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霸道王妃导语: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和候鸟越冬地。然而鄱阳湖近几年出现沉水植物减少、枯水程度加剧、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鄱阳湖自然湿地环境退化。在自然湿地环境退化的情况下,水稻田等人工湿地作为鸟类的补充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了解水稻田鸟类多样性及其对水稻田生境的选择性有利于对鄱阳湖鸟类尤其是冬候鸟的保护。
湿地是指具有静水或流水的沼泽地、湿原、滩涂地或水域地带,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域,主要类型有近海滩涂、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池塘、稻田等各种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具有气候调节、水分调节、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同时湿地的物质生产也为人类提供了多种资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自然湿地面积约2594多万hm2,包括沼泽约1197万hm2,天然湖泊约910万hm2,潮间带滩涂约217万hm2,浅海水域270万hm2,占世界湿地面积的4%。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和多样的生境。
大面积的滩涂、草洲生境和独特的水文条件也为大量迁徙候鸟提供了重要的越冬场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湿地共分布有动物1500余种,其中仅水鸟就有32科271种。鸟类尤其是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消费者,对湿地环境因子变化会有所响应,因此鸟类对湿地系统的环境变化有很重要的指示作用。
对自然湿地进行围垦、开采等利用是全球许多地区为缓解经济和人口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国湿地滩涂围垦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由于人类围垦、排污、开采和捕捞等活动的影响,自然湿地的退化和丧失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普遍现象。在美国,超过50%的湿地已经消失;在日本70-90年代,61%的湿地消失。
在中国,超过70%的湿地已经消失或受到污染,目前全球50%以上的自然湿地已经丧失。由于自然湿地原有的生态结构被破坏导致自然湿地生态功能发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尽管近年来人们对湿地的保护和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但面对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压力,自然湿地丧失和退化的趋势仍在继续。
由于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依赖自然湿地生存的物种大量减少。鸟类尤其水鸟对自然湿地的依赖程度很高,自然湿地环境的好坏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巨大影响欧洲的研究表明,东大西洋迁徙通道和黑海/地中海迁徙通道的鸻形目鸟类数量分别减少了37%和65%。
我国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自然湿地的丧失对水鸟具有明显的威胁。如1949年前,我国著名的小三江平原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许多珍稀水鸟生活于此。但近60年的围垦和土地改造导致小三江平原丧失了80%的湿地,使得该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水鸟种群数量锐减。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由于滩涂环境恶化使黑脸琵鹭过于集中于深圳湾。近些年鄱阳湖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水生植被逐步退化,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导致食种子、块茎的鸟类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地球上近2/5的非冻土都用作农作物耕地,其中水稻田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全球农作物耕地的11%,甚至在部分地区水稻田的面积已经大于当地的自然湿地。我国截止到2006年,水稻种植面积已占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的近20%。
在鄱阳湖区周边,1976年时,水稻田占该地区面积的22.4%,到1999年水稻田所占比例增加到了28.4%,而近15年来一直保持在6000km以上,面积变化趋于平稳,综合水稻田的湿地功能,水稻田将不可避免的会对鄱阳湖周边打的湿地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在自然湿地缺失的情况下,水稻田等人工湿地可以成为鸟类的补充栖息地。
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有大量鸟类物种利用水稻田的现象。例如在日本和韩国,水稻田中记录到了两国30%的鸟类物种。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水稻田记录了美国27%的鸟类物种,加利福尼亚州的水稻中田记录到了20%的鸟类物种。世界范围内,在水稻田记录的物种中也不乏高度关注的濒危物种,例如鄱阳湖地区的白鹤等。
水稻田之所以可以成为鸟类的补充栖息地,是由于水稻田特殊的耕种和休耕的周期轮换的生产方式。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使得水稻田可以为鸟类提供多种食物,例如休耕期时的水稻田中残留谷物、绿色植物;耕种时的无脊椎动物、鱼类和昆虫。并且水稻田独特的蓄水灌溉模式还可以为水鸟等提供合适的生境。
但部分学者认为,水稻田无法提供和自然湿地一样的栖息地多样性,鸟类对水稻田的利用程度有限,鸟类的数量、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均较低于自然湿地。但由于水稻田面积通常较大,水稻田的对于鸟类的利用价值依旧很高。
例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该地的水稻田面积同其他湿地面积总和接近。因此尽管该地水稻田中的鸟类密度仅为自然湿地中的一半,但水稻田中的鸟类数量总和仍是该地鸟类物种潜在种群数量的1/3。在当今自然湿地不断丧失的趋势下,研究水稻田与鸟类种群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鸟类对生境有很强的选择性,不同的鸟类拥有各自的生态位,因此鸟类会选择不同类型的生境。可以通过对鸟类栖息地中的环境因子进行测量或赋值,结合鸟类群落的数量和分布等特点,分析环境因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湿地环境因子会直接影响鸟类对生境的选择和种群特征,所以研究环境因子与鸟类群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影响鸟类在水稻田中分布和数量的生境因子有:水稻田面积、水稻田距离自然湿地和道路的距离、水稻田周边其它生境复合程度、水位、植被、人为活动和食物等。
其中,水位被认为是影响水鸟分布和种群数量的重要环境因子。水稻田中水的有无及其深度对水稻田鸟类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他环境因子,例如水稻田距离自然湿地的距离,也有研究表明会影响一些鸟类对水稻田的利用,一些水鸟会利用水稻田作为往来自然湿地的中转站。
由于水稻田蓄水灌溉和独特的耕种方式,水稻田可以为鸟类提供多种食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谷物,除此之外,还有鱼类、昆虫和绿色植物等,水稻田食物资源的质量显然对其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而植被结构主要影响的是鸟类在水稻田中的觅食、隐蔽繁殖行为,植物可以为昆虫等无脊椎动物提供生存空间,从而为鸟类提供食物。
一定高度的植被也可以为鸟类提供隐蔽条件,减少人为干扰和被捕食的风险。水鸟的数量与和适合的植被覆盖率成正比,茂密的植被不利于大部分水鸟类的觅食。但是,茂密的植被却可以被一些小型雀形目鸟类利用,为其提供繁殖场所。
结语:国外关于水稻田鸟类研究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最早的研究论文发表于19世纪初,主要研究内容为取食水稻造成水稻减产的鸟类物种组成,或者鸟类取食水稻田中杂草种子带来的农业收益,这类研究一直持续到了1950年左右。1990年后,北美地区此类研究数量到达顶峰,对非水鸟类群的研究开始增加,除了针对鸟类多样性等的传统研究外,一些新兴的研究内容也在展开,例如以水鸟保育为目标的水稻田构建技术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