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王传说天地与正色,霜雪坚比心。云芝生有节,栗玉种成林。回首渭川远,山间绕翠阴。——宋·吕陶《咏竹》
唐代大诗人贾岛,以“推、敲”而闻名天下,可他在唐文宗时期曾做过遂州长江县主簿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当时的长江县就在现在的四川省大英县境内。长江县址古迹就在涪江边,今天的遂宁市大英县回马镇长江村。
发源于阿坝州松潘县海拔5588米雪宝顶北麓三舍驿的涪江在回马镇夏家沟村流入大英县界。进入大英县境内的涪江宛如一条缥缈的银色纱倜,萦绕在广袤的深丘低峦之间,流露出欲言又止的一往深情,彰显出坚定不移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千百年来,浩浩荡荡的涪江,滋润着两岸的良田沃土,哺育着沿岸的人民。
从西魏恭帝长江置县至今,流经了千百年的涪江,见证着这片热土的嬗变,见证了大英县回马镇金竹村一段脱贫攻坚的历史。
五月,万木滴翠,河流枯竭。大英县回马镇团结村的长江坝上,一段巨石河床露出水面,柔顺之水经岁月长河在河床石上雕琢出无比奇美特异壮观的地貌纹理。
一组摄影师在这里拍摄的“巨石河床”美照刷爆了朋友圈,不少市民在看到照片后,纷纷前往该地一睹美景。
2020年“五一”假期,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巨石河床”戏水观石,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同样的“五一”假期,不同的是5月3日上午,一辆黑色的越野车来到了离网红打卡地——团结村不远的金竹村。
在金竹村委会办公室,村党支部书记彭俊松略显紧张地汇报说:“金竹村115户, 249名贫困户群众在2019年全部脱贫,2017年整村退出。村上主要产业以乌骨鸡养殖、沃柑种植为主。2019年村集体收入8万多,截至今年4月底,乌骨鸡销售收入8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余元”。
彭俊松请邵书记参观村上的电商平台。邵革军随手拿起一盒玉米沙沙,看着包装上面的字说:“老书记家的玉米沙沙,李二嬢家的红苕粉,这个有特色,哪个老百姓家的产品都有标注。”
彭俊松请邵书记看了驻村在抖音平台卖货的视频。邵革军说:“你们这个电商,不仅销售村集体产品,也把老百姓多余的农副产品在平台销售,做得好,帮助了老百姓增收。”
彭俊松还向邵书记仔细介绍了金竹村依托县上“短、平、快”产业发展资金,鼓励老百姓发展种养殖的情况。
彭俊松说:“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疫情期间逐户了解贫困户的种养殖意愿,全村申报养殖鸡鸭3370只、鹅413只、猪牛104头,种植玉米、油菜等223.1亩,申报资金105850元,撬动资金755944元,推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率达100%,预计户均增收4876元”。
同行的中共大英县委书记胡道军接过话题说:“今年县上拿出了1000万资金,支持全县贫困户发展种养殖,金竹村在这方面做得实、做得快、做得好。今后,解决全县老百姓增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邵革军说:“大英县这个‘短、平、快’产业做得好,通过鼓励老百姓发展种养殖,贫困户增收了。”
邵革军接着说:“这次疫情,同志们要化危机为动力,抓住疫情给电商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通过网络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建立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和村集体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带动更多群众稳定脱贫致富,今年是脱贫攻坚最要紧的一年,一定要咬紧牙关夺取最后胜利。”
天气炽热,土地非常干渴,泼一盆水到地上,水刚一沾着泥土,就发出吱吱的声响,又细碎又清晰,一点儿也不流淌,马上就被吸干了。
在村委会办公室,我们采访了朝气蓬勃、思路敏捷、活力无限的年轻村支部书记和两任驻村。听着他们动情的讲述,我们深深为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
彭俊松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发展的大好时机,是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大好时机。作为土生土长的回马人,我热爱家乡这片土地,热爱家乡的一切,我要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让青春之光绽放在乡村。”
