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慧的胸有多大直到2020年元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在湖北武汉市暴发。之后迅速蔓延至全国,疫情形势日趋严重。截止2月7日,权威媒体发布,全国已确诊病例超过30000例,死亡人数就不说了。这背后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医疗资源与人力抗击,多少行业暂停与经济损失?都只为对抗某些人贪嘴而被传染的病毒。加之今日,为众人抱薪者,吹响疫情“哨子”的李文亮大夫因感染肺炎医治无效而去世。让人不谨叹息与愤怒!
关于疫情的防控,起源研究非我们可以参与。疫情对国民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也无法短期统计。也许,本次疫情带来的负面与正面影响均会超过新世纪以来所有的公共突发事件。
但此轮疫情已对种植业,尤其是反季节上市农产品如:芒果(50万亩)、火龙果(20万亩)、香蕉(20万亩)、哈密瓜(20万亩)、瓜茄类(100万亩)、草莓(250万亩)、晚熟柑桔(500万亩)等带来十分严峻的滞销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大幅减少,物流基本停滞。这对已经积重难返的种植业,更是致命一击。
众所周知,2019年种植业几乎集体沦陷。棉花、玉米、小麦、土豆等大宗作物已连续4-5年低迷行情;2019年上市的香蕉、哈密瓜、芒果、苹果、葡萄、枣类、猕猴桃、火龙果、柑桔类等甚至出现价格倒挂;但“猪二哥”的行情却受猪瘟和中美贸易战影响一飞冲天。
无需列举,种植圈朋友2019年春节前后已有明显感觉。经济作物中,除了东南亚香蕉、火龙果(海南反季节)、牛油果、猕猴桃(红阳),受冻害影响的苹果、梨,受越南进口限制和大小年影响的荔枝红火了第一季,其它好像没什么象样的农产品行情。直至10月底全国农产品丰收的季节,香蕉趺破1.5元/公斤,火龙果跌破3元/斤,哈密瓜跌破1元/斤,猕猴桃跌破3元/斤,苹果10元/3斤,葡萄、枣类等严重滞销。
鉴于此,做为常年行走田间从业人员,难忍专业底线和工作信念!在此杂谈种植业本质少许内容!虽知此文发表,也不会引起任何波澜或被重视!
2018 年,一反过去近四年的惨淡行情,香蕉价格在经济低迷,多数农产品低价、滞销的普遍行情下,高位价格却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广大香蕉种植者不仅喜形于色,新开地行动也露出“苗头”。
1- 香蕉种植理念走向成熟:利润追求水平悄然稳定;稳定香蕉品质,低成本布局,全年错峰上市等成为种植户共识。
2- 香蕉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相比最高峰超过400万亩(广西就有150多万亩),目前香蕉面积已缩减至150-180万亩(产量约为500万吨,按7.5亿人消费,人均6.67公斤/年)。种植集中在海南、广西、云南边陲、缅北、老挝、柬埔寨(属新增地区);无论面积、产量均比最高峰减少了50%左右。即使2018年如此行情,有计划新种或扩种面积也未超过30万亩。
3- 香蕉产业链基本成熟:香蕉从开地、种苗培育、栽培技术、营养管理、植物保护、采收(保鲜)、物流、储藏直至销售,整个链条已基本成型;无论收货、批发、商超或连锁门店等销售终端基本不再担心香蕉品质标准与货架期。
4- 政府支持或补贴形成机制:过去几年,整体低迷的香蕉行情和台风不时扰乱中,以海南东方、广西南宁和云南保山等当地政府出台了布局调整,系列补贴和保险政策。有效帮助不少蕉农渡过危机,迎来曙光。时至今日,这一机制仍然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备注:2019年自6月以来,香蕉行情又再次低迷,但仍然未跌破1.2元/公斤(种植者基本可以保本)。但此轮行情,更多在内需减少层面,无关供应量变化(但未来进口香蕉份额将不断增加,尤其越南和缅甸)。
于此,我们可以简单总结:香蕉属于中高端种植产品。从田间种植,中间交易,走上餐桌,本质上属于生活需求类商品。所以会受供应与需求量变化影响,也会受其它水果供需变化影响。
但此产品更大的需求不在于此。香蕉之类水果更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追求生活质量,追求健康、快乐生活的一种生活需求商品。香蕉已和苹果、柑桔(葡萄)等普遍、高频率出现在人们日常的餐桌或茶几上。而更懂生活的人群早已称之为“快乐”水果。
香蕉这一品类近五年的供应与价格演变,很好的说明,虽然其已经成为人们健康、快乐生活需求的一种商品,但如果供应速度超过人们的消费增长,又或消费支出减少,就会出现“过剩”危机。
此类现象又如,2019年春节后受2018年倒春寒影响产量近1000万吨的苹果、梨受冻库制约,一果难求,售价平均高达10元/斤;而2019年10月后新上市的苹果、梨价格却不到高价时的1/3。哈密瓜、火龙果价格也较往年跌掉了30%。
但举目国内,类似于香蕉的稳定种植项目却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国内种植业宏观理念、微观政策和种植难度已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已经出现了诸多危机(以下内容仅作为问题发现,不做分析)。
集中表现:针对粮食安全战略,普遍危机感不强;土地红线保护不力;种植业战略不清晰,保障策略少。这几项即使顶层设计正确,且颁布诸多法律、规划与策略,但传达至地方政府或各部门又变相,低标准实施或无作为!
