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输血染艾滋本网讯 全国毛竹收购价格最高、竹子利用率最高、竹企业最多,竹加工产业链全国独具特色、上下游配套最完善,竹产品包括竹家俱、竹餐厨用品、竹勺系列、一次性竹筷、精品竹筷、竹吸管、竹高尔夫球钉、雪糕棒、竹炭……
“在邵武竹企流行一句话:全球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武的竹制品。”市竹产业协会秘书长林翱说,“但好像竹产业知名度还没有周边的建瓯、政和大,原因是因为邵武只是全国最大的竹制品半成品和初级加工成品供应基地,缺乏精深加工终端产品的品牌龙头企业。可以说,邵武竹产业现在是‘十项全能’,却缺乏品牌 ‘冠军’。”
如何从“十项全能” 向“全能冠军”迈进,是目前我市面临的问题和正在努力的方向。
作为我国南方重点竹产区之一,我市竹木资源丰富。说起竹产业,市林业局副局长张世诚梳理了竹拉丝企业“上山、下乡、进城、集聚”的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依托丰富的毛竹资源,我市一些人在山脚下做起了毛竹粗加工—— 破竹片。因为生产技术落后,毛竹的利用率不到40%,产出的下脚料随意倾倒或焚烧处理。
九十年代初,开始有一些台湾和浙江老板到邵武办厂,乡镇出现了半机械化加工的竹拉丝和竹勺加工厂,这些企业为邵武竹产业的发展培养了第一批创业者和技术人才。
本世纪初,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竹加工厂也开始向城市周边集聚。因为市场行情好有销路,短短两三年内,竹拉丝厂急剧增加至100多家。其间,竹拉丝厂开始把锯下来的毛竹竹兜卖给竹勺加工厂,竹加工产业链开始了初步的上下游配合。
2005年前后,部分企业不满足简单的拉丝,与下游企业协商,购进一次性竹筷生产设备,将竹拉丝加工成一次性竹筷提供给客户,赚取节约下来的运费差价。但长期以来,大部分竹拉丝企业都是以家庭作坊式存在。
这些企业后来逐渐集聚到原水库部队的营地。2015年,为提升竹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的效率,引导企业规范发展,我市在经济开发区香林平台划出二块250多亩的地,建立竹拉丝产业园,47家竹拉丝企业迁入产业园。
作为竹材贸易和加工集散地,我市每年有数十万吨竹下脚料被当“垃圾”丢弃或焚烧。 2010年之后,依托庞大的竹拉丝企业规模,我市陆续引进多家以竹下脚料为原料的竹刨花板、活性炭、机制碳、生物质颗粒燃料企业,彻底扭转了竹下脚料做为“垃圾”处理的现象,竹下脚料“变废为宝”,成为下游企业争抢的原材料,竹粉价格也从原来的每吨80元上涨到现在的300多元。
“我们这种竹拉丝产品基本不赚钱,一般都是卖给安徽、浙江、江西等外省,还需要靠卖下脚料赚点钱维持。”竹拉丝厂老板邱文郁说,“这几年竹下脚料一吨可以卖到300元,是有了福人森工以后才拉上去的。”据了解,邱文郁的拉丝厂一天消耗毛竹30吨,可生产大约12吨竹拉丝产品,竹下脚料17吨。按眼下的价格,每天可增收五六千元。
“这两年,我们从规划上引领,建设标准的生产基地,招商入驻精深加工的竹产品终端产品企业,延伸、壮大了产业链。同时,规范引导一些补齐产业链的企业。2019年,邵武经济开发区引进了正标竹木、佳诚竹木、大诚家居等竹精深加工产品企业,延链、补链、强链,才能把一根毛竹‘吃干榨净’,实现可持续发展。”邵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旭应介绍说。
小竹做拉丝、一次性竹筷,大竹做板,竹兜做竹勺,竹青丝做凉席……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竹粉还可以用来做竹刨花板、竹炭。 杜氏木业与瑞典宜家合作生产竹制小件家俱,蓝盾门业用竹饰面板生产橱柜,宏凯竹木生产刨切竹皮,鑫森炭业采用竹三剩物资源生产汽摩车用活性炭”, 我市竹制品的“枝蔓”还在不断延伸。
目前,我市与竹产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企业共有460余家,形成了联系紧密的产业链分工与配合,是全国独具特色、上下游配套较为完善的竹加工产业链。
我市现有竹加工企业279家,其中竹家居生活用品厂8家,精品竹筷厂7家,竹胶板厂8家,竹拉丝厂145家,一次性竹筷厂58家,竹勺厂27家,竹串厂14家,高尔夫球钉厂2家,还有竹炭、生物质颗粒厂5家,竹基板材厂5家,全行业实现就业近万人,其中二产加工业直接就业人数8000人左右,2019年实现竹产业产值44.49亿元,其中加工业产值35.06亿元。
全市竹制品门类齐全,特色主导产品有:年产全竹家居生活用品200万套、年产值2亿元,竹餐厨用品320万件、年产值3亿元,精品竹筷胚20亿双、年产值2亿元,一次性竹筷360亿双、年产值9亿元,竹勺1350万支、年产值1.6亿元,其中精品竹筷胚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一次性竹筷占全国产量的60%,竹勺占全国产量的90%。可以说,竹产业在全国是“十项全能”。
我市还是福建主要的毛竹原料集散地和竹材加工核心生产基地,年加工毛竹5000万根,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周边县市,主要原因是我市的毛竹收购价格全国最高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但事实上,我市众多竹企业还只是“替别人做嫁衣”,缺乏竹制品冠军品牌,致使经济效益低下,税收大量流失。
我市目前有味家、杜氏2家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诚安蓝盾、鑫森炭业、福人集团森工、正标竹木4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似乎没有一家可称的上竹精深加工终端产品的龙头企业。
拿味家来说,目前主要有三个主打品牌,一是味家主打厨房用品,二是橙舍主打原创设计,三是未家主打新零售品牌、个性化全屋定制家居。作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他们有一个48名专业设计师团队,推出原创设计师品牌“橙舍”,将文创植入产品。2015年至今,“张三丰杯竹产业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已在我市成功举办四届,依托大赛平台,让这些设计成果通过竹制品制造企业实现转化与深度开发,吸引更多境内外优秀工业设计机构和人才到我市创业就业。尽管如此,味家也还没有达到竹精深加工产品的行业品牌冠军地位,只能算是“十项全能”的一线龙头企业。
