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雅今年55岁的罗积忠(左)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漳墩镇杭下村,做茶30年,是远近闻名的制茶高手。他家门前就有十亩300多年的“小白茶”母树园,是国内现有存货已知树龄最老的白茶母树,被当地人称为“黄金十亩地”,靠着这些地,罗积忠仅做茶叶每年收入可以达到数十万。 图为罗积忠与妻子捧着刚采摘下来的茶叶,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时值晚春,万物生机盎然。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漳墩镇杭下村正迎来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 漳墩镇地处大潭之东,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是地球同纬度最适合白茶生长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小白茶之乡”。站在村里的高地上,可以看到远处层层叠的茶树连绵起伏,错落有致,宛如滚滚碧浪,风景优美如画。
据专家考证,漳墩白茶自唐代就有栽制,至宋代作为最好的点茶原料制成“龙团凤饼”进贡皇宫,因形似寿眉,又被称为“贡眉白茶”。漳墩在中国白茶史上有着重要的层次,据中茶福建公司统计,民国时期建阳白茶销量占全国俏销茶的积累,上世纪50年代末达全省白茶总产量的80%,1979年建阳白茶产量与出口量均达历史最高,漳墩占了近80%,到20世纪80年代,漳墩镇是建阳唯一的“万担公社”。
从事茶产业30多年的罗积忠,见证了杭下村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较成规模的茶叶集散中心,这其中的“秘诀”就是漳墩镇知名度的小白茶。
据罗积忠介绍,岁月几经变迁,由于经营不佳等因素,曾经闻名天下的漳墩白茶凋落在历史里,繁华的白茶产业一度萎缩,乡村发展滞后。当时,与发展艰难的白茶一样,罗积忠自17岁外出务工,求学,工作发展之路一直不顺利。1993年已是27岁的罗积忠厌倦漂泊的生活,终于选择回到家乡做茶叶。
端上茶盏饮一杯白茶,罗积忠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满山遍野的白茶才是真正的财宝。自那时起,罗积忠靠着做高品质陈茶,既给自己攒下做茶的第一桶金,也成功帮助周边几户茶农致富。
2017年,在建阳区政府的牵头下,小白茶母树及种质资源保护基地成功建立,并与福建农林大学,南平农“传统茶产业结合科技,有了新的生命。如今罗积忠已成为杭下村小白茶母树及种质资源保护基地的负责人。
在妻子温明妹的帮助下,罗积忠在网上学习了过多管理茶园的妙招好招,同时使用太阳能光伏板为家供电的同时,可以设置光伏板照明灯装载在茶园里,通过灯光吸引害虫,从而有用茶树的产量有了提高,品质也有了保障。
妻子温明妹在茶园放养鸡鸭,不但能减少虫害,又能增收。让不少茶农的效仿受益。
齐家先齐心,罗积忠夫妇齐心协力。在300年母茶林边将土木房推倒建起如今的小楼房。
日子过顺了,罗积忠夫妇心中装着周边乡亲。村民得空就会到罗积忠的茶园帮忙采摘茶青,多劳多得,每天都有上百元的收入。
家和万事兴,罗积忠夫唱妇随,成为乡邻的表率。饭桌上老罗常常给妻子夹菜,小小举动也小编好感动。
老罗说,人要做事、成事得顺势而为。他的成功得益于国家政策好,当地政府给力,这些年漳墩镇抢抓潜力,加强白茶产业发展,着力做好历史溯源,文化正源,产业建设,品牌建设等基础性工作,谋求漳墩白茶产业复兴之路。特别是成功申报“中国小白茶”之乡,因此白茶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2018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文化保护工作,政府建立并抢救性保护小白茶母树基地。目前,全镇白茶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小白茶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产量超1500吨,辐射周边五一个县市十多个乡镇十余万亩茶园,茶叶年产值突破2亿,涉茶农户5000余户,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115户贫困户依靠茶产业成功脱贫,“村村有茶企,户户有茶人”的良好发展格局逐步建成,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
漳墩,这个历经千年的白茶小镇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这片看似不起眼的“小白”叶子正带富一方,造福一方。 “老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我这辈子都会保护好,这些白茶就是我家的生态银行。”罗积忠动情地说。 闽北日报 黄杰敏 摄影报道