根据权威部门数据:国家每年进口接近2000万吨粮食(人均约150公斤)和8500万吨大豆。甚至,过去某位高层从短期稳定粮价,控制畜牧业或副食品原料成本角度,喜欢看到这样的局面。也许他早已忘记,世界上最早的贸易战,已经记录在2700年前一部叫《管子》的典籍中。
2018 年年初, 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通知》。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 。这已经说明,原来耕地保护的18亿红线,已经失去战略意义。这其中,还不算或根本未统计在中西南地区大量的山区撂荒地(属于耕地,却无人耕种)。
更不用说,各地过去乱占、多占的工业园区。其中,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宁夏、内蒙等地大量建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仅内蒙一省就有83家省级园区,涉及1092平方公里,这其中又有多少耕地被占用?又有多少园区土地被荒芜、闲置?(原文刊于《瞭望》2019年第46期,标题为《工业园区土地撂荒现象观察》)。
中国总是被夸地大物博,大美山河。但多数地方却地广人稀,条件恶劣,不宜耕种。人均占有耕地(2005年数据为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30%)和淡水资源(2012年数据为2007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25%)都排在全球后列。而全球三大黑土地版块,面积不小于东三省,分布在加拿大和北美。但他们要养活的人口却无法和中国并论。我们如果对有限的耕地不做宏观种植规划,最终大量土地只会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此类农产品将会不断过剩,而粮食作物却芨芨可危。
于是,我们看到大豆种植业在过去几年已经彻底沦陷。小麦、玉米、棉花、土豆基本稳定在华北、西北、东北。但华中、华东、华西南水稻产区,产量和面积就没有这么乐观了。除了大量的优质耕地被撂荒,两湖地区“一只小龙虾”就打倒了袁隆平院土和诸多水稻产业链企业多年的辛苦和努力!
又如,与种植业密切关联的《到2020年化肥与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于2015年2月推出。2020年将是最后一年。化肥行业总体生产及使用量好像有略有减少,但是农药使用量减少仍然看不到希望!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2017年8月就已颁布。目前看,地方政府、科研部门和企业的重视程度,进展状况十分堪犹。就连保护、改良土壤最重要的有机肥产品生产企业,并未引起多数地方政府或银行重视!甚至还有相当多地方大员将处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垃圾生产的有机肥项目进行重点补贴,又投放给规模化种植户使用,形成二次污染。
当然,国务院已分别于16年、17年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尤其是18年又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希望这几项的实施对环境保护,尤其是种植业懒以生存的土壤生态保护发挥指导与震慑作用。
除了大豆、粮食和植物油脂,我国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大量香蕉、苹果、猕猴桃、橙柚、车厘子、荔枝和牛油果等等。与国内苹果、柑桔(均已接近4000万亩),葡萄、猕猴桃与枣类(均超过1000万亩)等多数水果,十字花科、瓜茄类等蔬菜产能过剩60-70%的局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根据商务部对外贸易司2017年公布数据,我国当年出口农产品751亿美元(亚洲占64.5%,欧洲占14.6%),种植业产品约为250亿美元(其中苹果14.5亿美元,柑桔10.7亿美元,茶叶16亿美元,大蒜32.8亿美元,中药材9亿美元);进口农产品1246亿美元(南、北美洲占52.5%,欧洲占15.2%),种植业产品约占700亿美元(其中大豆400亿美元,植物油酯58亿美元,棉花22亿美元,谷物20亿美元,鲜果、坚果62亿美元,橡胶49亿美元)。
2018 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168.1亿美元,同比增7.7%。其中,出口797.1亿美元,增5.5%;进口1371.0亿美元,增8.9%;产生贸易逆差573.8亿美元,增加14.0%。
2018 年,谷物进口2050.2万吨,同比减19.9%,进口额59.4亿美元,同比减8.5%。出口254.4万吨,增57.4%;出口额11.0亿美元,增38.4%(小麦、玉米、大米、大麦、高粱、木薯等)。
备注:平均每人/年进口粮食接近150公斤。主要来源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越南、泰国、柬埔寨等。
大豆:受美国贸易战影响,仍然有8803.1万吨,减少7.9%,油菜籽475.6万吨,增0.2%
