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偷水贼央广网西安9月13日消息(记者侯凯奇 实习生江灵)数米高的柜体里摆满了瓶子,十数万的瓶子里装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土壤表层样本。“我们把土壤的表层样本收集起来,通过对土壤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有利于我们土壤工程的后续发展。”正在进行土壤样本入库的张恒宇告诉记者。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项目管理部张恒宇正在进行土壤样本入库(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近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杨凌示范区的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这里的科研人员正在各种仪器前研究土壤,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在展览馆,记者看到来自东北的黑土、福建的红土和陕西的黄土……各地土壤被放置在容器中,标签上标注了取样地、取样地经纬度、取样深度及种植作物等信息。“我们的耕地土壤样本库已收集11.4万份土壤样品和1000 个土壤剖面样本,涉及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盐碱地。”该中心总工程师罗林涛介绍。
在采样室,2015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闫波正在进行土壤剖面的采样工作,老家在山东的闫波,目前已定居于西安,研究生阶段攻读土壤专业的他目前在该中心担任高级工程师。“如果你学习了这个专业,就会发现研究土壤的工作一点儿不枯燥,反而非常有趣。专业对口,留在这里就想为咱们国家的农业多作贡献。”
记者了解到,2022年初,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在宝鸡凤翔区开展面积达2.8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拉开高标准农田建设序幕。通过梯田修筑、灌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对山、水、田、路等进行综合整治,落实管护制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据介绍,该中心通过组建社会化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服务队,为高标准农田、耕地土壤修复等提供技术、产品、装备及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开展受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盐渍化粮田土壤改良修复及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他们将一块块盐碱地、受污染农田、撂荒地变成了如今的“金粮仓”。
横亘陕西、内蒙古、宁夏三地的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昔日的毛乌素,黄沙漫天,现如今,在沙地也能“造田”。罗林涛介绍,通过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固沙造田技术,在毛乌素沙地风沙土里添加富含粘土矿物的砒砂岩,从而达到对风沙土的治理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目前在毛乌素沙地推广应用了200多万亩。
除了利用科技改良土壤外,该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和采集,后期还能根据当地土壤状况给当地农民提供种植作物的规划设计,让农民实现“因地制宜”,进一步助力增产增收,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农作物的收成和农民的收益有了明显变化,还具有很强的复制推广价值。据介绍,该中心正全力做好全省3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陕西省第三次土壤普查任务,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20余万亩,全面建成后预计可新增粮食产能4500万公斤。
9月10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杨凌示范区的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这里的科研人员正在各种仪器前研究土壤,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