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艳阁春分前后,吉县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团队穿梭于各乡镇,为建设新的苹果矮化密植高效示范园实地勘察。
跟随专家团队,记者看到,有的乡镇正在组织果农拔除老果树,有的乡镇调来挖掘机和推土机抢抓农时迅速开展土地平整。在现场的乡镇干部认真向专家咨询园区道路、水源和电力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布局,并通过园区位置和海拔等条件,向专家咨询苹果新品种的选择和搭配。
2023年,吉县完成1000亩苹果矮化密植高效示范园建设项目,今年,吉县全力推进3000亩的示范园建设项目。由此,吉县苹果生产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多方专业市场主体”的联合共建全新模式稳步推进。
3月20日,吉县吉昌镇祖师庙社区柏凡头村果农谭西云找来挖掘机,把自家20亩果园里的900棵老果树全部连根拔起。附近,果农费亚军也在收拾果园,为大型机械开进地里平整土地做最后准备。
眼下正是果树春季管护的关键期,加之,2023年吉县果农收益创了新高。那么,都是哪些因素让果农下决心拔树呢?
吉昌镇党委书记张军勇谈了他的经验。3月17日,吉昌镇组织百余人赴运城市临猗县北辛乡观摩学习苹果矮化密植管理经营等情况。通过外出观摩学习,村民看到临猗县发展矮化密植的成功,增强了大家“拔老换优”进行产业升级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和要求,目前已经确定了800亩的矮化密植高效示范园建设用地,全力推进吉县苹果产业升级换代,促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致富。”张军勇说。
壶口镇果农陈武忠2023年第一时间同意把自己的7亩果园纳入连片示范区,今年,他的众亲戚又让他代为办理了共31亩果园的连片升级改造。“果农要眼界宽,朝前看,现在很多园子的果树进入衰退期,碰上示范园建设这样的好机遇,新品种果树管护还省时省力,说啥也要改造。比如说,以前我管护一个20亩的果园,仅冬天施肥我就得找五六个帮手,干20多天,工资得一万多元。”陈武忠拿出自己的手机,边演示边说:“现在,就是我在北京或者太原,用手机也可以设置时间和药量,操作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浇水和施肥。一个500亩左右的园子,我们两个人,一周之内就可以完成施肥。利用现代化的物联网,管护更精准、更科学。”陈武忠作为十里八乡闻名的苹果种植技术能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转型为新型农民代表。他所在的合作社,联合专业公司,今年在壶口镇推进着500亩的示范园区扩建工作。以陈武忠为代表的果农,在矮化密植示范园里,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成长为吉县苹果产业首批新型农业技术工人,发挥着典型示范作用。
“最近,我每天的步数都在2万步左右。”3月22日,在吉县柏山寺乡大庄村,来自山东烟台的工程师郝光,正在用手机上的“两步路助手”进行土地测量与规划。每到一个拟建园区,他首先要沿着园区四至界线走一圈,利用手机软件获得面积、边长等实测数据,作为园区道路、管线的规划依据。此外,团队还利用无人机拍摄照片,对周边环境进行查看分析,再结合实地踏勘,在建设方案中为新品种苹果配置最优的生态环境。
山东农大园艺学院果树系张继祥教授,作为吉县苹果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特聘教授,连日来奔波在吉县各乡镇的沟壑间,他告诉记者,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决定了单一品种种植,而集中单一的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病害和天气影响,受灾几乎就是毁灭性的。张继祥教授在新品种选择和适应吉县环境等,以及果园周边生态环境适度化上,为吉县苹果利用高新技术,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专家团队的新品种苗木繁育等工作,在吉县被称为苹果产业的“二次革命”。
吉县中垛乡马连滩村村民冯长忠,他的15亩果园,2023年收获苹果5万余斤,卖了20万元,减去成本等费用4万元,共赚了16万元。即便是这样,他略显遗憾地告诉记者,因为自家果园不在村里连片改造范围内,所以,还得继续经营乔化果园。冯长忠的乔化果园树龄10年,生长到7年时开始稳产,目前盛果期刚刚3年,预计还有近10年的盛果期,管护好,每年都会有10多万元的收益。那么,为什么他也想改种矮化密植呢?马连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政晖告诉记者。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年龄都偏大,管护苹果力不从心。举例来说,每年苹果套袋时,要千方百计寻找零工人员,管吃管住管接送不说,工钱也连年上涨,费时费力费工,想想就头疼。而示范园宜机化、轻简化,平时两个人就可以管理一个园区,以土地入股的农户,不用再操劳就可以享受每年的销售分红。从品牌角度来说,更可以实现吉县苹果的标准化生产,品种稀缺、品质还高,自然收益也高。目前,马连滩村共拿出120亩土地投入到苹果矮化密植高效示范园建设中。
当前,马连滩村还与周边村庄合作共建,并由吉养牧业公司参股,共同建设占地100余亩、投资400万元的肉鸡养殖项目。“下一步,可以用鸡粪制作生态肥,实现种养循环,高效利用,降本增效。”冯政晖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信心百倍。现场,张继祥教授立刻提出了规划意见,他对冯政晖说,鸡粪含氮量较高,应用得当,对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益处多多。但施用前必须充分发酵熟化,并控制好使用量。因为现代矮化果园,一般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水施肥,因此施用的肥料为水溶肥或液体肥(建园时基肥可用鸡粪等固体有机肥)。建养鸡场并发展循环农业,可以用鸡粪等有机物料为原料建立大型沼气池。沼气是很好的液体肥可以施用于果园。