食用植物油:2018年,进口808.7万吨,同比增8.9%,进口额58.6亿美元,增3.2%;出口29.6万吨,增46.7%,出口额3.1亿美元,增32.1%(棕榈油、菜油、葵花油、红油)。
蔬菜:2018年,出口152.4亿美元,同比减1.8%;进口8.3亿美元,增50.0%;贸易顺差144.1亿美元,减3.7%。
水果:2018年,出口71.6亿美元,同比增1.2%;进口84.2亿美元,增34.5%;贸易逆差12.6亿美元,上年同期为顺差8.2亿美元。
棉花:2018年,进口162.7万吨,同比增19.4%;进口额32.0亿美元,增35.5%。此外,棉花替代性产品棉纱进口206.4万吨,增4.1%。
2017年1-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2013.9亿美元,同比增9.1%。其中,出口755.3亿美元,增3.5%;进口1258.6亿美元,增12.8%;贸易逆差503.3亿美元,增30.4%。
再对比2018年的数据及2019年数据(数据不全,不罗列),不难得出结论: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由于我国工业产品门类齐全,产业链配套完善,比较优势凸显,导致我们要想扩大进口,减少逆差,降低摩擦,最好办的就是进口农产品、能源等初级产品。而高新技术、产品与装备还要看人家脸色(比如,近来中芯国际想买的芯片核心制造设备光刻录机就被荷兰ASMl阿斯麦公司一直拖延)。
根据荷兰中央统计局2018年1月19日消息,2017年荷兰农产品出口额达917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25%;种植业产品主要集中于园艺(包括鲜切花卉、种子、苗木和球茎花卉等91亿欧元)、蔬菜(67亿欧元)和水果(54亿欧元)等。合计218亿欧元(折合美元约250亿元)。一直保持着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地位,仅次于美国。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种植业产品出口额基本与荷兰平齐。但还不到进口额的50%。
于此,从过去5年至未来8-10年,国内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经济作物价格低迷形势将难成扭转。过去我们学习的马克思《资本论》中大量关于农产品过剩,牛奶只能倒入河中的现象。我们已经或许未来会经常在种植业看到。
但种植业却是我们国家近5亿农民和近千万农资人懒以生存的工作方式。无怪乎,很多农业大省,偏远山区农村,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集中返贫现象,幸福指数不断下降!
而2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琼斯评价中国农业时,“它所具有的巨大生产力使之鹤立鸡群”。
这里,我相信一定会有人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农产品不能大量出口,输出过剩产能。这一问题不是本文重点,暂不详谈了。但核心要素无非四点:1)国内农产品平均生产成本偏高;2)农产品农残标准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与贸易关系不对等;4)缺乏稳定的商品与品质标准。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近40年的执行,随着一轮轮从中心城市至省会城市、二线城市掀起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及近20年高考扩招政策,大量农村年轻人才和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这其中的近半人数几乎不愿意或不可能再回到农村生活与工作。无论他们对生活、工作和未来的取向是什么!
过去十年以来,种植业从业人员就开始大幅减少,甚至部分地区后继无人。至此,一个拥有8亿农民,珍爱土地,懂得种地的巨大群体减少到不足5亿。再有20年(60年、70年代进入老齡化)这个数据可能到不了2亿。
有相当多的部门或专家说:劳动力减少后,政府可将土地相对集中起来,搞机械化、现代化、数字化的农场、种植公司或合作社。试问,中国的耕地近70%为山地高原或丘陵地区,何以轻易机械化?种植业科学规划,投入问题谁来解决?山地或丘陵地集中后,高昂的种植投入与低迷的农产品价格,种植效益谁来保障?在外打工或以土地入股的农民又何以承受?
多少地区及案例已足以说明!近五年来,已经在大田作物区集中流转或承包起来的各种经营性单位因种植收入低或效益差,几近倒闭!再集中广大山区大量土地,又来种什么,谁来种?
有人会说,美国的高效农业就是我们的好榜样。高科技、高效率、高收益,机械化,用人少,是现代农业的典范,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1 )孟山都在过去几年因草甘磷致癌事件,在美国被诉赔款10亿美元以上。可见美国的大豆、玉米、小麦并不安全,甚至严重影响美国民众健康。
2 )根据相关统计,2015年左右,中国农业人口2.5亿人左右(劳动力),人均耕种7亩地;美国农业人口200多万人,人均耕种1400多亩。这些都是家族农场为主,平均面积1500亩以上。但季节性劳工(多数来自墨西哥、中南美洲)就有300-500万人。生产效率高的背后,剥夺了谁的利益?
