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狂神都江堰市青城小学位于享有世界文化遗产盛誉的青城山麓,其前身是始建于1835年的青城书院。早在一百多年前书院创建之初便提出了求真的办学理念,开设了诗词、联语、书法、绘画、武术、中医等课程,浸润学子,教化乡邻,使得地方文风炽盛,代不乏贤。
学校秉承求真的文化精髓,汲取、提炼百年青城书院“兼容并蓄、修身正道、慎思革新、善知真行”的文化内涵,以“约于礼,博于文,敏于思,笃于行”为校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托学校悠久的书院历史文化,深入挖掘青城山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在都江堰市《“美丽的花朵”——新时代都江堰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行动纲要》的指导下,系统化地开展“青城书院文化”课程构建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根植学校百年文化,构建“青城书院文化”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既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探索,也是对新时代教育需求和学生、学校发展需求的回应。为此,学校在都江堰市《问道——都江堰育人模式探索》总课题“五育融通”的大课程体系下,以国家课程各学科承载的五育并举的具体体现为切入点,并以同一育人目标的特色课程为补充, 构建了“青城书院文化”课程体系的五大板块:“德融”课程,礼德育人;“智融” 课程,增智育人;“体融”课程,健魄育人;“美融”课程,溢美育人;“劳融”课程,勤劳育人。
五大板块课程中,包含学生在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既充分体现国家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要求,也凸显了百年书院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色。其中书院礼德课程和“百年书院银杏情”系列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特别是在“百年书院银杏情”系列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吟银杏诗、观银杏态、寻银杏方、写银杏情、感银杏恩等,师生共同探寻百年书院的发展历史,感受一代代书院人对教育的执着和追求。
“青城书院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既保证了课程的丰富多元,又保证了学生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利;既能满足学生在当下的获得感,又能满足学生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多维度、立体化地滋养、润泽着新时代“书院人”。通过课程实施,让“五育并举”不仅仅成为育人宗旨,更要成为一种以课程构建为载体的育人模式。
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礼德课程是“青城书院文化”课程的集中体现,贯穿在各个年级的特色活动中,让“约于礼”有依托,“立德树人”有载体。一年级开展“开笔礼”活动,在古韵飘香的传统书院活动仪式中,学生通过正衣冠、拜师敬茶、朱砂启智、启蒙描红等环节,领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迈出勤奋好学、尊师孝亲的第一步——“开笔启智、礼润人生”。六年级开展“感恩礼”活动,在活动中“生一信、师一信、亲一信”来诉说衷肠,感恩成长与陪伴。而一至六年级的12种品格的培养也与年级特色活动相辅相成。
“青城书院文化”五大板块课程的实施,是将国家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和信息技术等课程同书院特色课程中的书法、诗文、武术和STEM课程相融合,以常态化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的形式推进课程实施。
比如,结合语文学科教学中,开展“四季皆诗意、书院承经典”的主题诗文实践活动,包括收集梳理经典、吟诵欣赏经典,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将诗文、书法、美术和音乐等综合运用,呈现了学生角度的诗文新解。青城诗文“飞花令”活动定期开展,此时,校园所见皆诗景,两耳所闻皆诗语,书院文化浓郁而芬芳。
学校还与青城派掌门刘绥滨团队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武术”引进校园,融入体育课程,纳入大课间和阳光体育锻炼活动,形成一套教学体系,填补了体融课程“综合拓展”方面的空缺,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强身健体。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中外媒体和国际友人的目光,青小师生多次在校内外与慕名而来的中外友人一起习练武术,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炎黄子孙身上的传承和发扬。
在“劳融课程”中,以中医药课程为例,学校依托青城山镇“长寿之乡”“康养小镇”的优势,与毗邻的院校合作,共享中医药博士后工作室平台资源,达到高校资源与义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学校还在中医药文化传承课程的建设中,为师生们开辟了“青城书院百草园”种植区,为师生开展中草药的种植、观察、记录等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师生们通过参加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传承中医药文化。
“劳融课程”中,还有“青城寻味”课程,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孩子们走进张醪糟老店,零距离感受青城美食文化,学习张醪糟制作方法,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八百里青城,钟灵毓秀。既存有药王孙思邈当年采药的小径,也掩映着张道陵往时传道的庙宇。青城武术传承不息,青城古琴余音绕梁。在这特殊的地域优势文化背景下,学校梳理了“青城书院文化”特色课程与地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实行了“1﹢2﹢n”的人员结构方式实施教学。“1”指每门课程外聘一位专家或者1个公益团队引领课程,“2”指学校各学科有2个教师实施常态的组织与推进,“n”代表无数学生“选课走班”自主选择,固定在每周星期五进行学习,践行书院文化的善知真行。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围绕课程总目标,对学生课程素养和成长过程,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展示效果、课程读物质量、课程相关论文案例发表等开展量化评价,尝试、探索并完善了“青城书院文化”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一是构建了“青城书童”成长评价体系;二是构建了“书院先生”评价体系。此多元评价体系既评价学生的学,也评价教师的教,既评价结果,也评价过程,既评价学生学业成果,也评价课程素养。这些评价相互交融又独立存在,它关注基础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并且指向学生和教师多元潜能的开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个性发展。
未来,青城小学将更精准的挖掘青城书院文化、地域文化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融合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等新时代教育理念,优化课程实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为长着中国脸、坚定中国心、饱含中国情、体现中国味的新时代接班人。
选自《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3年4月刊/栏目: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