金竹村位于大英县回马镇场镇西部5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40人,农业人口493户、1683人,耕地面积1460亩(田328亩,土1132亩)。 2019年11月15日,金竹村和元山村合并为金山村,全村现有人口3268人,9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63户,378人。
以前,在回马镇,金竹村就是偏远、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尽管涪江从回马镇流过,金竹村的群众却是望梅生津,因水而忧。这里山高沟夹,土地贫瘠,村里的老百姓以种植玉米、油菜为主,种植水稻的农户都很少。
金竹村的老百姓世代守着贫瘠的土地,年轻的姑娘都想嫁出去,年轻的小伙子大部分结婚困难。当地流传这样民谣:
2014年以前,金竹村的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全村二台土以上的土地杂草丛生,几乎撂荒。村道路年久失修,到处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全是泥泞。水利设施薄弱,水渠淤泥堵塞,蓄水池漏水干枯。
多少年来,偏僻的地理位置、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一直制约着金竹村的发展。全村78户106人吃低保,人均年纯收入不到3000元,村里老百姓的生存、生活很困难。
2014年,党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决策给金竹村送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的机遇,在这里演绎了战贫战困的动人故事。
在村办公室,我们与彭俊松的交谈过程中,他接了很多个业务上、工作上的电话,也说很多个“对不起,实在太忙了” 。
1989年出生的彭俊松是土生土长的回马镇人,曾经当过兵,做过记者,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本来有份很不错公职,敢闯敢干的他却下海经商,靠灵活的头脑和诚信的品行,曾获得遂宁工商联“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但是,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的他并没有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反而成天忧心忡忡,思考自己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老乡们仍然过着勉强解决温饱的日子,自已如何才能为乡亲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2016年10月,大英县向在外的成功人士发出“回乡创业发展,做致富带头人”的号召,经历丰富的彭俊松毫不犹豫放弃了多年打拼的事业,2018年9月,他以全市第一名成绩考上职业村支书,来到金竹村这个贫瘠偏远的小山村当起了村支部书记。此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们闯出一片新天地。
豪情满怀的彭俊松走马上任了。第一次到金竹村时,眼前的场景却让他傻了眼,村“两委”仅有的3间办公室已年久失修,一张陈旧的办公桌、几把破损的椅子和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柜,就是村集体的全部资产……
更让彭俊松如芒在背的是村民们的冷嘲热讽。看着眼前这个“嘴边无毛”的年轻娃,老百姓说:“喝了一点‘洋墨水’,在外面闯荡几年就飘了,就来当村支书,看吧!搞不到几天就要走人……”
群众的闲言碎语早在彭俊松的意料之中,每当他的思想产生波动时,他就想起宋朝诗人吕陶的诗来:“天地与正色,霜雪坚比心。云芝生有节,栗玉种成林。回首渭川远,山间绕翠阴。”自己虽然够不上什么君子,但可以学习竹的气节和品格:身形挺直,宁折不弯,虽有竹节,却不止步,载文传世,任劳任怨。
彭俊松立志于做金竹村的一枝竹,因此便能坦然面对这些困难,一门心思谋划金竹村的出路,他与村里第一任驻村文雪松要让金竹村的所有村民看一看,他们这些 “毛头小子”是如何带领金竹村走出困境、走向富裕的。
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泉、生产生活之要,要挖穷根、摘穷帽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
钱礼,男,中共党员,1981年10月出生于大英县蓬莱镇,2005年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7年参加工作,2017-2012年在大英县畜牧食品局计财股工作,2011-2017年在大英县农业局执法大队工作,2017-2020年在大英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工作。2018年6月到金竹村任驻村工作队队员,2019年5月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钱礼与陈祀茂十分熟悉,陈祀茂很远就打招呼:“钱书记,又来看望我们了,快请坐!”
