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反应器韭菜,自古便是国人的常见蔬菜。《诗经》中就有“献羔祭韭”的诗句。唐代大诗人杜甫去拜访故友,写下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及至现在,谁还不爱吃口韭菜水饺呢,不管是素三鲜,还是韭菜肉,想必您都尝过。
听说过“西郊盖韭”吗?没错,就是济南的一种韭菜,济南市槐荫区农产品“四宝”之一。根据官方解释,“西郊盖韭”是指起源于济南西郊,阳畦栽培、最初依靠风障和草苫或苇毛覆盖保温、冬春供应青韭的一种栽培方式,故名“西郊盖韭”。
日前,记者探访济南市槐荫区一处“西郊盖韭”种植基地,了解这小小韭菜的奥秘所在。
在济南西部的一处农场里,一走进便远远飘来一阵韭菜田的清香。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济南盛农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冬梅。她是80后,一副都市白领的打扮,谈起韭菜种植来却头头是道。
她笑着说,你来得有点晚,八月十五前刚割了一茬。到底“西郊盖韭”有什么特别之处?“你看它的叶片,它的叶子更宽、更厚,刚割了没有那么明显,再长一阵子会更明显。”循着胡冬梅的指引,果然,记者看到尽管因为刚刚收割过,新长出的韭菜已有10多厘米长,水灵灵的,叶片宽厚,根茎非常粗壮。
“纤维没有那么多,水分大,韭菜味还浓,保存的时间也长。”胡冬梅接着介绍说,“西郊盖韭”的保存期也比较长,“在冬天,包着一层纸保鲜,能放一个星期,放冰箱里,保存时间更长。”记者忍不住薅起一根尝了尝,果然汁水丰富,香味很足。
胡冬梅介绍说,“西郊盖韭”好味道来自于阳光,其栽培技术的精髓在于“露天”,不光是在夏天,冬季也是一样。
据槐荫区政府官网,济南西郊盖韭栽培始于明末清初,据考证已有300余年栽培历史,在清代中叶已是济南名菜,一度与唐王白菜、北园芹菜并称济南“三美”,是济南传统蔬菜之一。其栽培方式独特,色、香、味、形俱佳。
1978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蔬菜栽培学(保护地栽培)》对全国韭菜保护地栽培地总结中就提到了西郊盖韭:“韭菜保护地栽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名产区也较多,如东北和华北用土温室栽培的青韭和韭黄,山西太原郊区的窑洞韭黄,济南郊区的阳畦和苇毛覆盖栽培的青韭”在冬季,用草苫子覆盖和风障利用,这就是西郊盖韭独特的“风障阳畦”栽培方式。
济南的这种蔬菜栽培技术曾远近知名。据历史资料记载,济南市的菜农还被邀请到其他地方讲授技术。据《青岛市志》,1964年,(青岛)学习济南市风障阳畦蔬菜栽培技术,并请济南市的菜农来青岛市在崂山县仙家寨公社仙家寨村驻点,指导风障阳畦栽培芹菜、韭菜、黄瓜等技术,使青岛市在春节期间有了地产芹菜和韭菜上市。
据槐荫区政府官网,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这段时期,是西郊盖韭发展的黄金时期,西郊盖韭年种植面积一度达到了一千亩以上。由于城市发展等诸多原因,进入21世纪后,西郊盖韭种植面积迅速减少。
2004年左右,在高级农艺师陈冠昌(已退休)和胡冬梅父亲胡世仁共同合力,决定对西郊盖韭进行保护性种植开发,并成立了课题组开展保护工作。
2010年被认定为槐荫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冠昌和胡世仁也成为“西郊盖韭”非遗传承人。
夕阳西下,70岁的胡世仁站在田间小路上看着眼前的韭菜田,和田里的工人热情打着招呼。老胡也是“老济南”。他说,眼前的韭菜栽培方式和他小时候并无多少分别,还是利用传统的风障阳畦及小拱棚栽培方式。
