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劳动教育向生活和学科扎根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10 2:07:12 | 【字体:小 大】 |
龙珠大冒险出招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朱里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人文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全景、沉浸、贯通式的劳动体验为基本教学范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柳毅山风景区养老院劳动实践基地”“农耕部落劳动教育基地(寒亭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校园种植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区和田野,形成共享共融的开放性劳动教育课堂。
在柳毅山风景区养老院实践基地,头戴小红帽、身着劳动制服的小学生捡拾食品袋、矿泉水瓶、废纸等垃圾,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春天来了,学生们在景区植树、种草、浇花、浇树,擦洗警示牌匾、清理雕塑灰尘。他们还向游人宣传环保知识、向不文明行为说“不”,动情的演讲深深感染了每一个游客。在养老院里,他们帮助老人收拾被褥、换洗衣服,为老人梳头、打水,在厨房帮忙择菜、炒菜,还有学生给老人唱歌、跳舞、表演课本剧。繁忙的劳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而且让学生学到了本领、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在农耕部落劳动教育基地,学生学习种植特色农产品潍坊萝卜,他们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从育苗、翻地、整陇、种植、管理到收获、贮存,全程参与长达几个月的连贯性劳动。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开发了种植园,每个班级分得一份“责任田”,种什么、怎么种,由学生自己决定,劳动成果属于班集体。比如,有的班级种了韭菜,收获的时候开展包饺子比赛;有的班级将自己种植的辣椒、茄子免费赠送给孤寡老人,丰硕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一是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联结。比如,学习了面积的计算,数学教师带学生走向田野,让学生实地测算田地的面积,遇到形状不规则的田地,教师则引导学生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测算田地的面积。再如,学习了《赵州桥》一课后,语文教师布置“制作赵州桥模型”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制作模型中,体会到古人的劳动智慧,激发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志向。
二是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联结。学校在寒亭区文化与旅游局的帮助下,建立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授课。比如,学校聘请高密剪纸非遗传承人范祚信的孙女范艺馨为手工剪纸指导老师,范老师定期来校讲课,指导学生成立了剪纸艺术社团,剪纸成为了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潍坊风筝名扬中外,学校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和聘请手工艺人辅导,使学生制作的风筝有模有样。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校园风筝节,通过展示、放飞、奖励等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校的手工年画、盘子画、脸谱制作等实践课程也颇具特色,被评为区级特色课程。
三是劳动教育与本地特色联结。学校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开发“我与大姜共成长”劳动课程。学生通过下田间观察、种植、收获大姜等,了解大姜的“前世今生”,并与饮食文化相结合开设大姜食堂,让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建立在辛勤劳动之上的,让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
四是劳动教育与志愿活动联结。学校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并围绕目标列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志愿活动清单。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叠被子、洗碗、择菜等家务劳动。六年级学生开展“我做小交警”“环保宣传员”“超市收银员”等岗位体验活动。全景式、沉浸式、贯通式劳动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