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俪遐姜能山,男,汉族,193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村民。
姜能山六十多年如一日,坚守信念,践行诺言,义务守护红军烈士墓,为无名烈士寻找亲人,宣传宣讲英雄烈士事迹,被誉为“英烈守护人”。
湖北省红安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七里坪镇是红四方面军诞生地。1930年,在巩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73名红军战士在此牺牲,安葬在熊家咀村姜家岗湾荒坡上。作为红军后代,姜能山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心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1958年,姜能山和村民程于美一起到墓地植树,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把这些烈士墓守住!有朝一日,他们的后人找到他们,也有个祭拜的地方。”在栽下14棵柏树后,他默默立下“为烈士义务守墓、寻找亲人”的铮铮誓言。自此,20岁的他便承担起看护烈士墓的重任。为了保住墓地,他肩挑背扛,运来黄土,将53人合葬墓和20座个人墓都修葺好。2008年大年三十,大雪纷飞,路上积雪深达30多厘米,姜能山坚持到红军烈士墓祭拜,途中不小心滚到山沟里被大雪淹没,儿子找到他时,他已经被冻僵了,好不容易才被抢救过来。
帮助73名烈士找到亲人是姜能山不变的初衷,多年来他始终竭尽所能寻找烈士们的亲人。1994年,找到了烈士高德福的后人;2012年,找到了烈士黄民进的儿子。烈士后人拿钱感谢姜能山这么多年帮忙守墓。姜能山婉言谢绝,说:“这是做人的本分,是我应该做的……”
为了宣传弘扬英雄事迹,姜能山四处搜寻与烈士有关的战役和事迹资料,当起了义务红色宣讲员。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大家的生活也好了,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守护好英烈的家,让更多的人知道英雄的事迹!”
祝雪兰,女,瑶族,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祝雪兰带领村民不断壮大六堡茶产业,走出一条集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乡村发展新路子,兑现了她带富一方、传承手艺、发展产业的郑重承诺。
2008年秋,她当选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承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面对山坪村“山比田地多,地无三尺平”的现实,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好通向大山外的路,实现“茶香不怕山路弯”。她捐出自家1亩多平整土地和6.2万元征地补偿款,建起山坪村公共服务中心。2016年,山坪村实现整村脱贫。
2015年,祝雪兰成立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她向村民公开承诺,在茶叶价格下跌的时候,也决不降低价格收购,赢得村民们的信任与好评。她说服家人,开办“茶园讲堂”,向村民免费传授制茶技艺,培养出80多名专业制茶师,近千名从业者传承了六堡茶制作技艺。她帮助外出务工村民回乡发展茶产业,全村种植茶园面积3700多亩,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7000元提高到2024年的2.6万元。
祝雪兰深入茶业发达地区,咨询茶学专家学者,学习打造茶叶产业链。她与村民并肩作战,建设六堡茶展馆,创建“山坪瑶家六堡”品牌,组建瑶族文化文艺队,探索“茶品牌+瑶文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六堡茶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她的带领下,山坪村还辐射带动了周边村镇大规模种植六堡茶,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0.5万亩,综合产值高达81.5亿元。
祝雪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袁守根,男,汉族,1941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脐橙产业协会顾问。
50多年来,袁守根一直把“推广脐橙,让果农致富”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他攻克了一个个难题,为赣南果业大开发总结出了一整套技术规程和操作经验。
袁守根大学毕业后,远离家乡,来到赣南。1970年冬,他了解到有一个脐橙新品种品质很好,便从外地精心挑选了200株脐橙苗种在了宿舍后一个小山头上。他在脐橙树旁搭起棚子,建了个“气象哨”,细心地为每株苗编号,没日没夜地观察。饭点时,他会捧着碗,蹲在那里边吃饭边看着它们。到了第三年,200株苗存活并有156株成功挂果。1977年,赣南脐橙在香港卖出每公斤36港元的“天价”,国家顺势在赣南建立了3个外贸脐橙基地,赣南脐橙产业破土而出。
几十年间,袁守根的脚步踏遍了信丰县每一个村组、每座山头、每片果园,但回家乡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对此,袁守根愧疚不已:自己或许是一个称职的技术员,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
2001年,袁守根退休了,依然忙着为果农实地指导、远程授课。只要涉及脐橙,袁守根都来者不拒,有问必答,毫无保留地传技术、出点子。至今,袁守根没有自己的一片果园,为的就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乡亲。2013年,柑橘黄龙病暴发,袁守根经过反复研究,果断提出“种无毒苗木、消灭木虱、挖除病树”三大防控措施,帮助果农渡过了难关、坚定了信心。
袁守根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员、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钱忠,男,汉族,1968年6月生,中共党员,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嘉定供电公司输电(配电)带电作业班班长。
钱忠竭尽所能钻研带电作业的技能,努力践行“让亮起来的灯不灭”的铮铮誓言。
钱忠深耕一线三十八载,身贴万伏高压“主刀”线路进行“微创手术”,累计近万次“上线”,确保电网运行正常。为确保在第一时间能够接到任务,他的手机常年24小时待命。台风救灾他曾连续36个小时没合眼,暴雨抢险他在没膝的积水中一干就是21个小时。
