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科学家在作物育种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16 19:37:57 | 【字体:小 大】 |
谁动了我的老公最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作物设计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革新了传统育种方法。科技日报记者陆成宽在4日的报道中指出,该研究成果被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上,展示了环境智能型作物设计的新策略。这项策略的创新之处在于,培育的新作物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营养的分配,确保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实现高产和稳定产出。
养活14亿人的中国,对于粮食安全的关注从未间断。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频繁让粮食产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温热浪等极端气候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寻找能够适应这些变化的育种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通讯作者许操表示,目前,传统的作物育种方法在单产提升方面面临瓶颈,因此急需创新性技术来突破这一困境。
作为植物生长的重要保障,光合作用的有效利用对作物生产至关重要。科研团队研究了源库理论——这种理论揭示了作物光合产物如何从光合作用的“源”器官(如叶片)转移到“库”器官(如果实和种子)。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当源库关系不畅时,光合产物无法有效供应给果实和种子,导致其生长受限,最终影响产量。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科研人员针对影响源库关系的关键基因进行调控。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团队成功敲入温度响应元件(HSE),使得相关基因在高温条件下也能正常表达。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得作物面对高温等逆境时,仍能确保果实和种子的正常生长,提升产量。
经过多年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测试,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这一方法后,番茄产量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提高了14%到47%。而在高温逆境下,相关种质的产量更是比对照组增加了26%到33%,有效地弥补了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提升了作物质量。此外,通过该技术改良的水稻同样表现突出,产量可提升7%到13%,高温逆境下的增幅更是达到了25%。
这一技术不仅限于番茄和水稻,目前,许操的团队正在将这一育种策略扩展到大豆、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为作物高产稳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全球粮食安全的保障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样的创新育种技术或许会成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总的来说,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增强我国在作物育种领域的竞争力,更是为我们应对未来气候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它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关键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飞跃,也预示着更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将进入大众视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