3 )美国农业的五高模式:高投入、高消耗。每年生产3亿吨粮食,消耗石油6000万吨以上,钢铁800万吨,化肥1亿吨,广义农药300万吨以上。高污染:过分依赖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恶化与环境污染。每年有31亿吨土壤流失。大约1/10土地在过去50年因盐碱化而土质退化。高风险,规模化种植引致一些病虫害或生物学为害十分严重。高补贴:美国已经持续近20年补贴高达200亿美元以上。几乎占到美国农民收入的40%以上。而最终这一结果就是低价倾销农产品至其它国家,破坏它国农业体系。
4 )美国人口癌症发生率超过50%,肥胖比例超过70%。究其核心原因就是规模化的种植业与工业化的养殖业影响(这点在美国过去著名作家蕾切尔-卡《寂静的春天》一书和央视《探索与发现》其中一期节目:美国工业化食品与健康即可有所说明)。
撇开美国的农业模式不说,自从三年前我开始服务于海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规模化基地以来,大约拜访了50家规模化基地。无论交谈中还是调研后,得到多数的信息:1)新建基地核心痛点有:品种迷茫;缺少资金;缺乏劳动力。2)已经投产老基地痛点:销售渠道不畅/无持续性投入;生产管理;缺乏劳动力。两类基地都传递出劳动力的缺乏现状以及越趋上升的劳动力成本。
近20年以来,原来属于山区或丘陵地带的大量耕地因人员流失而被荒芜;城效结合带,中心城市多数乡镇可耕农地被泛烂的工业园区、城镇建设占挪用(多少所谓的土地指标置换,补偿开垦费,大家都清楚多数都在造假);由此,地球母亲几百万年孕育进化的土壤,祖祖辈辈人懒以生存的耕地遭到不同程度占用、毁灭或破坏。
当然,20多年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环境和土壤也影响巨大。2017年,《焦点访谈》播出了“被化肥喂瘦的土地”。节目中提到“化肥的大量投入虽然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但与此同时,危害也开始显现,土地开始板结。板结会使土壤保持水分、养分的能力变差,影响作物根系生长,降低作物产量。此外,过量施肥,使用除草剂,再加上酸雨造成了土壤不断酸化。 我们的地下水,河流及土壤耕作层几乎被破坏贻尽。
从专业角度分析,学过土壤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微生物学的专业人士都清楚。严重的土壤破坏(酸化、重金属污染、盐碱化或土壤流失)是很难可逆的过程(除非移植土壤,拆东墙补西墙),起码也是一项成本巨大的物理与化学工程。
中国是全球 土壤污染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早在2006年,据不完全调查,中国受污染耕地就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至今15年过去了,2018年就已完成全国环境普查工作,但却很难从网上查到最新的环境和土壤污染数据。
近年来,土壤污染事件频发,“镉大米”、“重金属 蔬菜 ” 等事件的曝光引发了舆论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 2016年5月,湖南 大米 镉超标事件震惊全国,广东抽检发现126批次镉含量超标大米,其中68批产自湖南。而就在2月,一则《万吨湖南问题大米流入广东餐桌》的报道就披露了湖南土地遭受重金属污染,出产的大米普遍镉超标的问题。 除了“镉大米”外,“重金属蔬菜”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广东有关部门对珠三角土壤检测结果显示,由于土壤污染,珠三角多地蔬菜重金属超标率达10%以上。此外,血铅事件、“癌症村”等也时常出现在媒体报道中。频发的土壤污染事件引发民众十分担忧。于是,便有企业开始推广阳台无土栽培蔬菜,也有大量城市人在后花园或者农村种些蔬菜。甚至有人发出“中国人站着就是钢铁侠,躺下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的无奈调侃。 “我们的土地病了!”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工矿企业排污,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等原因,大量土壤已经遭受污染。目前以镉为代表的重金属对人体危害已经越来越大,而土壤污染除了通过食品途径向人输送重金属外,还会通过其它途径如饮用水、水产品等的污染等途径危害人类健康。
而与早已展开的空气和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治污还在起步阶段。“我们的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已经走了20年历程,但是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几乎还没有行动。”环保部生态司司长 庄国泰 曾坦言。
还好,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自当日起开始实施。这一计划是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而制定的战略计划。这一项目预算要投入10万亿元。相比 三峡大坝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都是小角色,就连高铁项目在其面前都稍逊一筹。
近几年来,大量非农企业或涉农资本不断进入种植业,目标都是规模化种植。这一现象在海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每天都在发生。但多数投资者(也包括部分投机者)包括政府推动者在土地流转或整后之后,对于种什么,怎么管理,如何销售等问题却没有清晰的想法或答案!
现实情况多是没有政府规划或支持(少量补贴要么不知去哪了,要么迟迟到不了位),缺少优良品种与种苗繁育中心,没有权威、有效的土壤或气象数据,缺乏专业团队引导及服务保障,土地、人工及生产资料成本偏高。这些因素都给种植者选择种什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很多有过10年以上种植经历的种植者,会把种植业描述成一个幸福感比较差的行业:“你必须是全能型角色(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品种、栽培,既要管理、协调,又要识肥、懂药,要敢跑政府,更会找销售);每天要起早贪黑,心力绞悴种出产品,却未取得良好收益“。
相比荷兰、以色列、日本、新西兰等特色农业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农业国家。我们在种植业生产资料登记,生产与经营管理方面,在2007年之前几乎放任自流。在2015年之前仍然管理粗放。以致于国内有近万家化肥与农药生产企业,每年生产近亿吨化肥和三百万吨农药。
多数种植者,夫论规模大小,在田间需要解决问题,主要渠道只有农资零售商,而不是农技推广部门(这个体系在过去20多年发展中基本瘫痪,多数人转变为农资经销商)或科研院所(体制与生活压力决定专家们少有心思或精力下到田间地头)。
于是乎,每年近8000万吨化学肥料和300万吨农药制剂被撒到农田。而能被作物线%,其余均被浪费或污染空气、土壤和各种水源地。而在这些年种植管理中,又过度夸大或重视大量元素投入,忽视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让农作物出现各种各样的缺素与营养不良现象。
同时,植物保护工作也早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八字方针抛在脑后。过于倚重化学防治,除了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自然界,另一个负面结果也产生了:我们多数病虫草害化学抗性水平“稳居”全球最高。
举例:2018年,北方某企业在广西单独一个杀螨剂(主要针对柑桔红蜘蛛),销售额就超过1.2亿元。不知道这一现象对柑桔种植业可悲还是可喜?