在创新创造的时代浪潮中,钱忠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开展11项科技攻关,研发的“应急电源车用多功能快速电缆接入装置”“配网不停电作业工器具”等新设备获得国家专利39项;在关键岗位的人才培养上,他言传身教,培养出31名徒弟,带领的班组始终保持着“零安全事故、零违章记录”,践行“工人也能创新,一线也能发明”的忠诚担当。
身为国家电网上海电力(嘉定)明灯员服务队队长,在工作之余,钱忠坚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带领服务队获评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精心策划“电力知识进社区、进校园”活动,10年间走进40余所中小学校、30余个村居社区,宣传安全用电和绿色节能知识,义务开展用电隐患排查,上门服务近千次,帮扶老人百余人次;在区残联的支持下,定期开展电力需求代办等志愿服务,解决残障用户电力疑难200余次;带领团队主动请缨赶赴杭州全程参与亚残运会保电任务,铭记“情暖百姓群众,架好电力连心桥”的誓言。
钱忠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徐建友,男,汉族,1973年7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白山市林源春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坚持为种植户谋生计,事事为员工着想,为贫困户谋幸福,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践行诚实守信。
2002年,徐建友做起药材生意,面对市场价格的大幅涨跌,他始终信守承诺。2004年春季,徐建友与种植户达成口头协议,以每斤15元的价格收购五味子。当年秋天,五味子的市场价滑落到每斤5元,如果按当初协议价收购,徐建友要损失100多万元,乡亲们体谅他的难处,但他坚持以当初协议价收购,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种植户受损。2008年,徐建友与收购商达成协议,以每斤80元的价格销售五味子,到交货的时候,五味子的市场价格已经暴涨到每斤280元。面对巨额利润,徐建友不为所动,坚持按当初的协议价出售。
2015年公司扩建,徐建友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还款期将至,但所需资金还有300多万元缺口。如果缓发员工工资,就能解决眼下的难题,但徐建友说,“公司再难也不能牺牲员工个人利益”。他顶着巨大压力,如期为员工发放了工资。员工们得知企业的难处后众筹了80多万元,曾经受过徐建友帮助的收购商也主动送来了2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过去种下诚信的种子,如今结出诚信的果实。
徐建友还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为村镇修建水泥路、安装路灯,为困难家庭和学生捐款捐物。为了帮助更多人增收致富,徐建友耐心给村民讲解政策,教他们种植技术,帮助7个贫困村400余人脱贫致富。
徐海侠,女,汉族,1974年5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理事长。
徐海侠身残志坚、无畏风雨,坚持诚信立身、诚信创业、回馈社会,从一间小理发店做起,经营亏损后,用3年打拼还清30余万元欠款。她把42名托养的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带动600余名妇女、残疾人、大学生就业。
徐海侠的左腿因一次意外受伤,被诊断为骨髓炎,先后进行4次大手术,最终只能截肢。她拄着双拐,用母亲凑的几千块钱盖了两间铁皮房,干起了美容美发。靠着经营理发店攒下的积蓄,她又贷款30余万元扩大经营,然而因经营不善,贷款无法按期偿还。“欠下的钱一定要还上,大不了从头再来。”徐海侠再次振作起来,又是一番辛苦打拼,总算还清了全部欠款。
想着自己创业的艰辛历程,徐海侠许下“要帮残疾人兄弟姐妹创造梦想”的诺言。徐海侠创办“爱心同行洗车行”,聘用员工中残疾人超过80%,以个人成长经历鼓励残疾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她筹集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红寺堡区创业(电商)孵化园,引进电商平台、残疾人企业、劳务输出公司等机构,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助力圆梦。如今已入驻孵化60余家企业,带动643人就业。
2020年12月,一把寄托着组织信任和关爱的“钥匙”交到了徐海侠手中。作为新开办的残疾人托养中心负责人,她把托养的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政府托付到手上的资金精打细算,全部用在孩子身上。她把培养在托残疾人自食其力放在心上,凭借自身积累的良好信誉,承揽合作代加工等业务,在托残疾人每人每月可获得520元左右的收入。
徐海侠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徐淙祥,男,汉族,1953年6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党支部书记。
徐淙祥与土地结缘、与粮食为伴,潜心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帮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
20世纪70年代初,徐淙祥高中毕业返乡,看到小麦产量低,他立下誓言,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为践行诺言,小麦高产试验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起早摸黑蹲在田里观察记录麦苗长势。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他研制出高效土化肥和土农药,让自留地小麦增产40%。1983年,他考取乡农民技术员,与科研单位合作完成栽培试验。1994年,他研究出小麦绿色高效生产20项关键技术,编成60条“种粮宝典”谚语,帮助乡亲们大幅增产增收。2000年以来,他种植的1230亩现代农业示范田里,小麦、玉米、大豆最高亩产量屡创安徽新高,他被誉为安徽“麦王”“玉米状元”“大豆状元”。为带动更多乡亲增收,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植,帮助2000多户贫困户、上万名农民脱贫致富。多年来,徐淙祥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00余项,出色完成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数十项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