落座后,谈起村里的水利变化,陈祀茂说:“我们这个地方,老地名就叫金竹林,全村都是山沟沟,以前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娃儿出去读书,衣服随时都是脏兮兮的。全村30户人,就守着一口老井吃水,每天挑水就像打仗,有时候凌晨四五点就要守到井边,担一桶水就是一家人一天的量。一遇到干旱天气,好多群众都没得水吃。生产用水更恼火,全村就一口堰塘,大旱的年景是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蓄水全靠天老爷,纯粹的靠天吃饭。现在好了,吃水用水都不愁了。”
2017年3月的一天,11社78岁的颜秀清老人找到村上的第一任说,“文书记,你看我们这个河道嘛,泥巴都堆满了,根本抽不上水,我们从7社到15社栽秧子都靠这个河道,现在全部堵起了,哪里有水栽秧子哦,帮我们想点办法弄哈嘛”。
“文书记”叫文雪松,1981年10月出生于蓬溪县蓬南镇,2004年参加工作,现为遂宁市档案馆接收鉴定科科长。2015年7月到金竹村任,2019年5月改任驻村工作队队员。
颜秀清老人反映的情况,文雪松高度重视,庚即与彭俊松及村两委商量后向市上联系领导,市人大副主任昝中国和县级联系村领导、县政协主席张钰反映了情况,两位领导庚即到村调研,确定了实施方案。2019年7月,在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渠道进行了清淤,10社修建了拦河堰,颜秀清老人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还是水的问题。在金竹村8社的田埂上,83岁高龄的宋合云老人颤颤巍巍地指着不远处的机井对我说:“真的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村上的干部帮我们解决了吃水、用水问题,我们家再也不用为水不够吃而发愁了,真好,真是好啊……”
钱礼说:“过去,金竹村7社、8社、10社大部分村民一直忍受着生活用水严重不足、浅层地表水水质较差问题的困扰。我们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村民普遍反映吃水、用水难的问题后,强烈意识到一水而愁百姓心,不要凉了百姓心,必须解首先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老百姓十分关心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彭俊松、文雪松、钱礼三位年轻的村上干部倍感肩上的重担沉甸甸的。随后,经村两委充分研究后决定把“重新打机井”解决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作为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对老百姓无声的承诺和重要工作目标。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驻村工作队及时与村两委沟通研判,形成“重新选址打机井,保障村民生活用水”的共识。村两委积极向镇、县两级政府汇报情况,争取政策“护航”。后来,村上筹措别12万余元工程资金修建机井27口,在8社修建明井1处,并协调水利部门进行现场勘测和论证,合力推进工程实施。
钻井工程正式启动的当天,机械轰鸣,围观村民翘首观望,欢声笑语,施工现场犹如过节一样。
“如今,这27口饮水井打成,一下子解决了困扰周边7、8、10社30多户村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大家可都乐开了花。老百姓吃水、用水是大事,这下,压在我们心中的那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钱礼如释重负地说。
解决贫困村水的问题同样也是县委、县府及县水利局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村委会办公室后面土埂边新建的渠道上,我们巧遇到检查渠道放水工作的大英县水利局局长李永顺。
李永顺说:“其实,金竹村等旱山村的贫困群众用水问题县委、县府及县水利局一刻也没松懈过,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都江堰灌区人民渠七期工程星光支渠的建成通水,解决了妻江左岸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贫困村的群众不再为缺水而愁了。”
作为遂宁市重点项目,星光支渠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张开勇曾多次亲临工程现场指导项目建设。中共遂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总工会主席周霖临定期不定期亲临项目现场,听取汇报,查看工程推进情况。县委书记胡道军,县委副书记、县长胡铭常态化听取项目推进汇报,解决具体问题。县委书记胡道军时常深入施工现场,督查工程进展情况。
一次,在现场检查时,县委书记胡道军带着感情地说:“各参建单位抓好质量建设与安全管理,要把惠民工程、民生工程做成优质工程,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目标、作为动力,早日让贫困村的群众受益。”
2019年7月,星光支渠项目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明渠开挖衬砌17.82km,完成暗渠1.77km,完成隧洞9.24km,完成倒虹管4.86km,完成渡槽0.65km,节制泄洪闸、分水闸等共计10座,以及其他渠系小型建筑物,累计完成投资约为1.99亿元,为贫困村的群众提供了坚强的水源保障。