作物优生区,顾名思义应该是一个作物最适宜种植和管理的区域或范围。这个区域要综合考虑当地纬度与海拔区间、光照时长、平均气温与昼夜温差、降水量与雨季、土壤类型与耕作层、水利资源与环境现况等七大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还有政府政策、交通与劳动力现况。当然,具体种植者针对以上条件参考和调研时,还要结合科研院所、气象等权威部门数据,当地生产实践经验和设施条件(水肥设施及保护地栽培)而定。
也即,选择任何作物种植,首先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行为,其次才可以投资。但在现实中,诸多种植者包括部门地方ZF的行为让人大跌眼镜。
广西香蕉过去的案例不必再重述(曾几何时,黄叶病与冻害让多少种植者破产失业);时至今日,缅北的香蕉还在遭受冷害,水烂和跳粑的时时困扰。与此同时,海南万钟公司种植的金菠萝就是美国都乐公司在中国几经研发与种植而放弃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原因也不用再分析。
然而,过去几年来,以砂糖桔、沃柑、不知火、春见、爱缓等中晚熟品种为主的柑桔品类在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大范围扩种(某些地方ZF成为主要推手),总量已超过1000万亩(沃柑接近300万亩)。早把作物优生区的概念抛在脑后。预期未来有30%左右的面积投入生产(每亩地实现丰产,约需投入15000元)。但等这些扩种面积将来大量上市,不知是什么市场行情?
同步,在广东西部、湖南南部、广西中北部,砂糖桔也被大面积扩种(据不完全统计,已超500万亩)。每年春节前后都会有大批砂糖桔集中上市,参次不齐的商品率与品质标准让大量水果商眼花缭乱,小心谨慎收果。某些国内大型果商甚至放弃此品种。主要原因:供应太多,品质不稳定,货架期太短。
屋漏偏逢连阴雨。广西北部、湖南一带砂糖局近年来又碰到高频率的冷冬天气或倒春寒现象。这不仅让广大种植户增加了大量防冻投入,还严重影响果实品质与商品性。自此,一个优良的柑桔品种陷入种植与市场泥潭之中,不知何时重现光明。有些圈内朋友笑谈只能靠“黄龙病”了(黄龙病曾让江西南部、湖南、广东柑桔遭遇毁灭性打击与重建)。
但君不见,近两年又有广西南宁市大量新增的沃柑上市,面积据称已接近一百万亩。主要种植地区武鸣县一度被吹捧为中国晚熟沃柑核心示范区(人们可能已经忘记了,这里五年前还是广西香蕉的核心种植区)。但如果你仔细了解、调研,一路品尝下来。相信多数种植基地的种植理念,投入能力,管理水平直到最后果品生产,分选与包装会让你大吃一惊。
而相反的样版和数据,沃柑属以色列历经12年研发的柑桔新品种,至今种植不过12万亩,85%的产量出口到欧洲。一直以来,保持着稳定的种植效益。
通过以上规模化带来的变化与风险不难分析:不同于个体种植,规模化种植必须公司化运营与管理;多数种植者在权衡投入与产出比例后,都会追求种植效益最大化(长短期另论)。因此,多数规模化基地会放弃粮食等大宗作物,转向高经济作物。最终,粮食供应将更加失衡,经济作物越趋过剩。
为什么种植业会出现如此混乱局面,规模化种植为什么难以取得稳定效益?我想还是先来谈谈种植业的本质。
农业是 国民经济 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是以 土地资源 为生产对象的部门。种植业是以 土地资源 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处于 食物或食物链的首端。 它是通过培育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种植业无论种什么,它首先是地球上多数生命懒以生存的第一大食物来源。哪么,种植业的战略地位(育种与栽培)应该是任何一个国家重中之重,尤其是人口大国的生存根本。
种植业在农业广义分类:农、林、牧、副、鱼五类中排第一大类,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粮食、蔬菜与水果,它还决定着后几类农产品的命运。比如,我们国家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大豆最大消费国(每年超过1.2亿吨,进口依存度超过70%;而1995年之前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美国、巴西等出口大豆价格及供应稳定性稍有变化即对国内畜牧养殖业形成巨大压力。(比如2018年最让人激愤的中美贸易战,逼迫中国降低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关税;承诺进口更多的美国农产品)。所以,种植业对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危机可想而知。种植业,尤其大宗粮食作物随便其中一个供应的稳定性、价格指数及品质安全都牵引着全社会神经。
如果理解起来有难度,不防仔细回想下正在发生的“猪金融”。猪二哥的行情自从2019年上半年至今仍不见低头,影响CPI指数一路增长。从一年8000万头的出栏率,直降至3700万头。这恐怕不只是经济学家或某些部门讲的只是猪瘟消灭了生猪出栏率。环保一刀切的因素不用说。恐怕大豆的巨大进口压力,影响饲料供应价格,也是直接因素。
对此,建议有空读一读《粮食战争》一书,书中将种植业主要产品粮食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大量论述。美国70年代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有名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 货币发行权 , 谁就掌握了世界。但到极端条件时(战争、瘟疫或自然灾害),人类可以不开车,不使用货币,但家中绝对不能没有粮食(60-70年代人都经历过大饥荒,他们清楚家中有粮会有多安心!时止今日,仍有不少农村保留着机器磨面或储存粮食、种子的习惯)。
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的大宗作物,为什么价格一直十分“稳定“(其中玉米、小麦、棉花,甚至土豆价格高位都在2015年之前),甚至与工业化商品价格指数倒挂。为什么大量进口、便宜农产品占领中国市场?但如此产品行情,广大种植者种植的积极性何在,国家粮安全何在?
