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枭雄全文下载近日,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梅林村,湘东杂交水稻制种科技小院负责人杨业明正带着江西农业大学的4名研究生,在齐腰深的稻田中进行选育试验。
2023年,有着中国杂交水稻制种之乡之称的湘东区,以排上制种产业为基础,联合江西省科协、江西农业大学萍乡市农科中心等共建单位,共同申报并挂牌成立湘东杂交水稻制种科技小院,引入高校专家学子和科技人员进行驻地研究,共同打造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携手解决制种过程中的技术难点、突破性新品种等各方面问题,实现专家教授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合作共赢。
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湘东区紧紧抓住国家农业科技小院、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政策项目契机,将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前沿理论与田间地头丰富的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探索杂交水稻制种的轻简化制种技术、选育适应湘东区制种品种对比性试验,大田田间管理规范、低镉技术向小农户田块转移转化等农业生产新技术新项目,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不断推陈出新。
截至今年7月底,湘东区累计审定142个(次)水稻新品种,鉴定8个自主产权的优质不育系,申报植物新品种权60余项,研发、生产、营销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种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
“今年,湖南攸县定制的一批制种秧苗就是在这里进行育秧的。”位于排上镇北村的北兴众创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戴中华介绍。
育秧是水稻生产的第一个环节,关系着后续的插播作业以及最终的粮食产量。与传统的农田育秧方式相比,育秧工厂具有节约场地、缩短工期、高产高效的优势,它是湘东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科技育秧比传统育秧可缩短农时10至15天。”站在秧棚里,戴中华手指轻点,在手机中的物联网APP和小程序中自由切换,育秧中心和周边的1000多亩农田呈现眼前。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湘东人,2015年,戴中华从电脑办公领域转行进入现代农业领域。十年来,他在全区率先将无人机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建起设施齐全的农机服务中心;2023年,他又筹资1000万元投入育秧工厂的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周边多个乡镇的育秧中心。
“我们的育秧中心虽然不错,但跟湘东区水稻智能育秧中心相比,还是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感觉。”戴中华打趣道,“通过科技育秧,我们中心最快一小时可以出1200盘秧苗,同时还预留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走出育秧中心,戴中华指向大棚斜对面的一大片空地,絮叨着下一步的规划发展。
从最初的人工一个个花苞授粉到现在实现实时天气监测、自动播种、机械收割、种子烘干车间、智能育苗工厂等机械化工序,从最初亩产10多公斤到现在300多公斤,历经湘东几代人的尝试、实践、完善,湘东区已形成了一套高质高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体系。(周文昂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