苹果矮化密植高效示范园建设是吉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当前,吉县屯里镇、车城乡、文城乡也紧锣密鼓地同步推进示范园筹建工作。吉县县委、县政府鼓励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高效推进产业升级。镇村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好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影响示范园建设的瓶颈问题,致力乡村振兴。广大群众积极学习新技术、践行新理念,你追我赶争做新型农业技术工人代表。
布谷似嫌新历缓,每从清晓报农时。吉县苹果矮化密植高效示范园建设正不误农时、有序推进,田园间处处欣欣向荣,一个个现代化的智慧果园接续“绽放”,给吉州大地增添了无限春意,为吉县果农带来希望,更为吉县苹果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
从吉县新城出发往东北方向,在车城乡鲁家河村,14个东西坐落的蔬菜大棚沿着国道209整齐分布。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个品种的近30万株蔬菜幼株,从这里运往吉县各乡镇及尧都区、大宁、乡宁、隰县等地。
3月21日,杨成兴、白长花夫妻二人在大棚里,正和工人们将一盘盘蔬菜幼苗均匀摆放。“由于吉县早晚温差大,幼苗晚上需要集中起来用电暖器保温,白天再摊开来晒。”杨成兴说。在大棚入口处,记者看到悬挂的温度计显示已经超过了30℃。采访还没进入正题,记者已满头大汗,而杨成兴和工人们不管不顾,照常为蔬菜幼苗浇水、转盘。一天之内,大棚内就经历了冬日、春秋和盛夏的“季节转换”。
吉县鲁家河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创立于2016年,由吉县杨成兴、白长花夫妇经营打理,他们早年经营花卉、蔬菜生意,转型从事蔬菜育苗工作后,近10年来,作为吉县县域内的独家买卖,实现了周边蔬菜大棚生产所需种苗的就近采购,不但降低了菜农的采购成本,其培育出高适应性的优质种苗,有效提高了成活率,为菜农大棚蔬菜的丰产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正月,第一批种苗已经出售,目前这批再有几天就可以出棚了。”走进另一个大棚,杨成兴指着水果西红柿、辣椒种苗说。
提起自己的“生意经”,杨成兴说:“品质是关键,技术是基础。为了确保种子优质、掌握先进管理技术,我每年都要去参加种业博览会,研究掌握蔬菜新品种发展趋势,还会专门抽出时间,去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种养管理新技术。你看这一盘新品种辣椒,共培育出200来棵苗子,无偿提供给合作的蔬菜种植户。他们试种成功,并且得到市场的认可后,再规模育苗并大面积种植,给菜农带来更多回报。”
说到“育苗经”,杨成兴滔滔不绝:“这边是苦瓜、丝瓜、黄瓜、甜瓜,那边是芹菜、茄子。这个新品种叫‘线椒’,因为吉县人不喜欢吃太辣的辣椒,所以,这个新品种经过培育,苗株可以适应吉县的气候和土壤等环境,产量高,市场也欢迎,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畅销品种。”
在基地的大门口,停放着两辆小轿车、一辆轻型卡车和一辆封闭式的电动三轮车,在基地内,还停放着两辆轻型卡车和拖拉机、悬耕机等农机具。当记者问起基地的收入时,杨成兴介绍,该基地还有一辆重型卡车,加上新建了高标准的大棚,虽然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但是又全部投入到滚动发展中,攒下的钱不多。
基地常年聘用了两名男工,管吃管住每人每年工资4万元。夏季育苗高峰时期,基地雇用务工人员20名左右,平时维持在10人左右,这些工人的日工资是120元。工人全部来自当地,让农户不出村就有一份稳定收入。“下一步,我要修建更高标准的育苗大棚,为菜农提供更受市场欢迎的蔬菜品种,让周边群众吃到更营养可口的绿色蔬菜,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展望基地前景,杨成兴朴实地笑着说:“压力不大,只是时间问题。”
人勤春来早,春耕农事忙。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3月23日,走进吉县屯里镇五龙宫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当地农户趁着初春的晴好天气,抢抓农时,在大棚内进行起垄、覆膜、地灌、施肥等春耕工作,为春耕生产打好“第一仗”。
大棚内满眼新绿,西红柿幼苗长势喜人。“每年的4月5日前后会进行栽苗,现在正是菜苗管护的关键时期,工人每天都会对棚内温度、湿度调节,观察菜苗生长情况等管护情况。”五龙宫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新军介绍。
五龙宫村靠近国道,交通便利,物流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村内土壤肥沃,蔬菜种植技术丰富,种植春秋大棚120亩,露天蔬菜500余亩,今年试种春季蒜苗30亩,产值约30万元。“品质好、不愁卖,西红柿等蔬菜,除了供应县城超市及农贸市场,还销往临汾、乡宁、大宁等地,将优质的西红柿送到大家的餐桌上。”谈起销量吕新军笑着说。