备注:据不完全数据,中国榨油企业90%已被国际四大粮商:美国AMD、邦吉、嘉吉,法国路易达孚所控股。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原料供应与价格。
在美国高补贴农业压力下,发达国家对农业补贴成为常态。例如2010年以来,欧盟农业发展项目,390亿欧元为直接补贴;法国:400欧元/公顷,300欧元/头牛;日本补贴项目高达470多种,其中大米30万日元/公顷。进口关税700%,乳制品360%;唯一欧洲国家以色列、荷兰农业补贴很少,但粮食自足率高达95%。蔬菜、瓜果、花卉等可以大量出口。
记得2019年11月在深圳参加行业营销峰会时,农资与市场邀请了深圳某大型果商董事长做演讲。其中有一句内容我记得清楚。他讲我们“只做好吃的水果“。这当然只是一句是营销口号。但是否真的好吃,我想普通消费者可能难以辩认。但高端消费者或业内人士一定是清楚的。
但后一句,他并不担心水果安全问题,因为他相信广大种植者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一点还真不敢苟同,或也许他是不敢讲。因为,多数种植业从业者内心都清楚,这是行业内最头疼或者最不想提及的痛点!
我们都知道,农业在满足了人类基本生活需求(品种与产量)之后;农产品的安全、健康与品质提升就应该成为宏观政策制订,微观工作引导和专业研究的核心。但不幸,我们已经成为全球25%抗生素(国产抗生素20万吨/年,产值约1500亿元,出口3万吨;其中人、畜、禽类等成为消费主力)消费国,化肥和农药最大使用国之一。哪么,因这些关联行业,包括种植业而生产上市的农产品会确保安全、健康吗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于2017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郝捷院士就《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在会上作主题发言。其中,食物链影响的三种癌症就占了50%左右。
还有近些年的朋友圈,日益增多的血液病、癌症及各种种样的众筹(上半年我回家就听父亲讲,邻村2018-2019年去世15人,除2人70多岁老去,其余均为50-60岁,且多数病故于癌症等重症)。
郑重提醒:人类的癌症与种植业或多或少有一定关系。但有多少科学关联性,全球科学家还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或结论,请勿对号入座。
而全球最长寿,癌症比率最低的国家却是日本; 苹果、葡萄园及草莓种植 土壤平均有机质5.5%以上。有机农业占比超过40%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稳步提升)。如果你去过日本游玩,一定吃过他们的红富士苹果和葡萄。我相信最基本的口感、糖度和外观你一定会称赞。但你可能未注意到,一般超市还有相当水果品种包装上还有不饱和脂肪酸这项指标,这是水果中对人类健康更好的物质,而这些水果价格更高。
所以,城市的人们越来越愿意去乡下游玩和就餐,因为他们愿意相信乡村有良好的空气和“健康“的食材。
俗语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管子-牧民》;通过前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种植业多数群体并未获得稳定、良好的种植效益,过上真正的“小康生活”。很多地区的农民还挣扎在生活与尊严之间,试问他们又如何会种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我们又凭什么要求?
放眼全球,以色列、日本,美国、荷兰、新西兰,英国哪一个又不是?这些国家大量的农业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都选择到乡下的企业或规模化农场种地或者参与专业社会化服务。我们的学子有多少愿意返乡,又有多大比例改换专业就业?但让人无语的,在19世纪初,后来成为印度农业部长的英国植物学家艾尔伯特-霍华德写出了全世界有机农业开山之作的著作《农业圣典》,竟然是学习东方传统农业,尤其是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农业。
既然农业政策制订者,诸多经济学家、企业者都有过参观或走访过这些国家。为什么不能清醒认识,倡导、呼吁,并积极行动!君不见,85后、90后,多数正在失去奋斗精神,有多少人还在崇高追求科学与生命价值。而一生被房子、医疗和教育捆绑,甚至打倒(这类内容自媒体已发表了太多)!
