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采油厂工资查询从1990年干村委会副主任起到现在,掐指算来在村里已经工作了28年。乡亲们依靠茶产业脱贫致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日新月异”。
40年前,核桃坝村人均收入只有几十元,现在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6400元;40年前出行靠脚,吃不饱饭,现在家家有汽车,人人做老板。吃啥有啥,想啥来啥,现在的生活比蜜甜。
1978年的秋天,我升入高中一年级。那时候家里穷,妈妈生病,我和两个弟弟都在读书,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红苕苞谷吃不饱,吃水要翻几座山,男的大了往外走,女的不愿嫁进山。”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核桃坝村的真实写照,上点年纪的人都会说。
那时候,我在学校每个月8块钱的生活费,父亲是经常拿不出的。没办法,只能向亲戚邻居去借。在我的记忆里总有一个画面挥之不去:父亲穿着露脚趾头的布鞋,赤着膀,挑着烤烟和生姜走到镇上,光山路就要走上十几里。每次卖东西拿回来的钱除还给亲戚邻居外,已经所剩无几。而当时整个核桃坝村的情况都差不多,家家苦,人人穷。
1981年,我高中毕业。这个时候村子里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土地握在手里,每家的生活开始有一点点好转,但由于土地贫瘠,种下的粮食产量很低。也就是在这一年,当时的老支书何殿伦从贵州省茶科所引进了优质茶树苗,经过两年的试种之后,觉得种茶卖茶能成为核桃坝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1983年,茶树开始在全村推广种植。说实在的,地里打不出粮食,种茶是寄予乡亲们希望的无奈之举。由于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高中毕业生,这一年,我被老支书推举到了村经济联合社副主任的位子上,协助他搞活村子的茶经济。
自从高中毕业后,我们家的生活有所改善,因为这个时候我能替父亲分担了。随着对内不断搞活经济的深入,我和父亲一起种烤烟、种菜、种生姜、养猪,虽然辛苦,但付出后就会有收入。大家都说世道变了。
1985年,我从村经济联合社副主任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当年我结婚成家,12平米的老房子,两床铺盖,一张床,就是当时我们全部的家当。这一年,大家看到种茶有了经济收益后,纷纷扩大规模,我也在自有的1亩地基础上,租了3亩地,都种上了茶树。茶叶要在茶树生长三年后才能采摘,没有了地种菜种粮,因为市场允许,我就开始倒卖生姜、生猪,填补了没有生活来源的亏空。
1986年大女儿出生,1988年小儿子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的茶树也可以采摘了,这一年光采摘加工茶叶我就赚了7000元,加上其他的收入,零零总总地这一年收入竟然有一万多,在当时,万元户在全国都是罕见的。我清楚地记得,在核桃坝村300户种植茶树的人家,基本上家家都有这个收入。
1989年,家里已经购置了永久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蜜蜂牌缝纫机、燕舞牌录音机,这些都是当年响当当的名牌货。从吃不饱饭到过上好日子,核桃坝村只用了10年的时间。而这1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10年。
1993年,我被核桃坝村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在老书记的带领下,核桃坝村的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湄潭率先崛起的茶叶第一村。
1996年7月,我从老支书的手中接过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刚上任我就给自己立下了规矩: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沿着老支书铺下的路驰而不息抓经济、突破求新创业绩。
这一年,核桃坝村的茶园面积发展到1350亩,人均0.6亩,人均纯收入2200元。为增加群众收入,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重新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并与村民约定,“只要适合种茶的土地就全部种茶”。
这一规划得到村民积极响应,到2012年的时候,我们的茶园总面积达到了8380亩,全村807户3347人,人均2.5亩,户均超过1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300元,其中茶产业收入达85%以上。茶叶面积扩大,村里及时采取“支部+公司+协会”的发展模式,加强基地规范和加工规范。
2001年至2011年,在支部和协会的引领下,核桃坝村诞生了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5户茶叶小型加工厂,村集体还创立了自己的茶叶有限公司,我们的茶叶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还开了连锁店。经过多年发展,我们核桃坝村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
2010年,我们全家搬进了120平米的新房子,我花7万多块钱买了一辆家庭轿车,这个时候几乎家家都有了轿车。这一年,我被评为“贵州省十佳村党支部书记”“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科技致富带头人”。
同一年,我们核桃坝村还荣获“全国先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妇联先进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2011年,核桃坝村荣获“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单位”。我还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从2012年开始,核桃坝村就本着“强基础、兴产业、美村寨、展新貌”的目标,在村里先后改建和改造了600多幢民居,改水、改电、改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为给村民一个舒适的生活起居。我们还建立健全了工会、关工委、妇联、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义务巡逻队等各类生产发展协会10余个,不断规范基层社会管理,探索党在农村的领导方式,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了村民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
如果老支书现在还活着,当他看到今天核桃坝村取得的成绩,他心里一定是激动欣喜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茶旅经济等,核桃坝村2017年全年的产值突破2.3个亿,人均收入达到了17000元。
通过茶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带动,核桃坝村真正实现了“家家有茶园,户户农工商”的目标。目前村里共有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80多家茶叶加工厂,年产干茶叶200万斤,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及欧洲市场,仅茶叶加工一项,年产值就达上亿元。
此外,我们在村里还通过对承包责任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流转,宅基地及房屋、茶园、山林确权颁证的探索和改革,利用“信用村”政策,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再把资本变成可支配的资金,在为茶农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证的同时,还为村级财产增加了积累,一举两得。
如今的核桃坝村,山清水秀,人美物厚,乡风淳朴,产业雄厚,我们依靠茶产业还搞起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我们开始向城里人“卖茶园风景、卖清新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