2022年,徐淙祥种植的小麦总产、单产、品质再创新高,他怀着激动心情给习写信,报告丰收喜讯和10多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2022年6月27日,习回信,勉励他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2022年9月,徐淙祥遵循习重要回信精神,积极筹建“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并担任会长,协会的建立给种粮大户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规模种植、科学种植的平台,目前已发展会员625名,涉及土地约20万亩。
徐淙祥不仅自己种粮,还带动儿孙一起种粮。祖孙三代共践科技助农诺言、共助乡村振兴。
郭丽英是一名乳腺癌晚期康复者,她用坚韧和执着,完成与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丛飞的约定,建立起癌症病友艺术团,与团员们用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演绎与病魔抗争的经历,讴歌生命,感染他人。
2001年,郭丽英被确诊乳腺癌晚期,当时医生预判其生存期不足一年时间。郭丽英积极配合治疗,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信心、支持和关爱对重病患者的巨大支持作用。2006年1月,郭丽英与丛飞一起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癌症康复者文艺汇演。返程时,两人相约组建一个癌症病友艺术团。不久后,丛飞因病去世。郭丽英决心坚守两人的约定,把癌症病友艺术团办起来。
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艺术团正式注册成立,郭丽英给艺术团起名“凤凰涅槃”。成立之初,没有起步经费、没有演出器材、没有固定排练场所,郭丽英自己补贴资金,把家作为物料仓库,组织排练和演出。她的丈夫刘秀夫曾是一名医生,后来主动承担了艺术团的策划、撰稿、资料管理等工作,还挑起日常保健医生的担子,为艺术团大型公益活动服务。艺术团作为病友团员的大后方,在生活及治疗过程中,给了团员们有力的支持。
“凤凰涅槃”艺术团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和奉献社会的善举,不断吸引志同道合的病友加入。郭丽英和200多名团友把自己与命运抗争的经历融入表演中,创作并表演了歌曲《爱在心里》、诗歌朗诵《英雄之歌》等节目,开展公益演出400余场。2024年,艺术团举办《生命之歌》大型公益专场演出,现场有近1300人观看,线万人次。
郭旗,女,汉族,1988年3月生,辽宁省盖州市众力佳合多宝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经理。
年仅23岁的郭旗勇敢承担公公欠下的千万元债务,从零起步、从无到有,用7年时间还清欠款。她秉承“诚信是立业之基”的经营理念,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2011年,郭旗与同乡青年郝赫喜结连理。结婚后不久,公公告诉他们,家里经营的海参育苗场常年亏损、已资不抵债,并拿出一沓总计逾2000万元的欠款单。郭旗决定与丈夫一起扛下巨债。她辞掉工作,与丈夫一头扎进了育苗场宿舍。她卖掉了赔钱的海参,用仅有的20万元买回1万斤多宝鱼,从零起步、重新创业。喂鱼、刷池子、洗料……她白天跑市场、找销路,晚上上网研究资料。从一窍不通到熟能生巧,从没有客户到成为行业翘楚,郭旗最终用了7年时间还清了欠款。
郭旗坚信,诚信不仅是做人之本,更是立业之基。郭旗养殖多宝鱼,承诺从育苗到养殖全过程坚决不使用抗生素。她配套建立了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让产品在上市之前经过标准检验。鲜鱼价格市场波动很大,有时订货时一个价格,隔天就另一个价格。遇到这种情况,郭旗从未向订购方提出涨价要求,她宁可自己受到损失,也不让对方吃亏。
在郭旗养殖多宝鱼取得业绩后,同村人纷纷上门向她请教养殖技术。郭旗从不拒绝,免费传授技艺,还帮助养殖户进苗、进料、销售成品多宝鱼。2020年,很多乡亲的鱼卖不出去,大家找到郭旗,拜托她帮忙销售。郭旗利用自家企业的好口碑与某大型超市合作,顺利解决了当地养殖户的产品滞销问题。
黄旭,男,汉族,1984年4月生,中共党员,国网天津城东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运维一班副班长。
黄旭扎根在不停电作业现场,冲锋在急难保电任务前线,保障城市灯火通明,用自己的坚守点亮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电力人的承诺。
2008年硕士毕业后,黄旭主动选择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班组工作。黄旭记得刚入职时师父对他说的话,“咱电力公司主要工作就是保供电,就是要让用户不停电、让百姓用好电。”那时,他就在心里笃定:作为电力人,我必定全力以赴!10余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完成了4280余次带电作业。
黄旭完成了天津市蓟州区10项配网线路山区绝缘化改造任务,累计改造线户居民安全可靠用电。他扎根配电运检工作15年,带领团队建成国内首个10千伏“雪花网”示范工程。他还带领团队研发了10千伏开关柜便携式操作手柄等50余项创新成果,6项科技成果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9项发明专利和40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高达6900万元。
2021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当救灾的集结号角吹响,黄旭第一时间带领团队13小时星夜兼程抵达郑州。他们冲进齐腰深的积水中排查、抢险,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完成了金水区4条10千伏线月,成都举办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黄旭再一次带领团队奔赴电力保障一线。多年来,他先后带队完成达沃斯论坛等重特大保电任务上百次。
黄旭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市道德模范、天津市优秀员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梁海磊,男,汉族,1959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百姓宣讲团团长。
梁海磊牢记父亲的嘱托,践行“躬耕基层,为党发声,宣讲百姓,守信一生”的承诺,不论严寒酷暑,坚持在基层宣讲第一线,被称为“全天候的百姓宣讲员”。
