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仕旭明年一开春,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白洞村的茶农们就会集体出动种植茶树——这是村里经济收入的来源。2年前,李贤斌成为白洞村党委书记,小小的茶叶便成了他捧在心尖上的宝贝。
距离白洞村20多公里外,今春种上第一批长裙竹荪的版村村,7月正迎来收获期。村里第一次种植食用菌,版村村党委书记麦志航心里有些忐忑:只有种出效益,才能让村民看见未来的甜头。
2019年—2020年,广东省下达佛山市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11个,全部在高明革命老区,其中9个在更合镇,白洞村和版村村在列。
省级试点村带来的政策、资金,就像一颗种子,在村子里生根发芽。去年,所有省级试点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相比2019年增加了180%。但致富的种子如何长成参天大树?仍是一件长远的事。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山上种植的大多是同一种树木:细长的白色枝干参天,远远望去,一簇簇绿色树冠将山体包裹成一朵朵巨型“西兰花”。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更合镇为外界所知的景观概括,也是让本地人喜忧参半的自然屏障。
高明种植桉树已有几十年历史,其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往往7年左右就能砍伐利用。最吸引村民的是,桉树种下即可,无需耗费时间和精力维护。
在高明更合镇政府工作的伍建强算了一笔账:10亩桉树7年后能收入5万—7万元,对村民而言利润已经很丰厚。
自小在白洞村长大,李贤斌看到村里旺盛的茶叶经济走向衰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光茶厂就有五六家,茶园面积有1000多亩。”
进入21世纪,各地投资造林的热潮席卷而来,种植桉树的风越吹越大。渐渐地,白洞村一带适合种茶的土壤都陆续种上了桉树。
“种茶至少需要3年的维护期,前期没有多少收益,所以村里茶园的面积越来越少。”李贤斌说,相比于集中种茶通过村里的茶厂营收,各自为营种植桉树或许增加了村民个人收入,但对于白洞村而言,村集体经济收入始终无法提高。
更合是农业大镇,地处佛山最西边,距离高明中心城区荷城40多公里,距离佛山中心城区70多公里,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往往也相距20公里以上。
偏远的地理位置和多山少田的地理环境,成为更合难以富起来的根本因素,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村里年轻人口外流。早早离开家外出打工,寻找更多机会。
1991年出生的版村村民麦炳健是外流的年轻人之一。“一般我们农村是没什么收入的,只有稻谷丰收的时候能赚一些。”麦炳健感慨,如今村里老人比较多,生产力有限,年轻人都不大愿意回来。
李贤斌上任之际,正好是白洞村被选为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省级试点村的那一年。他心里一直有一个遗憾:村里种茶的底子厚,复兴白洞茶不是没有可能。
砂糖橘、粉蕉……能试的都试了,但最终都不适合:“砂糖橘虫害多,病死的橘树还会危害土壤,对技术要求高,最终就没有成功。”2013年开始,重启白洞茶叶种植的呼声在村里渐渐响起,但依然缺少“重启”的真正动力。
种植桉树多年,高明面对生态单一的问题,其所产生的价值与生态价值相比,显得无足轻重。2018年,高明区每年缩减2万亩桉树的清桉计划成为白洞村摆脱桉树经济依赖的契机。白洞村党委在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重新振兴白洞茶,走“以茶兴村”的发展道路。
2019年,迎来“试点村”的机遇,白洞村茶叶种植项目申请了上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佛山市扶贫济困日活动资金100万元。
村民们立即将原来的白洞小学改造成标准化厂房,通过拆旧复垦,扩展了50亩茶园面积。加上原有的茶园,目前白洞一带种茶的面积达到了200亩。
“通过区、镇两级牵线搭桥,我们已经与区里的国资部门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由区国资部门注资2000万元,跟村里合建白洞茶厂。”想到这,李贤斌会心地笑了,现在200亩茶园依靠村里的“小作坊”每年能制茶2万斤,今年底茶厂建好后,能产茶15万斤。
围绕茶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蓝图已经在李贤斌心里成型,他想得多,做得更多。他盘算着如何集约土地、如何引进项目和资金……
麦志航穿着白色衬衫,皮肤黝黑,每天在村里穿梭,他的鞋底永远沾着泥土。去年,版村也被列为省级试点村,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农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下称“股联社”)。
股联社相当于一个小型公司,麦志航的角色更像一个总经理。带头去找项目、谈项目,集约起村民的土地,再统一经营管理……村里的工作比想象中的更复杂。
去年,麦志航带着麦炳健等几个年轻人,与佛山市高明区鹏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借着上级划拨的50万扶持资金,版村村的食用菌项目正式落地。
“种食用菌的土地原本是丢荒的,股联社从农民手里集约起了10亩地,今年春天种下了第一批长裙竹荪。”麦志航带着村民学技术,小心翼翼地呵护地里的宝贝。
麦炳健跟着村民一起种竹荪,深切体会到农民的不易。“我们试过在竹荪长得最好最多的时候,一场大雨下来全部没了。”麦炳健叹了口气:“长裙竹荪一沾水就烂,400多斤,一下就没了。”
新鲜的竹荪要烘干才能进入市场,但村里距离有设备的工厂太远。麦炳健等人就去学了技术,买了小型烘干机放在村里,七八斤新鲜竹荪能出2斤左右的干货。幸运的是,每次菇潮从开采到结束会持续15—25天,第一轮采摘仅3—5天后,第二潮菌蕾又相继出现,气温适宜下不到25天又可开采,整个采收期有四五个菇潮。
7月正值采摘时节,每天早上麦炳健都会去地里跟村民一起干活。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满足:“看着村民一点点富起来,特别有成就感。”
在伍建强看来,更合镇缺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本地缺少农业龙头企业,虽然中小企业较多,但缺乏引领和带动,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效应。”
农业龙头企业的养成非一朝一夕,除了政策支持,村里的“营商环境”更加重要。在李贤斌和麦志航的工作中,提升村里人居环境是做大产业的第一步。
“我们结合‘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美丽高明’大行动等调整村庄布局,正在一步步解决村里的硬底路铺设、田间用电、拆旧等问题。”麦志航说,乡村美了,项目才愿意来,村里人才会留下来。
对于农村工作,集约土地向来是最难的一步,但在麦志航和李贤斌看来并不困难。
“跟村民们讲清楚,土地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会有什么样的收益,他们也希望村里变好,观念正在积极改变。”李贤斌说。
2年前,麦志航多次打电话给麦炳健,希望他和村里其他年轻人能回来建设家乡。麦炳健在荷城做电工,被麦志航说动,回来村里帮忙。
在麦志航的带领下,如今版村村领导班子平均年龄30岁,干劲十足、充满朝气。
“年轻干部与老一辈干部的观念不同,与老一辈村民的观念也不同,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回来打破保守思想。”麦志航说,统筹土地、抓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年轻人是重要的支撑力量。
在版村村,麦志航正与大唐热电光伏等项目商洽。如一切顺利,村里计划分两期租用2000亩土地,每亩均价1000元(其中村民800元,两级村集体200元),通过村集体统筹管理提取费用的形式,预计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万—30万元。
而在白洞村,随着新种植茶园进入达产期以及茶叶加工厂的启动,单茶产业一项每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超过200万元。
想到未来,李贤斌充满干劲:“上级政府支持、村民支持,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