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间道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乡村振兴多彩画卷上,在小吉场镇的大吉和小吉片区的7个村,七星关人黄勇画了一个4000亩的大圈,种下梦想的种子,也在圈里定了目标——七星关区最大标准化、规模化名贵中药材种植基地。
从“钢筋水泥”到“田间地头”,一张蓝图绘在黄勇的雄心壮志中。从如鱼得水的建筑行业到摸着石头过河的农业,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智慧。
“去年5月开始,我做了3个月的市场调查,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调研了市场,对比了利弊,黄勇在中药材中找到施展拳脚的新天地。他把小吉场镇几个村的土壤送到重庆一个专业的检测所,得到的结果是,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
中药材利润高,但投资也大,刚开始,黄勇只计划了500至1200亩地,投入3000万元,但在小吉场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高昂的热情中,他自己却停不下脚步。
一个半月前,黄勇和小吉场政府负责人一道在整个小吉场镇走了一遍,并将相对连片、平整、交通方便的土地圈了出来,他相中了4000亩地。“我全要了。”黄勇心中憋足了劲,轰轰烈烈地干起来。
该基地主要种植重楼、黄精、天冬、白芨4种名贵中药材,账算下来,5年要投入资金上亿元,黄勇内心坚定,也肯下血本。基地建成以后,将成为七星关区最大标准化、规模化名贵中药材种植基地。
气候、环境、土壤是中药材生长的关键,但黄勇觉得天时、地利之外少不了人和,他从哈药集团请了两位博士级技术专家,毕节市中药材研究所专家也常到基地指导,在技术投入上毫不含糊。
为了种好这片地,黄勇多半时间都在基地上转,经常连续几天不回家。在基地临时工棚里,和员工吃在一起,住在一起。
“真正让企业产生效益的是把药种好,种出东西来长久地带动老百姓就业和发展,也能填补全区没有大型中药材基地的空白。”黄勇从建筑公司带来26人的团队在基地做管理,用工最多时,一天有400多人在地里务工。
“以前种地叫干活,现在种地是上班,一天能挣一百五六十钱。”永兴村64岁的陆秀琳干庄稼活是把好手,更巴不得基地早点建好,她天天有活干。陆秀琳的期待是发自内心的,基地务工工资月月到账,从不拖欠,“陆秀琳们”在地里干出了欢声笑语。
春风拂地,骄阳当空。如今,中药材基地已经有1200亩变成了黄勇追逐的颜色。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基地开工建设以来,黄勇平均每个月往基地投入200万元,钱从他的账上流进基地,又从基地跑到群众的腰包里,在既能孕育希望又能脱贫增收的中药材基地里,小吉场人越干越起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