2020年5月26日,白花花的岷江水流进了金竹村,实现了金竹村群众“长藤结瓜”的盼水的梦想。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偏远村子一直没有一条像样的通向外界的路,闭塞的交通导致村民们思想固化、观念陈旧。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没有项目,村书记、就到县级相关部门和回马镇政府“软磨硬泡”;没有启动资金,村支部书记彭俊松就带头捐款并向在外优秀成功人士募捐;2017年在帮扶部门与镇党委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到村级道路扩建项目。项目下来了,却没想到在实施的过程中来自村民的阻力着实不小。因为要占用他们少许耕地甚至院坝,这可愁坏了彭俊松这位“小书记”,他灵机一动,请德高望重的老书记出面,带着他一家一户说人情讲道理,最后,群众的思想通了,项目推进也顺利了。
2017年10月,总投资160万元的金竹村通村公路升级改造加宽工程经过4个月紧张施工,正式通车。看到眼前长2.8千米宽5米,车辆并排错车毫无压力的通村公路,全体村民欢欣鼓舞。
“政府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啊!现在出村的路宽了,外出办事方便多了。”原村主任李时尧激动地说。
“金竹村之前的通村公路是2008年修建的,已历时近10年,当初设计宽度只有3米,同时年久地面磨损严重,到处坑坑洼洼。近年来购车者越来越多,一遇对面来车,多处地段倒退数十米才能错车,村民出行十分不便。我有一次还把车开下路基了,只能请来几个村民帮忙抬上来,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尽快把村民的出行问题解决好。路修好了,村里的整体面貌就会慢慢变好。你看,现在这条通村公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带动了金竹村产业发展,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便民路’‘致富路’。”第一任驻村文雪松自豪地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从2014年起,在县政协、县农业农村局、市档案局帮扶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金竹村共争取到革命老区建设项目、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国土整治项目等11项共计资金480万元,用于建设村主道路2.8公里、临村道路1.5公里、社道路6公里、田间道路7公里、产业路1.9公里。通过这一系列帮扶措施,快速增加了本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户的收入。
“以前想都不敢想有这么好的发展前景,政府能把路给修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村民陈长伦说,“这要在过去啊,最愁下雨去田里干活,小土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只能一脚泥一脚水地用小推车把肥料推到山上。现在可不一样了!你看,眼前2.5米宽的水泥道,开着三轮车去田里可方便了。”
彭俊松说:“路修通了,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已经有了改变全村贫穷面貌的基础,下一步就必须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了。”
怎么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这是摆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一道难题。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上成都、到南充、下重庆,多方考察学习,结合本村实际,决定在村栽种沃柑。
2017年底,在帮扶部门遂宁市档案馆、大英县政协和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村两委联系了重庆市柑橘研究所,拟在村11、12、13、14社建立无核沃柑示范基地100亩。有了想法,立马行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但是最开始并不顺利。
“我只有这么一亩多地,种点苞谷红苕,自己吃点,剩到的拿来喂猪喂鸡,你们村上全部流转,我吃啥子?用啥子喂鸡喂猪?”13社的村民说。
“我一个人,就靠这点地种点小菜自己吃,我到时候吃啥子?”11社的村民说。
面对村民的种种顾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耐心解答,为大家说了村上的规划打算。最终,村两委和工作队感动了村民,4个社的村民同意土地流转,签订了协议。
2018年,100亩无核沃柑示范基地建成。现在,一个村民被村上聘为沃柑基地管理员,发挥其柑橘种植的特长;村民们也经常到沃柑基地做短工,除草、施肥、打药。村民们除了享受每亩400元的保底分红,还有一份工资挣。
2021年,沃柑将初挂果,按照第一年每亩500斤计算就有50000斤,按照3元每斤算,村集体经济就这一项收入15万元,村民户均增收500元左右。
沃柑基地建成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就考虑能不能沃柑林下利用,发展养殖业。
村两委把这个想法向县级挂片帮扶领导政协张钰主席汇报,张钰主席很认同村两委和工作队的思路,强调在做好环保的基础上,可以和县农业农村局联系沟通,请他们派出专家帮助村上发展养殖。
2019年6月,在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700多平米的乌骨鸡“养殖别墅”建成,同年9月第一批3600只乌骨鸡入住别墅。同时配套的乌骨鸡孵化、育苗、屠宰、加工车间也在建设中。
“乌骨鸡引进来了,但是当时没得经验,一周后就开始死鸡。”钱礼说:“大家都急得很,彭俊松拿起死鸡就往县畜牧站跑,请教畜牧专家唐利君,自己学解剖,观察生病原因,学习用药知识。现在彭峻松基本算半个专家了。”