2018 年5月31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被提出审议。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目前,各地正在全力“解决“部分地区的脱贫问题,提倡乡村经济振兴。
但试问,从种植业角度,如果多数种植业没有稳定或良好的种植效益,种植者何以有心情承担相应的土壤改良和环境保护责任。当地政府如果财政收入不畅或减少,哪有能力做这些事情?所以,广大农村,太多水利工程,农田设施经年失修无人理。乡间河流、村头、田间、池塘等污染现现状触目惊心。
常去基层工作的农资人应该会有印象,多少基层乡镇大量商铺关门。正在没落的乡村和环境,卫生和生活难以改善的农村,多少年轻人愿意返乡,靠什么振兴乡村经济?
当然,我们要承认,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转移,还有一、二线城市化日益高企的住房与生活成本;大量进城就业或务工人员,除少数人通过努力或举家借债,蜗居在城市。部分进城人员已开始回归三四线县城或乡镇,但有房住,有地种,有学上,能看病,他们才会安身立命;否则,近5000万人(按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中国现在乡村常住人员5.5亿人,这里就包括常年在外打工,流动性强的农民)就会成为各大城市的贫民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来源。
从这个角度,种植业虽然对国家GDP收入贡献权重越趋降低,但却是5.5亿人的安身立命之业。我们国家人均GDP虽然在2019年已超过7万人民币,排在全球25位。但乡村人群人均GDP是多少,统计局可有数据?不要忘记,他们的思想、生活与工作现状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与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化肥使用量平均为欧洲发达农业国家,台湾、日本的平均3.5倍左右。
网民俗称:瓜不甜、饭不香、果无味,中国人的健康正从土壤中流失!北方地区,土壤有机质水平平均2.0%以上。但南方地区,平均不到2%;按土壤学理论,每提升0.1~0.15%有机质,需要向土壤中投入有机肥2.5吨以上。而现状是多数种植者不投或投入量不足1吨。而这一现状仍将恶化下去。而和农产品息息相关的中微量元素,投入现状更让人堪犹!
还有耕耘或服务于一线种植业所看到的诸多问题。比如,瓜果蔬菜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已经碰到日益严重的生理性缺素现象(北方缺铁性黄化,苹果黑红点,梨果鸡爪病;南方缺镁,海南芒果败育,攀枝花芒果黑心等等)和病害(瓜茄类青枯病,芒果、哈密瓜角斑病,草莓根腐病等等);严重的现象如,香蕉黄叶病、柑桔黄龙病、山西苹果休眠现象、草莓重茬和土豆疮痂病等等。
某地老百姓有句俗语,要想死的快,多吃短命菜(当地大量种植绿叶蔬菜)。本地人吃菜,多数都有自留地,而且还是他们亲口所讲。为什么,农民自己十分清楚,这些蔬菜如果不大量施肥,喷洒太多农药就种不出高产量。至于品质是否安全,他们并不关心或者不了解问题的根源!
但所有的农产品最终都要回到所有人的餐桌上,会进入我们生命的循环。农产品不安全,不健康,最终,人们难逃恶运(这点在文中前半部分有分析)。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不重视土壤健康,不了解土壤健康,维护和改良土壤健康的行动太少!
这一点,国内很多所谓研究单位、专家、企业还在干着掩耳盗铃,没有良知底线的事情!国内多少有机肥企业,生产的有机肥合格,种植户还愿意相信?某些地区大棚种植的瓜茄类蔬菜,有多少地区还敢信任,大量采购?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大蒜、大姜、瓜菜类出口退货率为什么居高不下?部分作物和地区针对土壤的消毒处理与线虫处理方法,敢拿出来讲吗?
日本一般农户生产的葡萄,草莓,黄瓜等不用水洗,可以直接吃。货架期长达一月。新西兰佳沛猕猴桃放置一月仍可食用。我们的水果恐怕不出一周就要扔了。他们的农产品安全与品质水平世人皆知,难道和两个国家的健康土壤没有关系吗?
工业规划不对,建设错误可以推倒重来;但种植业的生命是十分脆弱的,一旦被破坏或毁灭,想要恢复,至少要10年以上,还要大规模、高成本投入;比如土壤肥力、有益微生物群落,又比如种植业劳动力群体。
未来的种植业一定是规模化与散户种植长期并存的状态。但散户除了过去的经验积累与信息判断,更多是从众心理。多收了“三五斗”的现象,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不同地方上演。香蕉产业在2015年之前的烂市现象便是典型案例。所以引导规模化种植有科学的态度十分重要,而且迫切。
哪么,什么叫科学种植?我想无非有几点。1)选择优良品种,弄清品种的优生区(前文已讲),市场需求;这一点,多数种植者,包括地方政府在大规模规划或种植前考虑不足,甚至没有考虑;2)敬畏自然,保护土壤,科学管理:做好土壤管理(基础)、营养管理(关键)和植保管理(保障);3)构建产业链或者形成强烈意识。不能只成为一个个面积更大的种植户,但诸多方面和散户基无差别,甚至在持续投入和管理上还不如散户!