1983年,在山区中学任教的梁海磊作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专题报告,从此便开启长达40年的基层宣讲生涯。1989年,他主动请缨任地委讲师团“编外宣讲员”。从“影前十分钟”微宣讲到“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专题宣讲,从几十人的农家小院到千余人的报告厅,梁海磊一直都是准时准点宣讲。2021年4月,他血压升高不退,仍然连夜赶路数百公里到洛阳、三门峡等地宣讲;2022年“学雷锋日”,他在学校、社区连作5场报告。40年来,累计宣讲5000余场,线个。
梁海磊的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转业后在乡镇广播站工作。父亲嘱托他讲党课是咱的看家本领,不仅自己讲,还要带着更多人来讲。2010年,他挑选7名宣传人员组成“草根宣讲团”下乡宣讲。党的十八大后,他以“五老”为主体组建“百姓宣讲团”,到社区、机关、学校等开展宣讲。
梁海磊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听众,设计不同宣讲内容。他兼任20多个中小学校的“特聘校长”、校外辅导员,并为企业量身定制专题党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线多场,发放“海磊讲党课”光盘300多张。他积极推动基层宣讲阵地建设,打造“老百姓的三室一厅”、“学习强国”主题公园和“城市党群会客厅”等22个固定宣讲阵地。
梁海磊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员、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董鸿儒,男,汉族,1939年6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原场长。
他带领林场职工开拓荒岭、植树造林,把昔日荒山秃岭的苏木山治理成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华北地区最大人工落叶松林场。
1958年,董鸿儒来到苏木山任护林员。半山腰的护林站是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屋外是满目贫瘠的山坡;山脚下是“多见石头少见人,石垒房舍四面风”的村庄;屋内一盘冰凉的土炕、一个风箱和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就是全部家当。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董鸿儒把家搬到了苏木山上。早年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董鸿儒依然坚守岗位,从未放弃种树的信念。
为在苏木山“种下树、种成树、种好树”,造林初期,董鸿儒带着一名林场工人巡林护林,平均每天往返10多公里,终于摸清了苏木山的基本情况。1964年春,他先后去山西和河北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并带回籽种开始育苗试验,试验成功之后,开始大规模栽种华北落叶松。苏木山山高坡陡,无法使用交通工具和机械,山上的树都是他带领林场职工一棵一棵背上去栽种的。
从年轻小伙到霜染双鬓,董鸿儒把一生献给了苏木山。如今的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面积达到18.6万亩,天然灌木林9.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8.4%,成为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价值可达50多亿元,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体验基地、国家健走基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还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绿色宝库”。每年夏季,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观光者达数十万人,山脚下的卢家营村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每户每年就业增收2万多元。
蒋洪波,男,汉族,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010年,蒋洪波组建了平罗县唯一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的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确定最低保护价,为农民脱贫致富探索新路。即使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蒋洪波坚持选择履行保价协议收购农户的作物,独自承担债务。他说:“老百姓的钱都是血汗钱,他们这么相信我,我必须要把合作社办好。”蒋洪波不断探索,依托国家惠民惠农政策,结合区位优势,把合作社办得越来越好。
蒋洪波深知技术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2017年,他成立农民田间学校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他将自己研究的技术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辐射带动3000余名农户发展种植越夏番茄。蒋洪波始终秉承诚信立业、诚信经营的理念。在蒋洪波合作社工作的工人说:“蒋总讲诚信,这么多年我们信任他。”蒋洪波依托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亩纯收入达5000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达8000余户,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真正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蒋洪波诚信兴企履行责任的同时,热衷于公益,用真心回馈社会。他积极组织带领员工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在重要时间节点对困难群众和老党员开展慰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带领合作社员工紧急调运6万斤新鲜蔬菜驰援武汉。2021年7月河南灾情发生后,蒋洪波又带领合作社员工紧急采摘5.8万斤优质瓜菜驰援。