产品有了,怎么销售?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网络,打造线上销售平台,注册了抖音账号、淘宝店铺“金山村大掌柜”,通过拍摄抖音视频、遂宁市电视台宣传等,把全村老百姓的农产品、村集体的乌骨鸡放在平台上销售。同时,和顺丰快递签订协议,确保及时快捷地将包括乌骨鸡在内的农副产品货品送到客户家中。
彭俊松说:“我们采取了工商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村民当时不理解我们,我们开了80次以上的会,所有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才达成一致共识。”同时,制定了以党建引领谋金点子、产业发展闯金路子、党员示范创金牌子、工商企业播金种子、集体经济现金价值、农民群众赚金票子的金山村“六金”发展思路。沃柑-乌骨鸡循环种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鱼蛙共养基地相继建立,光伏发电产业建成并投产,命名为“金山村大掌柜”的抖音宣传号、淘宝线上店铺相继开通,“金竹鲜”村级电商品牌名气逐渐上升……
集体经济有收入了,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怎么把金竹村建设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这是村两委常思考的问题。
金竹村找到了“治理”这个绝招,深入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行全体村民积分信用体系建设,涵盖“爱国爱家、诚实守信、重德守法、创业致富、敬老爱幼、助人为乐、清洁卫生、勤俭节约、移风易俗、明礼重教”等十个方面,每年开展一次评分,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对照积分信用体系开展自评,填写自评表,并提交由村“两委”及村民代表组成的金山村“道德评议会”评审,并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评议过程。每个家庭基础分为60分,最终评分每超出基础分10分,可在村集体跑山鸡圈舍免费领取鸡苗10只,并与村委会签订寄养及销售协议,达到出栏标准后,村民可对领取数量的10%进行自行处理,剩余的由村集体统一购回并贴标销售;反之,对违反积分信用体系内容的村民进行严格扣分,低于60分的家庭将不同程度影响其在本村承包村集体项目、开办企业、入党考察、政策补助,甚至信用贷款等方面事项。成立“乌骨鸡养殖巡回指导小组”,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上门服务,定期邀请专家到农民夜校开展养殖技术培训课程。将积分制与大英县“短平快”补助金政策有效结合,全村贫困户最高能获得1500元补助,推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度达100%。
2017—2019年,金竹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3万余元、5万余元8万余元,2020年已实现收入12万余元,预计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60元,全村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2016年,金竹村开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于纳入搬迁名单的贫困户,大部分群众是很乐意的,但少部分群众有顾虑。
贫困群众岳云林找到文雪松说:“文书记,我肯定是想住新房子,但是让我搬到那么远,我的庄稼怎么办?”
针对岳云林这样的跨社搬迁贫困群众,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边做思想动员,一边为他家增收做考虑。通过村劳务中介,介绍岳云林到遂宁务工,妻子彭桂英在村集体产业基地打零工。通过培育发展后续产业,改善搬迁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确保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从根本上解决搬迁贫困户的生计问题。
灰白相间的二层小洋房,干净整洁的小区,嬉笑玩耍孩子,悠闲散步老人,这是位于金竹村11社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金竹村易地搬迁共25户67人。其中,2017年11月搬迁21户59人;2018年10月搬迁2户4人;2019年9月搬迁2户4人。
贫困群众吴映华是县政协提案委主任王世坤帮扶对象。2016年,吴映华对其房屋进行改造翻修,欠下外债3万多元,王世坤了解情况后,立即向政协领导反映情况,并联系住建、民政部门,为吴映华解决了14000元资金。
马辉忠说:“我以前脾气比较古怪,一看到这些领导来我家,就不高兴,反正就是看不惯这些当官的。”
2019年,马辉忠儿子马海军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打工,孙女马晓月读大三,全家基本没有啥子收入,李永顺倾心进行帮扶。
“感谢李永顺局长,他给我们宣传了孙女可以享受的教育扶贫政策;他每年都买20只鸡送给我,鼓励我发展小家禽养殖;他帮助我两口子申报了低保。去年我反映吃水困难,李局长又协调帮我打了一口井。现在我家里有吃有穿又有收入,生活过得可以,全靠李局长啊!”老马感慨道。
2019年10月,贫困群众陈俊在搭建鹅棚时摔伤,造成左腿骨折,在回马镇卫生院和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共用治疗费用23900元。县农业农村局的帮扶干部宋佳跑上跑下,帮助联系医院,办理手续,在陈俊出院之后,帮助办理报账12900元,通过意外险和大病二次报账,共报销9532元。
陈俊说:“感谢宋佳的帮忙。正是有了医疗帮扶政策,我这次用这么多钱,个人只出了1400多元,医疗政策好啊。”
