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白木莲2月上旬,乍暖还寒,正是崇明清水蟹“播种”的最佳时节。当前,崇明河蟹集团公司各基地正持续推进扣蟹捕捞和放养作业,在紧密联动中探索更高效益、更优品质的生态养殖新模式。
作为崇明河蟹核心种源基地之一,连日来,位于堡镇的崇明河蟹集团惠康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扣蟹池塘中,工人们身穿下水裤,行进在齐腰深的水中,将整团的水草拖离水面,栖息其间的扣蟹便纷纷“落网”。
为提升扣蟹规格和产量,近年来,在区农业部门指导下,惠康基地不断提升绿色养殖技术水平,并率先开展扣蟹池塘“小改大、浅改深”升级工程,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还引入半自动投饵船,很大程度减少了人工成本。“今年我们扣蟹养殖面积共300亩左右,亩产量也从往年的300斤达到了450斤以上。”惠康基地负责人顾柳滨介绍,“蟹塘改造后,扣蟹个头更大、品质更高,整体效益提升很大。”
在推进“小改大、浅改深”改造的过程中,惠康基地有几样“核心科技”作为倚仗。首先,惠康基地加大投入,为扣蟹池塘增设底部增氧设施,以此确保池塘内氧气充足,为扣蟹生长提供有力保障。其次,为了确保水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基地坚持“以草养草,以草养水,以草养蟹”的原则,在池塘内种植了水花生、伊乐藻、轮叶黑藻、水韭菜等多种水生植物,为扣蟹营造良好生长环境;此外,基地还开展了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态养殖的成色得到了大大提升。
分拣车间内,工人们动作麻利,将扣蟹按个头分成不同品级。扣蟹因形状尺寸如同纽扣而得名,记者在现场看到,惠康基地的扣蟹普遍比一元硬币大上两圈,“个中翘楚”则几乎达到半两。分拣完成的扣蟹以白色网袋统一包装,随后被浸入活水进行吐水。“每袋毛重10斤略多一点,这是考虑到运输环节丢失的水分。”顾柳滨拎起一袋扣蟹,详细解释道,“这种包装网眼细密,在透气的同时不让蟹爪伸出,避免了运输过程中的碰撞损伤。要知道,蟹苗断腿后,感染细菌乃至夭折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长成后卖相也会受到影响……”
这份细致和对扣蟹产品的严格要求为惠康基地赢得了岛内外客户的认可。据了解,惠康基地的扣蟹一般采取预订自提方式销售,价格按扣蟹规格和雌雄分拣情况分为40、50、60元每斤三档,较行业平均水平略高;但每年扣蟹上市季,来基地提货的养殖户都络绎不绝。当前基地扣蟹日销量达到5000斤左右,预计持续到3月中旬。
“随着气温上升,扣蟹也即将迎来第一次蜕壳。” 顾柳滨说,当前,惠康基地自身也在推进扣蟹放养工作,“今年我们还打造了养蟹温室,希望通过提高水温,使清水蟹提前蜕壳,并达到提前上市的目的。”
三星镇海棠湖畔,风越过水面,带来料峭春寒,对于扣蟹来说,眼下正是“搬家”的黄金时节。
当天,一批扣蟹从惠康基地出发,前往崇明河蟹集团公司海棠湖基地。转运车抵达后,工作人员将成袋扣蟹搬运至湖畔,随后向水面有序投放。
刚一下水,“安分”了一路的扣蟹便争相划动5对步足,从众人的视线中快速消失,显得活力十足。在这处风景优美、水域广阔的“新家”,它们将告别“青涩”,度过8个多月、历经5次蜕壳,在季候轮转间成长为膏肥黄满的清水蟹。
“这是我们今春第一次放养扣蟹,总共投放扣蟹680斤。”海棠湖基地负责人王柳忠介绍,“基地今年计划放苗总量在8000斤左右。”海棠湖基地年上市成蟹总量超过3万斤,是崇明河蟹产业的主力成蟹养殖基地之一;蟹在湖中游,环湖则分布着稻草王国、海棠园等旅游景观,常年吸引着市民前来休闲游玩,真正做到了农旅结合。
“海棠湖基地是全市最大的单一水体清水蟹生产基地,是大水面养蟹的样板。”崇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周捷说,“从2022年的养殖成效来看,亩产量达到180斤,平均规格达到4两以上,这是很不容易的。对崇明河蟹产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探索了新模式,也树立了新标杆。”
当前,在区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多家河蟹养殖主体正积极开展崇明清水蟹与澳洲红螯虾、罗氏沼虾等品种的生态养殖套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未来,崇明将进一步发挥河蟹集团公司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推进河蟹新品系研发,提高崇明清水蟹绿色养殖水平,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河蟹养殖主体优势互补、紧密联动,推动崇明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