农业需要太多学科的介入、互动与穿插;而不是建一个工厂(除了核心技术与设备。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体系建全,门类最多),生产一只杯子。种植业是一个结合遗传学、农学、园艺、植保、精细化工、土壤等专业的复杂体系。任何一个基地,都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专业人材。所以需要更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来解决。但试问,我们农业院校每年可以培养多少合格的专业学子?不谈职业素养,就只专业素质,有多少比例可以满足,又有多少比例愿意从业?
于此,就不是30年,也许50年我们也无法追赶日本、以色列或荷兰的水平。君不见,全球最牛的农业大学不是美国的,也不是中国的,而是荷兰的瓦赫宁根农业大学。
郁金香是公元1554年从土耳其传到欧洲的,并在当时的经济与贸易中心-荷兰落地生根。经过几百年成就了荷兰农业的核心产业。每年4-5月,只要去过荷兰的游客或学者,无不为之品种的丰富,艳丽以及园艺展示所震撼;当然还有当地的番茄、辣椒、草莓种植技术和10倍于我们的产量。这一切都离不开瓦赫宁根农业大学的科研和人材支持。
而我们今天的多数大专院校,已经忘记“大学”之核心定义。失去或缺少了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和无私的传承。多数专家、教授或者讲师都已离开三尺讲台,甚至试验室。忙着拿项目、写论文,评职称,做兼职。尤其是农业大学或相关科研院所,还有几人愿意走向田间地头,走向生产一线?
当然,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院校的错误。多年之前,当我们把教育变成产业,大学变成企业,学生成为赚钱工具时,这一切就已经变了。而与这些现象同步的,我们国家在过去10年花费在职业教育方面投入就超过1.5万亿元。从 2016 年开始,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就超过3.8万亿元,每年递增7%以上。2018年更是高达4.6万亿元。
在农耕文明时代,土壤是农业之父。农业代表着财富和国家命脉;在工业文明时代,农业用辛勤的双手支持着工业与城市;而在后工业,互联网、信息与数字文明时代,农业又承担着为人类持续提供安全、健康食品,提升人类生命质量与寿命的使命。
种植业虽然赶不上信息、芯片或航天技术产业需要高精尖技术与装备,但需要大批专家与服务团队,也更需要时间与坚守。这一点却是其它行业无法比拟的(而以前能吃苦、耐劳的种植户或专业服务群体都在慢慢老去)。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重视中国“智”造,而不是中国制造。尤其是中美贸易战之后,国家开始真正重视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的创新与研发。也真正开始重视工匠精神与传承。
但种植业的创新与进步,却不是投入1000个亿就能出一家类似华为这样的伟大企业。何况IT行业,在一轮轮技术革命之下,龙头企业总是各领风骚七八年。也正如此,袁隆平院士穷尽一生,沤心沥血。也才将中国杂交稻的科研与应用水平推至全球最高领域。年过90岁高龄,他仍在带领科研团队努力开发可以适应大面积盐碱地的水稻品种及种植技术。放大了讲,袁老更大的贡献在于带动并提升了全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思考、敬畏与坚守。
所以,种植业更应当像高新技术之光刻录技术、芯片设计,工业4.0核心工业配件或基础软件设计一样,认真、系统的研究新品种,种植优生区,产业布局,大型种植基地培育和农产品出口战略。
就像以色列、荷兰、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家诸多农业企业,祖辈三代人都从事着家族事业。荷兰的农业合作社模式,以色列的基布兹和莫沙夫模式,日本的农协模式等。都为其它国家提供了高效农业和先进生产力的样版。效率是美国的5倍,中国的12倍。相应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水平甩开美国几条街!
另外,放眼中国,代表工匠与传承精神的百年老字号家族企业,已所剩无几。余下的几家除了名号未改,其它都传没了。但在日本,这类企业却还有庞大的3000家之多。工匠精神与传承,两相比较,高低立下。
形文至此,我们可以极端假设,就像我们国家最近遭遇的“大疫情”。全国人民都宅在家。试想,我们手机、电视都不能用了,只能看书,发呆!就像20年之前的生活水平;但我们能没有安全、放心的粮食、蔬菜及水果吗,包括由种植业而被饲养的动物们?
最后,整理此文目的无意抵毁或者批判我们过去四十年取得的伟大经济成就、工业进步,科研成果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但就5.5亿人赖以生存的种植业而言,我们取得的进步并不多,某些方面甚至危机重重。
因为,今日的中国每天已经确诊超过1万的癌症病人,每天死亡超过6000人,心脑血管、糖尿病更是超过1.5亿人。种植业的健康发展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
在这里,我们都应该积极倡议、呼吁国家可以像重视IT行业核心“芯片”技术一样“真正”重视农业,重视种植业。我相信,不远的将来,种植业会更美好,美丽乡村也将不是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