在农场里,记者看到一块块韭菜畦的地垄上竖着一排排铁柱或水泥细柱,柱和柱之间以两行竹竿相连。这就是用厚厚的草苫子搭风障的地方。西郊盖韭的特点就是就是“盖”。胡世仁介绍说,待到初冬,就弄好风障,韭菜上方搭上小拱棚,有的盖上塑料薄膜、草苫子等,这就是风障阳畦。
“韭菜不能光在塑料布底下,在气温合适,阳光一好,就把塑料布掀开。必须得透气,太阳直射,出韭菜的香味。”
据胡世仁介绍,除了风障阳畦,西郊盖韭还传承着人工“扒韭墩、剪韭毛、剔韭墩”的传统栽培技艺。
待到冬寒,把一墩墩韭菜根部的土扒开,露出下边韭菜白的根部,晾晒。这是“扒韭墩”,一般需要晾晒两周左右。
时间长了,一墩墩的韭菜长得很密。扒开韭墩后,用竹签或筷子剔一剔,剔成一根一根地疏离开,再用竹签小心清理掉附着在上面的韭蛆,就是“剔韭墩”。
胡世仁介绍说,通过这些传统措施,不但能增加韭菜养分,也除掉韭蛆等害虫。“小韭蛆、虫卵,通过天寒晾晒,基本上能杀死一些。”
“韭菜最主要的害虫就是韭蛆,但西郊盖韭不用农药、不用化肥”,胡世仁介绍说,杀灭韭蛆用的是农科院研发的生物技术,“这是咱省农科院的一种线虫,和极小的蚯蚓一样,专门吃虫卵。还有防虫网。”
此外,西郊盖韭也不用化肥。“这边大豆打下来以后,再煮熟发酵,发酵以后成为肥料。还有就是农家有机肥。”胡世仁介绍说。
“你看这是我们自己培育的种子。”胡世仁用他那双大手随手摘了一朵韭花让记者看。据胡世仁介绍,现在的西郊盖韭的种子都是自主培育的。“已经至少六七年了,都是自己的种子,咱的韭菜片大、叶厚、韭味浓香。”
据胡世仁介绍,他是农民出身,改革开放后,头脑灵活的他开始办起木器加工厂,后来又做了一段食品加工。从1990年代开始又回到农业,开始承包土地,种植洋葱。21世纪初,又开始种植“西郊盖韭”。
“我们的故事很简单,也没什么特别复杂的事和经历。”胡冬梅介绍说,他们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种植洋葱,是出口订单,销往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等国,直到现在。“我们合作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外客户已经30多年了,到现在还在合作。”
槐荫区政府官网显示,槐荫区洋葱也是“槐荫四宝”之一,通过了无公害认证,产业化程度较高。20多年来,通过农业订单模式,年出口量达到25万吨。“我们公司的洋葱年出口量在一万五六千吨,在槐荫区算是大户。”胡冬梅笑着说。
在交谈中,胡冬梅对各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都极为熟悉,让人没想到的是,她曾在日本留学,是一位日本“海归”,学的也是金融行业。毕业后,在父亲的坚持下,她辞去了在广州的工作,帮助父亲干起了农业。
“回来以后我利用语言优势,逐渐打开了日本市场。”胡冬梅说,她边干边学,“韭菜从种到收,每个环节都一点点学习,慢慢对农业产生感情了。”
“西郊盖韭需要精细化管理,需要人工比较多。一斤韭菜的成本需要七八块钱,一年只能割三茬。”又说回到“西郊盖韭”,胡冬梅说,“西郊盖韭”是韭菜中的高端产品,平时的价格20元一斤,过年的时候能达到每斤60元。“我们的客户都是一些定制客户。济南、北京、上海的一些企业等高端客户,他们来采购。”胡冬梅说,每年西郊盖韭的销量在三五百吨。
“济南各级政府对咱们的工作,不管是洋葱也好,还是韭菜也好,都非常支持。包括土地整理、购买农机、项目宣传都给了很大的帮助。”胡冬梅感慨说,做了十多年农业,特别是这些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让她备受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