钱学明今年48岁,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2013年,厄运降临,妻子彭美林患乳腺癌,高昂的治疗费用几乎压垮了这个家庭。彼时,钱学明大女儿钱艳读高中,小女儿钱容读初中。一家人在2014年纳入贫困户后,大英县纪委监委驻县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吴兵了解到这一情况,向钱字明详细宣传、讲解了教育帮扶政策,认真梳理他们家庭应该享受的补助政策和资金,鼓励钱艳姐妹认线年,钱艳考入四川西华大学幼教专业,2019年毕业在遂宁工作。
电话采访时,钱艳说:“吴兵每个月都会给我们家打电话,询问我父亲在外面打工的情况,我母亲身体情况和我学习情况。感谢党的教育帮扶政策,没有党的教育扶持政策,就没有我的大学生活,也就没有我家今天的好日子,现在我在学校教书,我一定努力工作。”
钱学明一家,通过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着家庭的命运。现在钱学明夫妻两人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务工,丈夫在建筑工地从事泥水工作,妻子在工地后勤打工,一年收入10多万元。疫情期间,钱艳、钱容主动到村参加志愿工作,宣传疫情防控知识。钱学明还主动捐款1000元到村上,帮扶村上开展工作。
农业农村局是2014年开始帮扶金竹村的,共派出19名帮扶干部帮扶65户贫困户。
2016年,文雪松找到时任农业局长陈平说:“陈局长,金竹村想发展农业产业,但是我们村田土都不成形,零星分散,无法集中流转,不能形成产业发展,农业局能不能够帮助村上解决土地整理问题。”
2016年底,农业局联系国土、水利部门开始对金竹村连片土地整治开始规划论证。2017年,县农业局利用“千亿斤粮食结余资金”项目,拿出100万资金对金竹村11、12、14社连片土地进行整理。现在,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树成行,这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同行的农业农村综合股股长陈彬说:“土地整理,不仅改善了这几个社的农业灌溉、交通条件,为金竹村沃柑基地农业物资运输及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推进了沃柑种植的规划化和专业化经营,促进金竹村农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发挥出了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在后来的采访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骆跃华告诉我们:“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彻底解决了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农业农村局帮助村上引进沃柑产业发展,帮助村民、村集体增收,使金竹村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县政协是金竹村的帮扶部门。2017年10月5日,时值寒冬,回马镇金竹村。政协主席张钰来到联系的回马镇金竹村村民陈中明家中。陈中明正整理着农具,他喜滋滋地说:“去年养鸡增加了收入,希望今年的收成能更好些。”
陈中明是金竹村1社的建卡贫困户,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生产经济收入、在村务工收入、政策性补贴。陈中明是张钰的帮扶户。
2015年的一天。张钰来到陈中明家。“陈大爷,我是县政协的张钰,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我们共同努力。”
张钰与陈中明拉起了家常,通过了解,掌握了陈中明家庭的基本情况。陈中明家庭主要成员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农业科技和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家庭成员因残疾和慢性病费用支出较大,家庭劳动力主要靠外出务工、传统农业种植挣钱,固定经济来源少,缺少技术。
张钰对陈中明帮扶有了计划,无论再忙,他每月至少1次到陈中明家落实帮扶措施,每周至少打一次电话问寒问暖。
竹林环抱的陈中明家。陈中明激动地告诉我们:“这些年,张主席给我们家做了很多的事情,邀请农技员指导农村农业以及科技致富方面的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种植、养殖增产技能,送来柑橘种苗6株,发展庭院经济增收送来鸡苗20只;送来资金600元帮助我们改善生活状况;争取企业资金6000余元支持我们改善家庭基础设施。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生活有奔头了,太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协的好领导。”
陈志勇今年43岁,金竹村7社人。2012年的一次意外工伤造成左臂截肢,随后就回到村里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
陈志勇说:“19岁高中毕业后,我就梦想出去打工赚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兜里有票子,从金竹村那个乡旮旯走出来。”
由于陈志勇家里太过贫穷,到32岁的时候,通过他人介绍与残疾人何玉叶结婚,2006年喜得一个儿子。
2012年8月9日,陈志勇在安装沙石设备试机过程中,失去了左臂膀,这对陈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噩耗。由于没有法律保护意识,陈态勇基本没有得到赔偿,一家人过上了更艰苦的日子。
