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邱芊乌桕叶一红,桂林的秋韵就浓得化不开了。说起乌桕,桂林人是有点骄傲的,秋天的乌桕滩,杨堤的月光岛对于桂林人来说,秋天与乌桕有过一段记忆,才算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秋日良辰。很多人以为,桂林人和乌桕的渊源始于美丽的景观,但其实远不止于此。历史上的桂林有过工业发展的辉煌时期,乌桕其实也作为工业林而被大规模种植,随着时代的发展,乌桕林又被发展果木林所取代。乌桕种子可通过水流、风吹、鸟传等方式广泛传播,自然生长的乌桕在桂林遍地生根落户,桂林人和乌桕的故事也如同这种子一般,在桂林人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大树。
乌桕是大戟科乌桕属的落叶乔木,根系发达,易生长,乌桕分很多种类,有的喜欢生长在水边,有的喜欢生长在山地上,桂林的乌桕多在水边。人们常常以为乌桕是自生自长的野树,但其实在桂林历史上曾大规模人工种植过乌桕。
据《桂林林业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西农林试验场范围在市东郊尧山脚下义宾村和三甲村之间,面积约9.53公顷。以引种育苗为主,进行人工育苗试验。民国35年(1946)育苗11.58万株,至民国38(1949))年累计育苗248.07万株,主要树种中就有乌桕。这是关于乌桕树育苗的较早记载,而桂林历史上大规模种植乌桕是在上世纪70年代。
石山绿化试验站副主任李刚58岁,他是恭城莲花人,他回忆70年代初的时候,那时村里八九岁以上孩子几乎都热衷到地里、山边去捡乌桕籽。从暑假开始,树上的乌桕籽还没熟,他们就爬上树去摘回来晒干。
他和大弟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厉害,一年能捡到三四斤乌桕籽。村里的代销店就能直接卖,4毛钱一斤,每斤还能补贴二两粮票。“那时一个成年劳动力在生产队出一天工也就一分钱。”因此一年下来他和大弟卖乌桕籽的收入可不少!
而那时一年的学费大约是9毛钱,靠着捡乌桕籽,李刚从小学到初中几乎都实现了勤工俭学,自己支付了学费。
市林业和园林局绿化科科长李腾钊介绍,乌桕因为树根、树皮、树叶可以入药,又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工业油料树种,乌桕籽的出油率能达到50%,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上世纪70年代以来,桂林市陆续从湖南、浙江等地引种了大批乌桕培育经济林,沿漓江种植。而这都在《桂林市志》中有记载。70年代,由林业部门下达计划,组织种苗、发动群众上山植树,开展技术指导,积极推广科学植树造林。1975年,在郊区枫林、周家、文家一带的台地连片营造乌桕林。从湖南省宁乡县和浙江兰溪县引种,至1981年,种植乌桕纯林366.67公顷,平均成活保存率在80%以上,乌桕生长茂盛,林相整齐美观。1986年产乌桕籽10吨。1988年,乌桕林改造成以柑桔为主的果木林。
李腾钊说,当时在桂林本地大多只收购乌桕籽,卖到外地才进一步榨油。现今桂林乌桕树的面积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统计,但与种植乌桕纯林366.67公顷来比较,肯定还不及十分之一,“你在脑海中想象一下把现在的乌桕景观放大十倍,只恨脑海里的画面没法用手机拍下来。”
漓江两岸的乌桕树,也有很多是人工种植。据《桂林市志》记载,漓江两岸原来树木稀少,分布不均匀,与秀丽的桂林山水不协调。1975年开始进行两岸绿化工作,每年下达任务给沿江公社(乡镇),进行河堤植树。1981年到1985年种植枫树、苦楝、乌桕等小规格苗67.58万株,经济果木林19.3公顷,两岸绿化带增加至19.34公里。现今从漓江游览船上远望,漓江两岸立体型绿化带第一层为迎春花、第二层为夹竹桃、第三层桂花、天竺葵、乌桕等,有花有果。
1988年,乌桕林改造成以柑桔为主的果木林。“当时应该是乌桕籽这种榨油原料已经被取代,桂林就发展经济果木林。”
李腾钊介绍,桂林乌桕是为数不多的以桂林命名的植物,也叫济新乌桕,这是以中国、广西著名植物学家、桂林植物园创建人钟济新先生命名。
