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利用地质罗盘确定中心采样点位置,手持钢铲、刮刀等工具采集表层混合土样,拍摄采集点位四周景观照片……近日在常宁市兰江乡铁塘村,活跃着一批正在进行土壤普查的外业调查人员。经过多个工作日的忙碌,他们完成了第一个表层土样的调查和采集。这标志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在我市进入实战阶段。
土壤“三普”是国家于2022年启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普查对象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旨在通过“全面体检”,查清查明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从而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国家下达衡阳的“三普”表层采样点有8563个、剖面样302个。根据工作部署,我市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上千人,彻底查清2000余万亩土壤的“家底”。
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完成了两次全国土壤普查。
第一次土壤普查于1958年—1960年开展。主席亲自批转原农业部党组《关于土壤普查鉴定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重点围绕摸清耕地数量和农民改土用土的经验而开展。这次普查摸清了耕地资源分布与土壤基本性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国第一套农业土壤分类系统,为后来大规模的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持。
第二次普查于1979年—1984年开展。分级完成了多种(省、市、县)比例尺下的土壤图、土地利用资源图、土壤养分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等;编制了《中国土壤》《中国土种志》《中国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等资料和图件;摸清了中国中低产田的比例、分布以及主要障碍类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虽然当时的技术手段相对不足,成果汇总整理非常复杂,但仍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普查成果成为我国各种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的基础数据。
“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这40多年是我市农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土壤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原有数据已不能全面反映当前农用地土壤质量实况。”市土壤三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例如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模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农机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现象,以及大量旋耕造成了耕层变浅问题等。在全国范围内,农作物产量不断提升,同时也给耕地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部分农田出现了土壤酸化面积扩大、土壤中重金属活性增强土壤污染趋势加重等现象。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促进耕地产能提升,筑牢粮食安全基石,衡阳亟需通过开展新一轮土壤普查来实现这一目标。
在现今技术条件下开启的土壤“三普”,相比40多年前的“二普”,无疑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鉴于前两次土壤普查的经验,这次普查将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高新技术,在统一工作平台上同步开展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成果汇总,要求普查成果既要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又要促进土壤科学发展,土壤普查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
“二普”规模宏大,涵盖了全国所有耕地土壤,资料齐全,其数据获得广泛应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对土壤质量还没有完整的认识,普查只关注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肥力指标,没有包括土壤的环境和健康指标。“三普”将做到全面涵盖。
记者从相关资料中看到,“三普”主要内容包括:土壤性状普查、类型普查、立地条件普查、利用情况普查、数据库和样品库构建、质量状况分析、普查成果汇交汇总等。其中,性状普查包括普查土壤颜色、质地、有机质、酸碱度、养分情况、容重、孔隙度、重金属等土壤物理、化学指标,以及满足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微量元素;类型普查则通过实地踏勘、剖面观察等方式核实与补充完善土壤类型,重点普查1米土壤剖面中潜育、沙漏、砾石、黏磐、白浆等障碍类型、分布层次等。各类指标林林总总达数百项之多。
另外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和“二普”先调查后分类不同,“三普”将实行先分类再调查。市土壤三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二普”当时的普查逻辑是受限于当时的土壤学发展水平,是不得已而为之。“二普”以来,中国土壤分类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和突破,已经跨过了以经验分类、区域性知识概括的特征,“同名不同土、同土不同名”的问题,已经随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建立和完善得以解决。为此,“三普”实行先分类再调查已经水到渠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质量是非常关键的指标,包括土壤的肥力、结构、质地和水肥保持能力等。土壤“三普”将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助力于高标准农田的选址、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建后管理等全过程高质量推进,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此次我市土壤“三普”的对象包括1950.38万亩农用地、70.75万亩未利用地。其中,耕地530.49万亩、园地144.19万亩、林地1081.92万亩、草地24.98万亩,涉及全市12个县市区(含国有林场)。
“‘三普’是对土壤的一次‘全面体检’,具有多功能集成、多目标协同、多领域协作的特点,技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综合性系统性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市做到了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严格按照“六统一、六结合”的要求,即统一普查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统一筛选测试化验专业机构、统一过程质控,坚持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相结合、土壤性状普查与利用调查相结合、外业调查观测与内业测试化验相结合、土壤表层采样与重点剖面采集相结合、摸清土壤障碍因素与提出改良培肥措施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支撑相结合,力求把衡阳的土壤“家底”摸清摸透。
目前,我市已全面启动外业调查与采样工作,预计在10月底前完成一半以上剖面样点调查与采集,12月底全面完成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启动样品制备流转;在2024年3月底,全面完成样品制备流转与检测任务;2024年12月底,各市县全面完成县级成果验收;2025年6月底,完成市级成果验收和省级数据汇交与整理分析、省级成果汇总,并按省级成果清单将全套成果资料报全国土壤普查办,申请国家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