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烁和王珂火拼案秋茶飘香,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平寨乡木柏村茶山,一排排茶树吞吐着云雾镶嵌在大山上,在时间中沉淀出醉人的清香。翠绿的叶片间,茶芽紧实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工人们手法娴熟,手指如灵动的蝴蝶在茶树中上下翻飞,嫩绿的茶芽便落入腰间的竹篓。
一片绿意葱茏间,90后姑娘王佳香不停奔忙,春秋是茶叶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当中,王佳香最繁忙的时候:要安排好采茶工到500亩茶园中,抓紧采摘枝头那最鲜嫩的一芽一叶。茶叶加工车间里,称重、杀青、摊凉流水线上的每道工序,她要不时去查看指挥。“白毫银针对采摘工艺要求高,采摘最关键的这十来天一定要把握好。”接过工人递来的鲜叶,王佳香笑着说。
“我们这里茶山绵延,生态环境特别好,生长的茶叶有独特的花香气,茶叶选种是雪芽大白毫,氨基酸含量高,冲泡出来的茶汤,色泽清亮,香气扑鼻,入口甘甜,无论是从品质还是口感上,都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说起茶来,王佳香打开了话匣子。
两年前,得知家乡丘北县平寨乡,有一家茶园经营不善要转手,王佳香没有太多犹豫,就和丈夫筹集资金,接手了茶园,建成加工厂,开始了自己的“新茶农”生涯。
王佳香是丘北县人,家乡树皮乡是丘北有名的“辣椒之乡”,王佳香身上,也有一股火辣辣的冲闯劲儿。她与茶的结缘,要从十年前说起,“阴差阳错到茶学院上学,毕业后,在茶厂、茶叶市场都工作过,也算是对整个茶行业都有了了解,兜兜转转一大圈,还是离不开茶”。回忆起往事,王佳香爽朗地笑了。
虽然懂茶,但刚接手茶园,王佳香还是遇到不少困难:茶芽长成,采茶工却因采摘技术不到位耽误了采茶黄金期;茶叶制好,得去跑市场;要更新产品,尝试茶叶拼配,一点一点亲手配出最佳口感,茶叶加工要加大投入,却拿不出资金种茶这两年,王佳香遇到的难题数不清,但从未放弃,“家乡这么好的一片茶园,我是学茶的,想想把这个资源开发利用起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丘北也有好茶,让周边的村民有增收的路子。”
持续耕耘,茶园渐渐开花结果。如今,面积500多亩的茶园,亩产值都在1.8万左右,远销福建、广州等多个城市,市场反响特别热烈,精品雪芽大白毫甚至能卖出1600-2400元/公斤的高价。
“茶叶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在采摘季节,我们每天都需要聘请大量的工人,日薪在150元左右,辐射带动了周边200多户人家就业。”王佳香说,来采茶的基本是周边五六十岁的农村妇女,劳动能力相对较弱,但一个采茶季,她们能挣到少则两三千元、多则五六千元,几乎能抵上一年的生活开支。除了采茶,茶园还要请人除草、翻耕、施肥、包装等,富民效益非常突出。
“明年,我们还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还要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通过品牌的力量,将平寨乡的茶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繁忙的采茶季里,王佳香会忙里偷闲跑到茶山上,泡上一杯自家产的新茶,袅袅茶香中满身疲惫随之烟消云散,带着勇往直前的冲劲,她还有不少创新的想法要计划实施。“我们计划引入茶旅概念,将茶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想象一下,游客们不仅可以品尝到我们优质的茶叶,还能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王佳香带着对家乡、对茶叶的深切感情继续经营这片茶园,朋友圈里,王佳香写下“茶叶之路,我始终未离,勤勉不懈,未曾改行,忙碌之中,更显专注。”的感悟,激励着自己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