钟济新(1903~1993),中国著名植物学家,广西苍梧县龙圩镇思念村人。民国24年(1935)在广西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广西科学院副院长,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钟济新研究植物很重视从实际中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从二十世纪30年代起就跑野外,调查访问,采集植物标本。这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特别是在解放前,科学研究得不到重视,植物学科的研究和植物标本的采集更是受到轻视,缺乏经费和设备,条件很差,他凭着自己对植物的热爱,带着助手或工人,跑野岭入深山开展工作,跋涉于人员稀少的山区,有时还在山上露宿,常有遇到毒蛇猛兽的危险。有一次,他在山上见到一条大蛇盘躺在路中,绕道走了过去,可前面不远处,又看见一条大蛇,仰头还发现树上有两条青蛇,他毫不畏惧闯了过去。他以苦以险为荣,从自己热爱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得到无限乐趣。1947年春天,钟济新在桂林雁山,发现大戟科乌桕属新种钟济新乌桕。以人名命名植物在中国十分罕见。
70年代的桂林乌桕也曾引来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据记载,1974年9月建枫林林场。枫林林场建场时只有6人,公共积累仅0.96元。经营面积433.3公顷。职工们艰苦创业,多种经营、林果结合,科技兴林。1974-1979年,育苗20.06公顷,产苗144万株,产乌桕籽3000多公斤。在广西植物所的指导下,获得乌桕矮化早期丰产技术、乌桕速生丰产林等自治区科技成果奖。1980年墨西哥、加拿大、菲律宾、日本等国专家先后到该场参观考察,全国第一次乌桕会议的代表也来此参观。
桂林乌桕景观在90年代的桂林旅游风生水起,当秋日漓江游船上的摄影爱好者瞥见了乌桕滩一抹红叶时,接下来便是追寻到这一人间美景,而后渐渐在全国引发热潮。
90年代的时候多还是摄影爱好者,到了2000年后,很多市民来了、游客也来了,人们在乌桕滩邂逅桂林的秋天。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11月到次年1月,前往乌桕滩打卡的市民、游客超十万人次。
乌桕滩一直以来有乌桕树,但也是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种植时才有如此多的乌桕树,随着乌桕榨油逐渐退出市场,1988年,乌桕林改造成以柑桔为主的果木林。乌桕滩也曾改造成为果木林,在此后不再种植果木林才又变成现今的样子。
除了乌桕滩,还有人们熟知的赏乌桕胜地杨堤月光岛。秋日的月光岛,阳光洒在乌桕林,林间老牛悠然吃着草,暖阳下的月光岛让人仿佛误入了童话世界一般。
在桂林市区也有很出名的乌桕景观。就在鲁家村,桃花江畔乌桕红了,船上人披着蓑衣在一叶竹筏上荡舟碧波,这一美景被摄影师拍下并名扬四海。据李腾钊介绍,照片中的老人也“成名”了,常常被游客要求当模特拍照。
桂林人对乌桕的喜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近年来桂林也一直“悄悄”增加乌桕树。市园林部门在秀峰区巾山路把乌桕作为行道树种植。从2010年起,市林园部门结合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漓江花化彩化,从市区到阳朔县的漓江沿岸增种乌桕。2018年,滨北路旁的漓江泗洲湾作为全市义务植树活动的主场,市直机关、各企事业单位人员也种下了一批乌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赏叶胜地。
随着乌桕树在桂林越来越多,市林业和园林部门对于打造桂林乌桕景观也有了顶层设计和规划。李腾钊说,漓江原是一幅水墨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秋冬时节让它也成为一幅色彩明艳的油画。从乌桕的科研、育苗、生产、使用、养护等方面都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在漓江两岸、在房前屋后、在绿道建设中打造一批新的乌桕景观,今后在桂林春季有花,秋季就有乌桕,这将会成为城市的一张新名片。三月是播种的季节,今年在漓江两岸,桂林人又种下了一万多株乌桕树,不知你是否也因此对秋天提前多了一份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