蒋洪波荣获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姜能山,男,汉族,193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村民。
姜能山六十多年如一日,坚守信念,践行诺言,义务守护红军烈士墓,为无名烈士寻找亲人,宣传宣讲英雄烈士事迹,被誉为“英烈守护人”。
湖北省红安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七里坪镇是红四方面军诞生地。1930年,在巩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73名红军战士在此牺牲,安葬在熊家咀村姜家岗湾荒坡上。作为红军后代,姜能山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心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1958年,姜能山和村民程于美一起到墓地植树,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把这些烈士墓守住!有朝一日,他们的后人找到他们,也有个祭拜的地方。”在栽下14棵柏树后,他默默立下“为烈士义务守墓、寻找亲人”的铮铮誓言。自此,20岁的他便承担起看护烈士墓的重任。为了保住墓地,他肩挑背扛,运来黄土,将53人合葬墓和20座个人墓都修葺好。2008年大年三十,大雪纷飞,路上积雪深达30多厘米,姜能山坚持到红军烈士墓祭拜,途中不小心滚到山沟里被大雪淹没,儿子找到他时,他已经被冻僵了,好不容易才被抢救过来。
帮助73名烈士找到亲人是姜能山不变的初衷,多年来他始终竭尽所能寻找烈士们的亲人。1994年,找到了烈士高德福的后人;2012年,找到了烈士黄民进的儿子。烈士后人拿钱感谢姜能山这么多年帮忙守墓。姜能山婉言谢绝,说:“这是做人的本分,是我应该做的……”
为了宣传弘扬英雄事迹,姜能山四处搜寻与烈士有关的战役和事迹资料,当起了义务红色宣讲员。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大家的生活也好了,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守护好英烈的家,让更多的人知道英雄的事迹!”
祝雪兰,女,瑶族,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祝雪兰带领村民不断壮大六堡茶产业,走出一条集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乡村发展新路子,兑现了她带富一方、传承手艺、发展产业的郑重承诺。
2008年秋,她当选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承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面对山坪村“山比田地多,地无三尺平”的现实,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好通向大山外的路,实现“茶香不怕山路弯”。她捐出自家1亩多平整土地和6.2万元征地补偿款,建起山坪村公共服务中心。2016年,山坪村实现整村脱贫。
2015年,祝雪兰成立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她向村民公开承诺,在茶叶价格下跌的时候,也决不降低价格收购,赢得村民们的信任与好评。她说服家人,开办“茶园讲堂”,向村民免费传授制茶技艺,培养出80多名专业制茶师,近千名从业者传承了六堡茶制作技艺。她帮助外出务工村民回乡发展茶产业,全村种植茶园面积3700多亩,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7000元提高到2024年的2.6万元。
祝雪兰深入茶业发达地区,咨询茶学专家学者,学习打造茶叶产业链。她与村民并肩作战,建设六堡茶展馆,创建“山坪瑶家六堡”品牌,组建瑶族文化文艺队,探索“茶品牌+瑶文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六堡茶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她的带领下,山坪村还辐射带动了周边村镇大规模种植六堡茶,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0.5万亩,综合产值高达81.5亿元。
祝雪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袁守根,男,汉族,1941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脐橙产业协会顾问。
50多年来,袁守根一直把“推广脐橙,让果农致富”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他攻克了一个个难题,为赣南果业大开发总结出了一整套技术规程和操作经验。
袁守根大学毕业后,远离家乡,来到赣南。1970年冬,他了解到有一个脐橙新品种品质很好,便从外地精心挑选了200株脐橙苗种在了宿舍后一个小山头上。他在脐橙树旁搭起棚子,建了个“气象哨”,细心地为每株苗编号,没日没夜地观察。饭点时,他会捧着碗,蹲在那里边吃饭边看着它们。到了第三年,200株苗存活并有156株成功挂果。1977年,赣南脐橙在香港卖出每公斤36港元的“天价”,国家顺势在赣南建立了3个外贸脐橙基地,赣南脐橙产业破土而出。
几十年间,袁守根的脚步踏遍了信丰县每一个村组、每座山头、每片果园,但回家乡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对此,袁守根愧疚不已:自己或许是一个称职的技术员,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
2001年,袁守根退休了,依然忙着为果农实地指导、远程授课。只要涉及脐橙,袁守根都来者不拒,有问必答,毫无保留地传技术、出点子。至今,袁守根没有自己的一片果园,为的就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乡亲。2013年,柑橘黄龙病暴发,袁守根经过反复研究,果断提出“种无毒苗木、消灭木虱、挖除病树”三大防控措施,帮助果农渡过了难关、坚定了信心。
袁守根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员、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钱忠,男,汉族,1968年6月生,中共党员,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嘉定供电公司输电(配电)带电作业班班长。
钱忠竭尽所能钻研带电作业的技能,努力践行“让亮起来的灯不灭”的铮铮誓言。
钱忠深耕一线三十八载,身贴万伏高压“主刀”线路进行“微创手术”,累计近万次“上线”,确保电网运行正常。为确保在第一时间能够接到任务,他的手机常年24小时待命。台风救灾他曾连续36个小时没合眼,暴雨抢险他在没膝的积水中一干就是21个小时。