近年来,五龙宫村以党建为引领,以创建特色产业为抓手,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积极发展以川地蔬菜、山地杂粮产业为主的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了“合租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内生动力,并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与电商企业合作等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开辟了一条高效、生态、绿色的增收致富新路子。
“2013年12月,我们成立了新鸿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打造‘集约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模式修建蔬菜大棚、种植露天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吕新军介绍,由于产品质量好、价格稳定,该合作社的年纯收入达150余万元,五龙宫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绿色蔬菜村。
产业兴则乡村兴。自成立以来,合作社以场地、技术、务工等形式,带动农民75户(其中脱贫户23户),解决周边群众120余人务工,真正实现了“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该村脱贫户刘保安平时主要负责棚内西红柿幼苗的锄草、浇水等工作,他高兴地说:“自开始建棚我就在这里工作,每月的收入有3600元,不用出去打工了,我很满意。”
“2020年我们修建了容积500立方的蔬菜冷库,可储存蔬菜200余吨。同年6月,还成立了绿康源蔬菜加工厂,生产辣椒、胡萝卜、大葱等脱水蔬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加蔬菜附加值。”吕新军介绍。同为该村脱贫户的马来锁是蔬菜加工厂的技术工,“我在这里工作一年多了,工资每月能拿4500元,收入不错,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
据了解,五龙宫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除了种植玉米,还种植了耐旱的谷子等杂粮作物,充分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今,五龙宫村在全镇蔬菜、杂粮产业发展中勇立潮头,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特色产业振兴的新希望。“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打造成集果蔬杂粮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标准化种植、特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展示区,充分推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经济提升,让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真正‘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保障。”面对未来,吕新军更有信心地说。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3月22日,走进吉县屯里镇明珠村,3座种植羊肚菌的大棚整齐排列,暖棚内一簇簇鲜嫩的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绽放,长势喜人。
“李技术员,现在棚内的温度是30℃,湿度是50%,刚刚把通风道打开……”明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龙贵正在和省农科院的技术工作者进行视频会议,得到技术指导后,会适当调整暖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以便羊肚菌更好地生长。“这种菌可是需要精心呵护,棚内地温不能高于18℃,湿度要保持在40%-60%间,每天需定时监测,它才能繁殖得更快。”王龙贵看着已经冒出头的羊肚菌微笑着说。
据了解,羊肚菌的生长周期为期6个月,从每年的6月底养殖到第二年的清明节前后就可出菌,虽然周期短,但见效快、效益好。“利用羊肚菌采收后的空档期,我们还可以种植西红柿等蔬菜,既能提升土壤肥力,也能充分获取收益。”王龙贵介绍。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近年来,明珠村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引导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通过“技术+资源”的合作模式,进行试点种植羊肚菌,丰富农业产业形态,奏响乡村振兴新旋律。今年(湿)羊肚菌预计产量可达1200公斤,预计收益6万元左右。
明珠村在积极探索羊肚菌养殖产业的同时,也给更多的村民带来了就业岗位。今年73岁的苏均成是村里的脱贫户之一,“从暖棚建起我就在这里工作,主要负责整地、浇水等工作,一天的收入有100元,工作离家近收入也足够日常开销,我感到很满意。”
如今,一朵朵羊肚菌撑起了明珠村产业发展的“金伞伞”,让“春耕”变“春收”。“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农业特色产业文章,继续扩大羊肚菌种植面积,再新建5座暖棚,延伸羊肚菌产业链,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增加百姓收入,助力乡村振兴。”面对未来,王龙贵很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