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情有晴天片尾曲每年经营着几百万的花木生意,成都市温江区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会长、温江区洪根家庭农场主高洪根可谓是个大忙人。然而,过去一直忙着全国各地来回跑、联络花木生意的他,这几年却带着几名工匠在农场的花木林间挖深沟、翻泥土、铺稻草,还隔不了几天过来走访一番,仿佛地里埋了什么“宝贝”。
时值深秋,洪根家庭农场里乌桕树已披上缤纷的秋装。落叶纷飞的花木下,一垄垄稻草覆盖得严严实实。农场主高洪根小心翼翼地揭起在铺在地上的稻草,红褐色的泥土上,已布满了白色菌丝。
“这是我们上个月套种的大球盖菇,长势还不错!按照这个长势,3个月就能出菇,可以采到第二年4月底。”高洪根高兴地说。
高洪根的主业是林木经营。农场300多亩林木每年销售额在700万元以上,“就眼前这片乌桕树,去年从安徽购回后移种到了农场,目前单株市场售价可达3000-4000元。”
但是,自2016年以来,这位每年经营着“几百万生意”的花木园艺老板,却迷上了种蘑菇,这是为什么呢?
现年52岁的高洪根一直“爱折腾”。他当过园艺学徒、开过茶铺,并在1997年转型做花木经理人,开始自己栽种花木、做园林工程。2016年他带头成立了温江区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并被推选为会长。
“这些年温江花木产业一直在找转型升级的路子,我也一直在留心。在镇政府推荐下,我们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食用菌专家搭上了线,专家们也愿意把科研成果分享出来,这样我们就开始尝试在林间套种食用菌,为协会400多名农业职业经理人转型探路。”高洪根说。
他告诉记者,别看林下这一垄垄稻草不起眼,下面的蘑菇却价值不菲:以每垄长40米、每米产10斤球盖菇计,每垄可产菇400斤,产值2000元,而整个基地套种了20垄以上,除去成本,纯利润可达1.6万元以上。
根据不同的季节,农场在花木下套种的蘑菇还有竹荪、羊肚菌、皱木耳、灰树花等,自2016年开始试种以来,已创造了不小收益。
平日见到的蘑菇,通常都是在大棚种植,在花木基地里也能套种成功,其中有什么窍门?
高洪根介绍了他的种植经验:农场种植的花木行距较宽、达6米左右,十分适合蘑菇生长,农场还安装了喷灌设施,为作物保湿保水创造了良好条件。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当地政府鼓励花木基地通过林下套作增加收益,农场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设了示范基地,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让花木工匠也掌握了食用菌套作技术。
然而,套种蘑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些蘑菇并不适合在花木林下生长,高洪根前后尝试的猪肚菇、牛肝菌、灵芝、鸡枞等品种都失败了。
“失败一次相当于6个月白干,每亩投入的几千元成本也都打了水漂,但我们不泄气。”高洪根介绍,自去年起,农场套作的竹荪、羊肚菌等逐渐有了起色,年总产值23万元,纯利润占50%以上。
在花木基地旁,农场还购入了烘干冷藏加工设备,从地里采回的蘑菇,经过烘干、装袋,可冷藏保存或直接发往周边消费市场。
另外,花木基地里的枯枝也能循环利用,在农场的梅花林间,高洪根扒开泥土,里边是厚厚一层碎木屑:“我们将修剪下来的花木枝条打碎后回填,保温效果好,过去的废弃物也实现了循环利用。”
“我们还要探索粮菌、药菌轮作,当季的食用菌收获后,再种植大豆、土豆、红薯等粮食作物或白芨、黄精等中药材,让土地不‘休耕’,减轻土传病虫害,创造更多收益。”高洪根告诉记者,“将来还要吸引游客过来参观、采摘,通过农旅融合增收。”
和盛镇位于温江区北林金马河畔,坐拥3.7万亩花木,是温江比较典型的花木小镇。为推动传统花木产业转型,和盛“多条腿探路”。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和盛努力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道路,已在花木基地发展林下经济136亩,并取得一定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