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包球阀“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这是我国森林生态学家熊文愈赞美竹子的诗句。说来惭愧,在洛宁生活了十几年,却从来没有写过和竹有关的只言片语。上周,朋友从西安来洛宁出差,茶足饭饱,便要求我带他去看看竹林。
从洛宁县城出发,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便到了陈吴乡的绿竹风情园。竹子是刻入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图腾,没有哪一种树木如同竹子一样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竹林里劳作的工人告诉我们,传说伶伦取竹造乐的山解谷就在洛宁县陈吴乡的金门山,洛宁古称就是金门……寥寥数语却给绿竹风情园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从远处看,廊道两侧的竹林重重叠叠,一眼望不到尽头。从近处看,竹叶青翠、竹竿挺拔。有的新竹虽不粗壮,却亭亭玉立,看起来别有一番风采。
“洛宁人祖祖辈辈爱竹、种竹、护竹、用竹,其衣、食、住、行等,皆赖之于竹。”洛宁人总喜欢这样讲。
洛宁的竹似乎连老天也有几分偏爱。“洛河不浇卢氏田,流到洛宁浇竹园。”温和的山,明亮的水,山环水绕,山清水秀,有了山和水的滋养,洛宁的竹便显得清雅秀美。
《山海经》中记载:“熊耳山,其附近山上有竹”。北魏时则有“山川澄秀,竹林蓊郁”的说法,明代县志述“永宁山抱水绕地宜竹。原野溪间,大半皆竹园”。清代《永宁县志》写道:“永宁山环水绕地宜竹,原野溪涧大半皆竹园,有竹林万余亩。”几千年的岁月洗礼,让洛宁的竹更显得古朴清幽。
洛宁的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接地气。洛宁的竹何曾离开过洛宁人的生活啊。竹子刚出土,洛宁人食竹笋。竹笋退叶时,洛宁人捡笋叶,用来包粽子。去年端午曾给福建的朋友寄过去一箱笋叶包的粽子,朋友打电话过来说“吃了洛宁的笋叶粽子,别的植物叶子包的粽子真就难以下咽了,笋叶粽吃起来有股竹笋的清香……”洛宁人家家户户有竹编的挎篓、凉席,竹制的笊篱、筷子。洛宁人,当有愧于竹啊!“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洛宁的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浪漫。“三步两孔墙,四面五竹园。”在绿竹风情园,五园翠竹与金门河环抱相拥,碧水翠竹,路桥相连。在绿竹风情园有一种斑竹,据说斑竹身上的黑点是娥皇和女英为爱洒下的泪痕。传说舜帝征战南方,一去数年,音信全无,其妻子娥皇女英外出找寻,历经千难万险,却在湘水边听到舜帝去世的消息,不禁悲伤欲绝,抱头痛哭,其哭泣之泪洒落在竹子上,就变成了竹痕,这种竹子就是有名的“斑竹”。李白诗云“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原来,竹子也能象征忠贞、浪漫的爱情啊!
洛宁的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挺拔有节、独守操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宁愿饿死首阳山。他们不屈的性格,与其父亲孤竹君的教导有很大关系。国名为“孤竹国”,国王被称为“孤竹君”,也许都和竹有说不清的关系吧!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该是多么关心、在意百姓啊,才能从萧萧竹声联想到百姓的呼声啊!回顾洛宁的发展,有多少人像郑板桥一样,为了洛宁这座山城的发展而倾注心血、夜不能寐。这果敢、勇毅的竹不正是这些人最真实的写照吗?
洛宁的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悠然、淡雅。在洛宁大地上,到处都有竹的身影,小溪旁,民舍边,山坳间……到处都可以觅得竹的身影。甚至在贫瘠的山地上,你猛地一抬头,会发现在自己的眼前有一片长得郁郁葱葱的竹林。竹子不需要过多的照顾,就能生长的很好。一场春雨,一夜的时间,小小的竹笋就会蹿出几十厘米高,几天的工夫,便是千竿新竹。竹子从来不挑地方,从不埋怨环境的艰苦,即使被石块压着也会长出来,迎接属于它们的春天。最喜竹下避暑,桌子一张,古书一卷,笔墨少许,茶壶一套,远离尘嚣,独守竹影,这是何等的自得和静谧啊!风过竹林,竹叶飘舞,不用管是风动还是叶动,只听沙沙作响便觉得十分的悠然和惬意。
洛宁的竹好在哪里?好在它的用处广泛。唐代洛阳宫灯的原料就是产自洛宁的青竹,洛宁青竹色亮、身正、质柔、一根竹可破六层篾,这种竹子做成的宫灯不易变形,年久也不生虫。民间也编制出竹篮、竹床等生活用品,在20世纪80年代洛宁人靠着种植竹子和竹编,还赚取了大量外汇。
洛宁的竹和洛宁的人一样,他们虚怀若谷,他们虚心劲节,他们谦恭自律,他们挺拔向上,他们朝气蓬勃。洛宁的竹啊,我要为你们唱一首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