在创新创造的时代浪潮中,钱忠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开展11项科技攻关,研发的“应急电源车用多功能快速电缆接入装置”“配网不停电作业工器具”等新设备获得国家专利39项;在关键岗位的人才培养上,他言传身教,培养出31名徒弟,带领的班组始终保持着“零安全事故、零违章记录”,践行“工人也能创新,一线也能发明”的忠诚担当。
身为国家电网上海电力(嘉定)明灯员服务队队长,在工作之余,钱忠坚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带领服务队获评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精心策划“电力知识进社区、进校园”活动,10年间走进40余所中小学校、30余个村居社区,宣传安全用电和绿色节能知识,义务开展用电隐患排查,上门服务近千次,帮扶老人百余人次;在区残联的支持下,定期开展电力需求代办等志愿服务,解决残障用户电力疑难200余次;带领团队主动请缨赶赴杭州全程参与亚残运会保电任务,铭记“情暖百姓群众,架好电力连心桥”的誓言。
钱忠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徐建友,男,汉族,1973年7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白山市林源春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坚持为种植户谋生计,事事为员工着想,为贫困户谋幸福,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践行诚实守信。
2002年,徐建友做起药材生意,面对市场价格的大幅涨跌,他始终信守承诺。2004年春季,徐建友与种植户达成口头协议,以每斤15元的价格收购五味子。当年秋天,五味子的市场价滑落到每斤5元,如果按当初协议价收购,徐建友要损失100多万元,乡亲们体谅他的难处,但他坚持以当初协议价收购,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种植户受损。2008年,徐建友与收购商达成协议,以每斤80元的价格销售五味子,到交货的时候,五味子的市场价格已经暴涨到每斤280元。面对巨额利润,徐建友不为所动,坚持按当初的协议价出售。
2015年公司扩建,徐建友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还款期将至,但所需资金还有300多万元缺口。如果缓发员工工资,就能解决眼下的难题,但徐建友说,“公司再难也不能牺牲员工个人利益”。他顶着巨大压力,如期为员工发放了工资。员工们得知企业的难处后众筹了80多万元,曾经受过徐建友帮助的收购商也主动送来了2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过去种下诚信的种子,如今结出诚信的果实。
徐建友还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为村镇修建水泥路、安装路灯,为困难家庭和学生捐款捐物。为了帮助更多人增收致富,徐建友耐心给村民讲解政策,教他们种植技术,帮助7个贫困村400余人脱贫致富。
徐海侠,女,汉族,1974年5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理事长。
徐海侠身残志坚、无畏风雨,坚持诚信立身、诚信创业、回馈社会,从一间小理发店做起,经营亏损后,用3年打拼还清30余万元欠款。她把42名托养的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带动600余名妇女、残疾人、大学生就业。
徐海侠的左腿因一次意外受伤,被诊断为骨髓炎,先后进行4次大手术,最终只能截肢。她拄着双拐,用母亲凑的几千块钱盖了两间铁皮房,干起了美容美发。靠着经营理发店攒下的积蓄,她又贷款30余万元扩大经营,然而因经营不善,贷款无法按期偿还。“欠下的钱一定要还上,大不了从头再来。”徐海侠再次振作起来,又是一番辛苦打拼,总算还清了全部欠款。
想着自己创业的艰辛历程,徐海侠许下“要帮残疾人兄弟姐妹创造梦想”的诺言。徐海侠创办“爱心同行洗车行”,聘用员工中残疾人超过80%,以个人成长经历鼓励残疾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她筹集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红寺堡区创业(电商)孵化园,引进电商平台、残疾人企业、劳务输出公司等机构,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助力圆梦。如今已入驻孵化60余家企业,带动643人就业。
2020年12月,一把寄托着组织信任和关爱的“钥匙”交到了徐海侠手中。作为新开办的残疾人托养中心负责人,她把托养的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政府托付到手上的资金精打细算,全部用在孩子身上。她把培养在托残疾人自食其力放在心上,凭借自身积累的良好信誉,承揽合作代加工等业务,在托残疾人每人每月可获得520元左右的收入。
徐海侠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徐淙祥,男,汉族,1953年6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党支部书记。
徐淙祥与土地结缘、与粮食为伴,潜心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帮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
20世纪70年代初,徐淙祥高中毕业返乡,看到小麦产量低,他立下誓言,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为践行诺言,小麦高产试验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起早摸黑蹲在田里观察记录麦苗长势。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他研制出高效土化肥和土农药,让自留地小麦增产40%。1983年,他考取乡农民技术员,与科研单位合作完成栽培试验。1994年,他研究出小麦绿色高效生产20项关键技术,编成60条“种粮宝典”谚语,帮助乡亲们大幅增产增收。2000年以来,他种植的1230亩现代农业示范田里,小麦、玉米、大豆最高亩产量屡创安徽新高,他被誉为安徽“麦王”“玉米状元”“大豆状元”。为带动更多乡亲增收,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植,帮助2000多户贫困户、上万名农民脱贫致富。多年来,徐淙祥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00余项,出色完成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数十项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
