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糊小娘子在湖南汉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讨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新思路。
发展植物工厂不仅能突破土地资源约束,大幅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还能通过机械手、机器人等辅助生产,显著提升劳动生产效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程瑞锋指出,“我国植物工厂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我国于2002年前后开始研究,2009年出现第一个商业化植物工厂,目前一定规模的植物工厂已有250座左右。
减少能耗和人力成本是植物工厂技术突破的核心。程瑞锋表示,目前我国在垂直植物工厂无人化技术、植物光配方与光温耦合节能管理、营养液管控及其品质调控技术、智慧化管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性进展。但降低能耗、实现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拓展垂直空间等仍是未来植物工厂的发展方向,需要继续探索,不断突破。
“这些年来,传统的温室结构也在不断提升,从最初的风障、阳畦、网室,到如今的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以适应更多情况下的植物生长环境需求”。会上,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研究所首席专家周长吉分享了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塑料温室以及玻璃温室四种种植设施结构的迭代与创新。
在我国西北地区,戈壁生态农业作为一种较新的生产方式,能高效利用非耕地闲置空间进行设施生产,有效缓解耕地资源紧张。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蒋卫杰指出,戈壁滩上水资源和基质资源短缺,设施蔬菜无土栽培成了戈壁农业的唯一途径。通过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实现戈壁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机结合,大大降低了营养液和基质的用量。
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了农作物的生产,目前我国每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55~70亿亩次,若不加以防治每年粮食产量会下降20%、果蔬产量会下降25%。
害虫也有天敌,天敌昆虫包括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以虫治虫是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的方式之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申忠健表示,天敌昆虫具有安全有效、环保可持续等优点,实现了农药减量控害,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目前申忠健及其团队已针对不同农作物病虫害研发出了蚜茧蜂、赤眼蜂等23种天敌产品。
民间常言道:“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肥管理是蔬菜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往往因缺乏对作物本身的了解,导致了水肥养分损失严重。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指出,“如果能把水肥控制好,能节约不少的生产成本。”据介绍,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真正目标是要做到适时、适量的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需求。
陈清表示,使用水肥机进行智能精细灌溉能节省50%以上的水肥用量以及30%以上的人工投入,在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同时,也缓解农业种植的人力短缺问题。
目前我国蔬菜产业正朝着专业化、设施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但由于我国设施栽培以中大棚为主,环境可控性较弱,如何寻求一个合适的环境调控方法是目前蔬菜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浙江大学教授周艳虹指出,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条件等环境因子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将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光质信号能有效调控植物光合作用、生长发育以及抗病虫害能力。对此,周艳虹及其团队研创出高光效功能光谱LED补光产品、光信号三要素精准补光新方法等光环境调控技术与产品,用于提高植物光合作用、促进植物养分吸收,以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
广泛引进先进温室、设备、产品,增强环控能力;引进系列品种,不断完善配套生产栽培技术体系;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及操作工人,将工厂化、无土栽培技术辐射到普通设施生产……
数十年来,北京的智能连栋温室取得了显著成果,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树山表示,目前北京市规模化连栋温室蔬菜工厂化生产面积已达25公顷,工厂化番茄大型果产量从20公斤/平米提高到40公斤/平米。
山东华亮温室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设施农业建造。据该公司副总经理黄永鹏介绍,在华亮农业示范园区自主建造的荷兰模式玻璃温室内,冬天不用供暖,照样可以把菜种出来,园区内十字花科蔬菜约17至19天可以采收一茬,一边育苗,一边定植,实现循环定植,一年可以种植16茬有机蔬菜。
好的品质是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北京易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瑞芳指出,农产品质量提升,在同等价格下消费者会愿意购买更多的产品,或者愿意花更高的价格去购买品质好的产品,而对供给侧而言,其产品不光多卖了一些,价格也能提高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