2015年金竹村开始精准识别,陈志勇家被纳入贫困户范围。在金融扶持政策落实的过程中,陈志勇通过金融扶贫小额贷款贷了43000元,在3社租用土地近10亩用于发展瓜蒌种植。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瓜蒌规模化了,但是由于自己的管理经验不足、种植技术不到位,看到赚钱的事情亏本了。不甘心失败的陈志勇找到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向村两委求助管理经验、种植技术。村两委为了帮助陈志勇,联系了帮扶单位共同探索瓜蒌市场前景。
2017年3月8日,大英县召开推荐产联式合作社的工作会,镇党委政府回来部署工作会议精神。这次会议介绍的多方联动模式,正是解决陈志勇及金竹村产业发展的“良方”。
陈志勇率先将自己租用的10亩土地加入产联式合作社,并在柄泰农业的学习培训中取到了优异的成绩,被柄泰聘为现场技术管理者,每月工资1200元,加上他的土地有限责任分红,年收入可以达到3万余元。在他的带领下,金竹村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达到75户,其中贫困户13户、非贫困户62户,参与农户每人可以获得2500余元的收入。
2017年9月16日,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胡铭超来到瓜蒌基地。看到丰收的瓜蒌,了解到陈志勇身残志坚的事迹,胡铭超说:“金竹村的产联式合作社模式,不仅有非贫困户参加,更有陈志勇这样的残疾贫困户带头参与,还有村两委和工商企业参与,真正做到了资本联投、生产联营,经营联动、效益联赢、风险联控的五联模式,带动全村老百姓致富。”
陈志勇没有轰轰烈烈的创业致富经历,一直很勤奋的生活劳作,一直没有忘记要脱贫就得勤奋就得奋斗,在大困难面前不退缩,迎着嘲笑面对困难,最终走出了一条实现自己致富,帮助他人脱贫的道路。
岳云富是大英县回马镇金竹村5社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2位90高龄的老人、2个正在中学读书的孩孑。岳云富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靠天吃饭,收入微薄,家中生活十分困难。
岳云富说:“我想发展家庭种养殖产业增收脱贫,但一直苦于手中无钱,连购买种子、种苗的钱都无法拿出。”
详细地给岳云富讲解了国家出台的针对建档利卡贫困户小额信贷的政策。
在市档案馆和帮扶干部胡秀兰的帮助下,通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的协调,大英县农商行对岳云富进行了评级授信,发放5000元无息小额信贷款。岳云富利用这笔钱购买了猪仔、鸡苗、种子、肥料等,积极发展家庭种养殖,共养殖生猪4头、土鸡30多只、鸭子10余只,种植了玉米、油菜等农作物2亩。在驻村农技员的积极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岳云富的这些种养殖产业也已陆续产生了经济收益,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困难。
岳云富说:“小额信贷政策不仅帮助我把产业发展起来了,而且收入也增加了,我这个家庭也彻底摆脱了‘穷帽子’。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市档案馆和驻村工作队干部对我的大力帮助!“
烟波浩渺的江涪,一路向东奔流不息,急水湍流冲击着两岸,发出轰鸣的声响,述说着历史名人的无尽哀思,述说着时代的变迁。
钱礼说:“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竹子都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它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它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我们驻村干部始终会咬定脱贫攻坚的主弦,不取得最后胜利,决不言还。”
彭俊松说:“金竹村的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村民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出门开车子,行走大路子,兜里有票子,感谢党恩一辈子。”
税清静 四川射洪人,70后,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系中国作协重点扶持、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中国报告文学》《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解放军报》等国家级报刊。著有长篇小说《大瓦山》、儿童小说《喜神来了》系列,长篇报告文学《新丝路——从成都出发》、评论集《文学‘鸡’因论》等,获有第十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
白 波 男,汉族,大专文化,遂宁市大英县人,曾当过农民、工人、市级党报驻站记者、站长,系中国水利报特约记者、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四川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中获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嘉奖,2007出版人物志《西部大英人物》,2012年出版水利题材长篇报告文学《情满江河》,2019年出版脱贫攻坚题材长篇报告文学《追梦红土地》。
白雪锋 男,汉族,遂宁市大英县人,成都理工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学生,曾在中、省、市媒体发表新闻、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