员们收获粮食、蔬菜、水果和黄粉虫,自己加工并食用。综合舱中人、动物和废物处理产生的富二氧化碳空气经净化后送达植物舱,供植物光合作用;植物舱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富氧空气净化后送到综合舱供人和动物呼吸,并提供废物处理所需氧气;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冷凝水通过净化后,一部分经系统补充微量元素后送到综合舱满足人的生活用水,其余与净化后的生活废水和尿液一起用于植物栽培。由此,形成一个闭环生命保障系统。
如今的“月宫一号”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15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可实现4人所需的全部氧气和水、大部分的食物在系统内循环再生。
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志愿者刘光辉在“月宫一号”内通过电线天生活“很充实,很有挑战性,受益匪浅”,4名志愿者同心协力,坚持不懈,互帮互助,携手度过了200个难忘的日夜。
舱内活动主要分为科研、日常工作和生活三部分。科研部分,他们一周要填3次问卷(每次两个),取样3次(唾液/尿/便)。每天要测量体重、体温、血压等健康指标,除体重外,都是早晚各测一次且准确记录在册。
工作部分,根据植物栽培制度,如小麦,每周就要收获3次。按照分工每人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包括处理尿液、补充植物营养液等。
他们的舱内生活每天基本相同,包括吃饭、娱乐、自由时间、休息。生活很充实,可以上网、发微信、看视频、玩飞镖,4个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一起劳作、吃饭,如同4个“亲兄妹”。
刘红说,他们将在医院进行1个月的医学观察,目前看,身体、心理等状况都很正常。
按照换班流程,刘光辉等二组志愿者与一组志愿者进行工作交接后,于26日下午出舱并接受医学观察。一组4名志愿者将在“月宫一号”中驻留105天。除日常工作外,他们还需要针对各种突发故障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测试“月宫一号”的耐冲击性,深挖其发展潜力。
刘红透露,此次实验结束后,将积极争取我国月球/火星探测器的搭载机会和资源,在月面/火星表面开展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试验,通过与地面平行试验的对比分析,获得地面大型系统模拟结果的矫正参数,为未来将地面大型有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研究获得的设计运行参数应用于月球/火星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