2022年,徐淙祥种植的小麦总产、单产、品质再创新高,他怀着激动心情给习写信,报告丰收喜讯和10多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2022年6月27日,习回信,勉励他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2022年9月,徐淙祥遵循习重要回信精神,积极筹建“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并担任会长,协会的建立给种粮大户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规模种植、科学种植的平台,目前已发展会员625名,涉及土地约20万亩。
徐淙祥不仅自己种粮,还带动儿孙一起种粮。祖孙三代共践科技助农诺言、共助乡村振兴。
郭丽英是一名乳腺癌晚期康复者,她用坚韧和执着,完成与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丛飞的约定,建立起癌症病友艺术团,与团员们用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演绎与病魔抗争的经历,讴歌生命,感染他人。
2001年,郭丽英被确诊乳腺癌晚期,当时医生预判其生存期不足一年时间。郭丽英积极配合治疗,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信心、支持和关爱对重病患者的巨大支持作用。2006年1月,郭丽英与丛飞一起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癌症康复者文艺汇演。返程时,两人相约组建一个癌症病友艺术团。不久后,丛飞因病去世。郭丽英决心坚守两人的约定,把癌症病友艺术团办起来。
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艺术团正式注册成立,郭丽英给艺术团起名“凤凰涅槃”。成立之初,没有起步经费、没有演出器材、没有固定排练场所,郭丽英自己补贴资金,把家作为物料仓库,组织排练和演出。她的丈夫刘秀夫曾是一名医生,后来主动承担了艺术团的策划、撰稿、资料管理等工作,还挑起日常保健医生的担子,为艺术团大型公益活动服务。艺术团作为病友团员的大后方,在生活及治疗过程中,给了团员们有力的支持。
“凤凰涅槃”艺术团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和奉献社会的善举,不断吸引志同道合的病友加入。郭丽英和200多名团友把自己与命运抗争的经历融入表演中,创作并表演了歌曲《爱在心里》、诗歌朗诵《英雄之歌》等节目,开展公益演出400余场。2024年,艺术团举办《生命之歌》大型公益专场演出,现场有近1300人观看,线万人次。
郭旗,女,汉族,1988年3月生,辽宁省盖州市众力佳合多宝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经理。
年仅23岁的郭旗勇敢承担公公欠下的千万元债务,从零起步、从无到有,用7年时间还清欠款。她秉承“诚信是立业之基”的经营理念,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2011年,郭旗与同乡青年郝赫喜结连理。结婚后不久,公公告诉他们,家里经营的海参育苗场常年亏损、已资不抵债,并拿出一沓总计逾2000万元的欠款单。郭旗决定与丈夫一起扛下巨债。她辞掉工作,与丈夫一头扎进了育苗场宿舍。她卖掉了赔钱的海参,用仅有的20万元买回1万斤多宝鱼,从零起步、重新创业。喂鱼、刷池子、洗料……她白天跑市场、找销路,晚上上网研究资料。从一窍不通到熟能生巧,从没有客户到成为行业翘楚,郭旗最终用了7年时间还清了欠款。
郭旗坚信,诚信不仅是做人之本,更是立业之基。郭旗养殖多宝鱼,承诺从育苗到养殖全过程坚决不使用抗生素。她配套建立了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让产品在上市之前经过标准检验。鲜鱼价格市场波动很大,有时订货时一个价格,隔天就另一个价格。遇到这种情况,郭旗从未向订购方提出涨价要求,她宁可自己受到损失,也不让对方吃亏。
在郭旗养殖多宝鱼取得业绩后,同村人纷纷上门向她请教养殖技术。郭旗从不拒绝,免费传授技艺,还帮助养殖户进苗、进料、销售成品多宝鱼。2020年,很多乡亲的鱼卖不出去,大家找到郭旗,拜托她帮忙销售。郭旗利用自家企业的好口碑与某大型超市合作,顺利解决了当地养殖户的产品滞销问题。
黄旭,男,汉族,1984年4月生,中共党员,国网天津城东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运维一班副班长。
黄旭扎根在不停电作业现场,冲锋在急难保电任务前线,保障城市灯火通明,用自己的坚守点亮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电力人的承诺。
2008年硕士毕业后,黄旭主动选择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班组工作。黄旭记得刚入职时师父对他说的话,“咱电力公司主要工作就是保供电,就是要让用户不停电、让百姓用好电。”那时,他就在心里笃定:作为电力人,我必定全力以赴!10余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完成了4280余次带电作业。
黄旭完成了天津市蓟州区10项配网线路山区绝缘化改造任务,累计改造线户居民安全可靠用电。他扎根配电运检工作15年,带领团队建成国内首个10千伏“雪花网”示范工程。他还带领团队研发了10千伏开关柜便携式操作手柄等50余项创新成果,6项科技成果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9项发明专利和40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高达6900万元。
2021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当救灾的集结号角吹响,黄旭第一时间带领团队13小时星夜兼程抵达郑州。他们冲进齐腰深的积水中排查、抢险,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完成了金水区4条10千伏线月,成都举办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黄旭再一次带领团队奔赴电力保障一线。多年来,他先后带队完成达沃斯论坛等重特大保电任务上百次。
黄旭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市道德模范、天津市优秀员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梁海磊,男,汉族,1959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百姓宣讲团团长。
梁海磊牢记父亲的嘱托,践行“躬耕基层,为党发声,宣讲百姓,守信一生”的承诺,不论严寒酷暑,坚持在基层宣讲第一线,被称为“全天候的百姓宣讲员”。
