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总裁的天真妻金秋九月,素有“高山蔬菜之乡”的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甘蓝滴翠、辣椒飘香,经过了春夏两季时间的沉淀和酝酿,丰收,在农人期盼的眼光中如约而至。
近年来,朝天区立足盆周山区独特的气候特征、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始终把高山蔬菜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按照“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思路,着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重融合,加快促进蔬菜全产业链发展。2021年,朝天区蔬菜种植面积预计达40万亩,总产量达10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以上。其中,曾家山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30万亩,产量近75万吨,产值10亿余元,基地乡镇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1.4万余元。
“自6月份蔬菜陆续上市以来,日均发送蔬菜3040吨,供不应求。”采摘、搬运、分拣、打包、装车一大早,两河口镇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万平便带领20多名群众在蔬菜基地里忙开了。
晨光中,沉甸甸缀满枝头的辣椒,色泽青翠、个大饱满,长势喜人。据蔡万平介绍,合作社今年栽植蔬菜1200余亩,其中,200余亩薄皮菜椒亩产均达到7000斤,较传统栽植亩增产2000斤左右。
“土地、气候、政策等因素综合发力之外,辣椒丰收的背后还有一群隐形英雄。”自2020年8月“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落户两河口镇以来,14位科技专家团队云端“把脉”、田间“坐诊”,通过“专家大院+农业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高效协同模式,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朝天区高山蔬菜突破性发展提供了“硬核”科技支撑。
首席专家苗明军博士介绍,创新实施辣椒优异新品种、优质肥团壮苗、深沟高厢覆膜、有机无机肥配施、绿色病虫害防控、保花保果“五改一加”高产技术栽培的薄皮菜椒,长势旺,坐果能力强,抗病性强,商品性优,市场效益更佳,按目前1.5元每斤的市场价格,亩增益达3000元。
新品种、新技术,奏响了朝天区高山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乐章,而集种植、管理、打包、分拣、冷藏、运输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条,则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就业”的深度融合。
“出门就务工,下地就赚钱。”2015年就开始在蔬菜基地务工的68岁群众李洪举,不再为就业发愁,他介绍说:“每天能挣120元,去年仅土地流转加务工收入就接近三万元。”而像李洪举一样常年在基地务工的群众,多达30余户60余人,年人均收入达两万元左右。
“一亩地产7000斤薄皮菜椒,如果靠传统肩挑背磨,每次100斤得运送70趟,从地里走到大路上平均每趟差不多要花半个小时;而在种植季节,肥料运送面临同样难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蔡万平介绍。
高山蔬菜产量全线上扬,本是众望所归、皆大欢喜的局面,但对于山地面积达91%以上的朝天区来说,也不可避免的加剧了运送难度。如何破解肥料、农产品的运送难题,让菜农“轻装上阵”,“减负”前行?
“大力实施山区宜机化改造项目,不断改善山区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在国机集团的定点帮扶下,朝天区在两河口镇试点建设山地单轨运输线台单轨运输机,为当地群众利用山地创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朝天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山地轨道车结构紧凑、占地空间小、可操作性强、建造和运行成本低,每次运输可达200250公斤左右,非常适合地形坡度较复杂的山地农产品运输。而按采摘运输一斤蔬菜的人工成本花费5分钱来计算,现在使用单轨运输成本最多只需1分钱,从种植到收获售卖,最少每亩可以多收入500元。
线岁的两河村群众彭善全操作着轨道车,载着满满两背篓辣椒,“哒哒哒”地从菜地中驶来,眉眼间都是轻松愉悦的笑意。因为有了轨道车,今年仅种了3亩蔬菜的彭善全计划着明年把剩下的3亩也全部种上蔬菜。
“培育50亿元蔬菜产业,做优曾家山高山露地蔬菜基地,协同打造盆周山区优质蔬菜产业带。”点“绿”成金,朝天区正着力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打造特色蔬菜品牌,深入挖掘蔬菜产业中的致富生机,以“绿色”产业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腾飞。(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