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白领广东韶关罗坑镇,地处粤北偏僻山区,村民种茶有着很长的一段历史,但此前长期因客观条件所限,茶叶价格低、销售难。近些年来,罗坑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原则,将茶叶产业做强、做大、做精,全镇茶叶种植面积累计达1.2万亩,年产值9000多万元。
改革开放走过45个年头,乡土中国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如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指出,要因地制宜、因县施策抓好产业培育,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近期,南都记者走进韶关罗坑镇,见证当地以茶业、旅游等乡村产业特色,抓住发展机遇,助力乡村美丽蝶变的探索历程。
罗坑镇到处可见“茶”的元素。茶厂、茶叶合作社、茶叶商肆,还有以茶命名的“茶叶街”。茶产业的确是罗坑的一张名片。罗坑茶的历史悠久,或可上溯至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岭南(茶)生福州、建州、韶州(今天的韶关)、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群山环绕,奇峰叠翠。罗坑镇高山上分布有大量的古茶树及原生茶树群落。经普查,全境百年以上的古茶树约3.4万株,千年以上的古茶树约2200株,目前发现最大的古茶树胸径达43CM,树龄1200多年。
过去村民一直靠种茶、种冬菇、采木耳等为生,却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当地丰富的古茶树资源也是藏在深山无人识。要想富,先修路。仅2016年至2020年,罗坑镇抓住机遇,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兴建了25条共约41公里的乡村公路。乡村泥泞小路变成硬底化水泥路,客车开到村门口,彻底解决了村民“坐车难”“行路难”。
当地的其他基础设施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更重要的是,在乡村产业上开动脑筋。近几年来,该镇坚持生态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做强、做大、做精茶叶产业,打造知名茶叶产业基地。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推动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累计达1.2万亩,年产干毛茶260吨,年产值9000多万元。全镇有4000多人从事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管理、销售等,罗坑茶产业已经成为带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罗坑镇共有大小茶企10家,茶厂小作坊等18家,注册品牌商标有“雪花岩”“猴采红”“果香蜜韵”等。
广东雪花岩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来的产业带动,该品牌拥有“公司+农户”的茶园2400多亩,修复瑶山旧茶园约4500亩。希望通过开发优质茶品提升产量和销量,期待5到10年打造公共品牌,将罗坑茶产业规模提升至5个亿左右。
在罗坑镇中心坝村,刘会珍开了一家茶厂店面,店中古朴的木制货架展示着各色茶叶产品。一旁的桌子台面可以泡茶,刘会珍把自己的名片放在显眼的位置,以便顾客能随时联系到她。
刘会珍的个人名片上强调了当地的独特优势。罗坑有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广东十大茶乡”。她告诉记者,罗坑四面环山,生态环境好,生产的茶叶天然无污染。她的茶厂能够给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手工制茶就是其中之一。
9月22日,一口锅、一副手套,将锅加热后,倒进茶叶,刘会珍双手麻利,不停翻动。这是人工炒茶的“杀青”步骤,在短时间内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多酚类酶促氧化,使内含物在非酶促作用下形成各类茶特有的品质特征。
一阵阵茶香扑鼻而来,茶叶的颜色和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叶片由硬变软,达到方便揉捻的软度,“杀青”即宣告完成。十几年的炒茶经验积累,刘会珍说,判断标准是“凭眼睛看,叶子和梗的颜色统一,杀青就均匀了。”这只是手工制作的一部分,以绿茶为例,从采青到萎凋,再到杀青、揉捻、烘干等,耗时很久。
人工炒茶是为满足部分顾客的订制需求,而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厂里也早以机械制作为主。对此,刘会珍表示人工制作是“老祖宗留下的工艺,我们不能丢。”她提到,两者产生的香气不同,人工炒茶的“锅香气很浓”,一些老茶客认可这种口感,非常喜欢。
当地茶产业的振兴,也在影响着年轻人。瑶族小伙子吴文华告诉记者,他2014年返乡,近些年捕捉到产业发展机遇,延续他们祖祖辈辈传承的手工茶,并加以更新,制作成红茶销售。吴文华称,目前他在独立或和其他企业合作,研发茶叶品牌。“依托本地古树茶等天然优势,加以品种改良。同时也会多学习,参加一些培训课程,适应现代新农业新技术的发展。”
“不用出广东,就能看到梦寐以求的大草原。”“草原上人与牛共享这片绿色。”“这里还是露营基地,露营、野炊都可以。”近期,在社交平台上,罗坑大草原有了很高的热度,不少热爱自然、喜欢自驾的游客纷纷前往打卡。
广东还有草原?在罗坑镇中心坝村旁边,有一大片草地颇有塞上草原的风格,但比北方多了一份秀气,远处青山之上云团翻腾,近处露营帐篷徐徐舒展,水库湖面波光粼粼,和埋头悠闲吃草的小牛形成草地上最好的点缀。
其实,借助互联网,早在几年前,“罗坑镇大草原”的照片就曾在朋友圈传播,近年来也积攒了一定的口碑。林敏是返乡创业青年,现任中心坝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是2022年注册的村办企业,负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农副产品销售等。
对于“草原”的由来,他回应称,是2015年外地游客发现这片景色后自发取的名字,自此以后村里也逐渐重视起来,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许多村民也开始打造民宿,其中一些专门返乡来进行经营,还有一些委托他人进行民宿管理。
林敏介绍,目前当地已经充分利用“水陆空”空间,开发了热气球、动力滑翔伞体验、水上桨板、露营、民宿等项目。公司成立后,将乡村的民宿、餐饮资源和村民力量集合起来,共同迎接八方游客。“单单暑期两个月时间,罗坑镇旅游人次超过10万。”
他对于接下来的中秋国庆假期备有信心。随着周边主干道的拓宽翻新,“届时,可以将镇域内几大资源点,如大岩洞、茶岩顶、猴寨等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林敏说,他们还会进行设施维护、完善道路指示标,为游客提供便利。“预计国庆假期,每天的游客量能在四五千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