1983年,在山区中学任教的梁海磊作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专题报告,从此便开启长达40年的基层宣讲生涯。1989年,他主动请缨任地委讲师团“编外宣讲员”。从“影前十分钟”微宣讲到“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专题宣讲,从几十人的农家小院到千余人的报告厅,梁海磊一直都是准时准点宣讲。2021年4月,他血压升高不退,仍然连夜赶路数百公里到洛阳、三门峡等地宣讲;2022年“学雷锋日”,他在学校、社区连作5场报告。40年来,累计宣讲5000余场,线个。
梁海磊的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转业后在乡镇广播站工作。父亲嘱托他讲党课是咱的看家本领,不仅自己讲,还要带着更多人来讲。2010年,他挑选7名宣传人员组成“草根宣讲团”下乡宣讲。党的十八大后,他以“五老”为主体组建“百姓宣讲团”,到社区、机关、学校等开展宣讲。
梁海磊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听众,设计不同宣讲内容。他兼任20多个中小学校的“特聘校长”、校外辅导员,并为企业量身定制专题党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线多场,发放“海磊讲党课”光盘300多张。他积极推动基层宣讲阵地建设,打造“老百姓的三室一厅”、“学习强国”主题公园和“城市党群会客厅”等22个固定宣讲阵地。
梁海磊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员、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董鸿儒,男,汉族,1939年6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原场长。
他带领林场职工开拓荒岭、植树造林,把昔日荒山秃岭的苏木山治理成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华北地区最大人工落叶松林场。
1958年,董鸿儒来到苏木山任护林员。半山腰的护林站是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屋外是满目贫瘠的山坡;山脚下是“多见石头少见人,石垒房舍四面风”的村庄;屋内一盘冰凉的土炕、一个风箱和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就是全部家当。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董鸿儒把家搬到了苏木山上。早年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董鸿儒依然坚守岗位,从未放弃种树的信念。
为在苏木山“种下树、种成树、种好树”,造林初期,董鸿儒带着一名林场工人巡林护林,平均每天往返10多公里,终于摸清了苏木山的基本情况。1964年春,他先后去山西和河北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并带回籽种开始育苗试验,试验成功之后,开始大规模栽种华北落叶松。苏木山山高坡陡,无法使用交通工具和机械,山上的树都是他带领林场职工一棵一棵背上去栽种的。
从年轻小伙到霜染双鬓,董鸿儒把一生献给了苏木山。如今的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面积达到18.6万亩,天然灌木林9.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8.4%,成为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价值可达50多亿元,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体验基地、国家健走基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还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绿色宝库”。每年夏季,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观光者达数十万人,山脚下的卢家营村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每户每年就业增收2万多元。
蒋洪波,男,汉族,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010年,蒋洪波组建了平罗县唯一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的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确定最低保护价,为农民脱贫致富探索新路。即使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蒋洪波坚持选择履行保价协议收购农户的作物,独自承担债务。他说:“老百姓的钱都是血汗钱,他们这么相信我,我必须要把合作社办好。”蒋洪波不断探索,依托国家惠民惠农政策,结合区位优势,把合作社办得越来越好。
蒋洪波深知技术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2017年,他成立农民田间学校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他将自己研究的技术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辐射带动3000余名农户发展种植越夏番茄。蒋洪波始终秉承诚信立业、诚信经营的理念。在蒋洪波合作社工作的工人说:“蒋总讲诚信,这么多年我们信任他。”蒋洪波依托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亩纯收入达5000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达8000余户,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真正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蒋洪波诚信兴企履行责任的同时,热衷于公益,用真心回馈社会。他积极组织带领员工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在重要时间节点对困难群众和老党员开展慰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带领合作社员工紧急调运6万斤新鲜蔬菜驰援武汉。2021年7月河南灾情发生后,蒋洪波又带领合作社员工紧急采摘5.8万斤优质瓜菜驰援。
蒋洪波荣获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