今年55岁的罗积忠(左)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漳墩镇杭下村,做茶30年,是远近闻名的制茶高手。他家门前就有十亩300多年的“小白茶”母树园,是国内现有存货已知树龄最老的白茶母树,被当地人称为“黄金十亩地”,靠着这些地,罗积忠仅做茶叶每年收入可以达到数十万。 图为罗积忠与妻子捧着刚采摘下来的茶叶,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时值晚春,万物生机盎然。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漳墩镇杭下村正迎来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 漳墩镇地处大潭之东,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是地球同纬度最适合白茶生长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小白茶之乡”。站在村里的高地上,可以看到远处层层叠的茶树连绵起伏,错落有致,宛如滚滚碧浪,风景优美如画。
据专家考证,漳墩白茶自唐代就有栽制,至宋代作为最好的点茶原料制成“龙团凤饼”进贡皇宫,因形似寿眉,又被称为“贡眉白茶”。漳墩在中国白茶史上有着重要的层次,据中茶福建公司统计,民国时期建阳白茶销量占全国俏销茶的积累,上世纪50年代末达全省白茶总产量的80%,1979年建阳白茶产量与出口量均达历史最高,漳墩占了近80%,到20世纪80年代,漳墩镇是建阳唯一的“万担公社”。
从事茶产业30多年的罗积忠,见证了杭下村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较成规模的茶叶集散中心,这其中的“秘诀”就是漳墩镇知名度的小白茶。
据罗积忠介绍,岁月几经变迁,由于经营不佳等因素,曾经闻名天下的漳墩白茶凋落在历史里,繁华的白茶产业一度萎缩,乡村发展滞后。当时,与发展艰难的白茶一样,罗积忠自17岁外出务工,求学,工作发展之路一直不顺利。1993年已是27岁的罗积忠厌倦漂泊的生活,终于选择回到家乡做茶叶。
端上茶盏饮一杯白茶,罗积忠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满山遍野的白茶才是真正的财宝。自那时起,罗积忠靠着做高品质陈茶,既给自己攒下做茶的第一桶金,也成功帮助周边几户茶农致富。
2017年,在建阳区政府的牵头下,小白茶母树及种质资源保护基地成功建立,并与福建农林大学,南平农“传统茶产业结合科技,有了新的生命。如今罗积忠已成为杭下村小白茶母树及种质资源保护基地的负责人。
在妻子温明妹的帮助下,罗积忠在网上学习了过多管理茶园的妙招好招,同时使用太阳能光伏板为家供电的同时,可以设置光伏板照明灯装载在茶园里,通过灯光吸引害虫,从而有用茶树的产量有了提高,品质也有了保障。
妻子温明妹在茶园放养鸡鸭,不但能减少虫害,又能增收。让不少茶农的效仿受益。
齐家先齐心,罗积忠夫妇齐心协力。在300年母茶林边将土木房推倒建起如今的小楼房。
日子过顺了,罗积忠夫妇心中装着周边乡亲。村民得空就会到罗积忠的茶园帮忙采摘茶青,多劳多得,每天都有上百元的收入。
家和万事兴,罗积忠夫唱妇随,成为乡邻的表率。饭桌上老罗常常给妻子夹菜,小小举动也小编好感动。
老罗说,人要做事、成事得顺势而为。他的成功得益于国家政策好,当地政府给力,这些年漳墩镇抢抓潜力,加强白茶产业发展,着力做好历史溯源,文化正源,产业建设,品牌建设等基础性工作,谋求漳墩白茶产业复兴之路。特别是成功申报“中国小白茶”之乡,因此白茶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2018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文化保护工作,政府建立并抢救性保护小白茶母树基地。目前,全镇白茶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小白茶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产量超1500吨,辐射周边五一个县市十多个乡镇十余万亩茶园,茶叶年产值突破2亿,涉茶农户5000余户,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115户贫困户依靠茶产业成功脱贫,“村村有茶企,户户有茶人”的良好发展格局逐步建成,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
漳墩,这个历经千年的白茶小镇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这片看似不起眼的“小白”叶子正带富一方,造福一方。 “老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我这辈子都会保护好,这些白茶就是我家的生态银行。”罗积忠动情地说。 闽北日报 黄杰敏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