“目前,邵武竹产业最核心的是要有自己的品牌,要充分利用本地原料集散地、竹材加工核心生产基地、竹基板材生产基地优势,打造自己的精加工终端产品‘冠军’。”市林业局副局长张世诚说。
为更好利用丰富的竹资源,培育产业链上的“单项冠军”,市政府积极谋划, 着手品牌培育,引导企业结合南平市“武夷品牌”和我市“南武夷”等区域品牌抱团发展。
佳诚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原来主要做出口贸易,每年一次性竹筷出口量占美国、韩国的市场超过80%以上。去年10月,这家企业建成投产,供货企业达到40家左右,两个月产值就达3000万元,税收达200万元左右。企业的入驻已消化全市30%的竹拉丝、竹筷,今后还可以消化更多的竹拉丝、竹筷。
“邵武竹加工主要有三个系列,就是竹筷、竹勺、竹家居产品。如果佳诚竹业能消化掉本地绝大部分的竹拉丝和竹筷,整合一次性竹筷产品,就可以打造出一次性竹筷的‘冠军’企业。那时候,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邵武佳诚的筷子。”张世诚分析道,“现在,大诚世纪家居已经入驻园区。企业建成投产后,将消化大部分本地生产的竹板,集聚竹板系列产品,就可以打造出板式竹家居系列的‘冠军’。还有一支就是竹勺系列,目前还在寻找可成为‘冠军’的龙头企业。”
我市是国内主要的竹基板材生产基地,每年要生产45万立方米的竹基板材,其中竹刨花板20万立方、竹木混合密度板15万立方、竹工艺板10万立方。庞大的竹板材生产能力吸引了大诚世纪家居前来落户。“我们是福人森工十多年的战略合作伙伴,他们的品牌质量过硬,再加上这里领导的热情邀约、板材原材料供应充足,我们才决定在南方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这个项目共投资2.3亿元,建设橱柜、木门、喷涂等生产车间,全部投产后产值可以达到7.4亿元,成为总公司在南方最大的生产基地。”大诚世纪家居邵武一期生产基地项目负责人冯文俊说,“我们项目建设以七天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将在10月底建成投产。”
如此看来,我市竹产业“三套车”冠军已有其二可期。但“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引入终端企业和龙头企业外,还要提升原料和初加工产品的质量,形成完整的高附加价值产业链。
“我个人觉得,我市竹产业发展要提高竹的综合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这就需要上下游竹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行业对接。加大投入,用好的设备生产出好的产品,共同推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杜氏集团董事长杜锦祥说。
杜氏木业近几年潜心研究竹材如何创新利用,目前已有一条先进的生产线在生产竹家居产品。近年来,还投入400多万元,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接合作,研究竹材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能。杜锦祥认为,从原竹到竹板,材料利用空间大,投入时间研究设备的流程优化以及对数据分析加以利用,可对毛竹进行分类分等,“因材生产”提高毛竹综合利用率,在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做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我市正在实施“六新”驱动战略,竹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一大传统产业,在其中有着浓重一笔。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都要给予大力扶持。
信息化是支撑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助推企业走“两化融合”之路,鑫森碳业、味家家居、杜氏木业等都取得了“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证书,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也为竹产业发展释放了新动能。销售上,竹产业也导入新经济新业态,大力发展电商物流,竹制品企业线上销售份额逐渐加大。
“要发挥好邵武竹产业规模优势,通过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势资源,打造国内领先的竹制品品牌,提升行业整体竟争力,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配套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链联盟,邵武竹产业正蓄势而发。”市林业局局长刘捷说。
·主题教育︱邵武市委常委会主题教育第二次读书班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举行
·习《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单行本出版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习关切事丨让城市成为百姓宜业宜居乐园——人民城市建设的三个故事
·“兴业银行杯”邵武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谈心得、谈体会”有奖征文获奖名单揭晓
·“兴业银行杯”邵武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谈心得、谈体会”有奖征文评选结果公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