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人商城联盟雇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到了宋代,农民雇工已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能看见农民雇工的身影,甚至国家在遇见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也会选择雇佣农民,来从事劳动。
雇佣制自产生之日起,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就一直存在,我们所熟知的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陈胜,在年少时就常与人佣耕。
与唐代相比,宋代农村雇工从事的行业更多,程度更深。主要分布于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和经济作物的采摘、培育中,以生产性劳动为主。
在宋代农村所需的雇工中,以帮人佣耕最为常见,不仅参与佣耕的人数增大,而且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宋代的农民所占土地较少,在农忙时节,他们全力投入自己的农业劳作,再加上农具的改进,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劳动力闲置情况,趁此时间段,帮劳动力不足的家庭佣耕成为他们的一种选择。
而此时,地主、富裕的农民或者劳动力短缺的人家,也会选择雇佣短工,帮忙劳作,除此之外,在一些劳动人手不足的人家,也会招募工人,并和其一起从事田间耕种。
“明日插秧,要典钱,与雇夫工食费”这些劳动力短缺的一般人家,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在农忙时间,为了赶上农作物的收割、播种时机,不得已征召雇工,与其共同在田间劳作,这在农村也是很常见的。
这条记载还说明在当时的农村雇佣中,雇主不仅要给予雇值,一般还要承担当天的饮食。妇女也可能成为田间雇佣劳动者。
在宋代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一些农民开始认识到,经济作物的种植收入要高于粮食作物,于是一些有条件的农民、地主等开始种植经济作物。
出现了所谓的种植“专业户”,包括茶园户、桔园户、蔗糖户、花户等。一些专业户规模大、从业人员较多,范围也较广,不是小家小户所能承担的。
而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同农作物一样,也有着一定的季节性,在收割播种的时节,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人手,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专业户,雇佣的劳动人员还不少。
我国种茶历史悠久,到了唐宋,茶叶更是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之风的盛行,使得茶园的种植与生产规模都远超前代,出现了许多专业的“茶园户”,以产茶谋生。
甚至出现了很多大型的茶园,在采茶烘焙期间,不可避免地要大量的劳动人员进行劳作。
这些茶园户中,产量只有一二百斤的可能自采自制茶叶,但是岁出三五万斤的大型茶园,仅靠园主一家是不可能完成制造的,必须雇佣人员从事生产才行。
而且这样大型的茶园,雇佣的人数应该还不少,茶园甚至预支定钱,准备粮米,以备雇工使用,除此之外,茶叶采摘也有特定的时间周期。
可见,大型的茶园户一年还需要两次雇佣人员才行。大型的茶园的雇佣人员甚至上千人,成本极高。
这些动辄产茶几万斤,或者雇佣人员上千的大型茶园户,劳动力需要大,只能从周围招募,于是茶园户周围的农民往往雇佣其中。“又佣力者多贫民。”也说明了,当时的茶园中有大量贫困农民的存在。
果品业也是需要雇佣人员的,宋代果品业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土壤贫瘠的山区,种植相适应的果树,收入远高于粮食生产。
出现了很多以商品生产为主的果园和果树专业户,使得果品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较高。特别是一些大的果园,在采摘之日,必然需要雇佣人员来帮助完成。
以荔枝为例,宋代的荔枝生产地较多,包括四川、福建、两广等地。其中以福建荔枝最为有名,产量也最大。每年的产量“不知几千万亿。”
如此重量的荔枝产出,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人手进行采摘,除此之外,这些荔枝也并不仅仅是满足当地人所需,大部分都是运往外地销售,流通之广,远销国内外。
在荔枝的运输中,需要的人手必然不少。这些劳动人手大多雇佣当地的农民来完成。如遇见干旱时节,果园主也不得不招人担水解旱。
熙宁时期,洞庭山遇到了大旱,树木枯竭,果园主花费工钱达十万之多来雇佣人手,“担湖水浇树。”可见这次担水的雇佣工人不少。
蔬菜的种植也可能雇佣农民,作为农业的重要分支,在宋代,特别是在城郊地区,蔬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种植的蔬菜大多是作为商品,运往城内出售,而并不是自己食用。城郊离城市位置较近,便于运输和保持蔬菜的新鲜,同时地价也相对于城里较低。因此,在城郊地区买土地种菜来出售,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投资选择。
蔬菜的种植对农村人来说,较为熟悉,并且农民的劳动报酬也不高,因此,很受这些蔬菜专业户的青睐。
宋代经济作物的种类还有很多,同样需要不少的劳动人手,由于经济作物的季节性,在采摘、培育的时候也需要大量的人手,在生长时节只用少量的看护人员便足够。
因此,不可能全年都雇佣较多的人手,只是在特定的时刻才需要人来佣耕,因此,居住于这些经济作物周围的农民,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甚至在搬运之时,也会雇佣农民参与。
宋代的手工业生产在唐代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之下,手工业产品和市场的联系愈发紧密,所需要的手工业劳动者也越来越多。
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各地的手工作坊或者一些产量较大的家庭手工业专业户,纷纷雇佣人手从事生产。
甚至在一些官营手工业作坊中,也雇用了不少人手,和工匠一起进行生产。这些雇佣劳动者,很多也是来自农民。
宋代矿冶业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矿冶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开采的分量大,而且种类也较为齐全。
矿产量开采的提升也意味着从事矿冶开采的人数增加,而这些人,大多是来自周围的农民。
无论是进山开采矿产的矿户也好,还是冶铁铸造的工匠,大多都有自己的田地,这些劳作同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农暇之时,农民纷纷进入其举提高了矿冶户的积极性,许多劳动者聚集着矿区等待开采。
有宋一代,出现了不少大、中型的矿场,上千人乃至数万人在一起集中开采的场景已不少见。
同样是作为宋代的铜矿的重要产地之一,广东韶州的岑水场,生产规模不下于前,史载“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这两个铜矿区,雇佣工人之多,不下于十万,大多是从四方汇合而来的农民。在一些冶炼工场,雇佣的工人也不少,如处州的冶铜工场“雇工八百余。”
其制作的器具销量如此之广,使用人数如此之多,其需要雇佣的雇工一定不少。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形成了官、哥、钧、定、汝等五大名窑。
产地分布广,从业人员多,瓷器精美。而这些从业人员中,也有不少是农民在农闲之时进行生产的,如“金溪陶户,大抵皆农民于农隙之时为之”
不仅说明了这些陶户主要由农民构成,还指出了农民贫困、农业利薄是农民在农闲之时从事他业的原因。在江西的景德镇,从事瓷器生产的人数更多,规模庞大。
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的盐,在宋代,生产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盐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大,特别是四川的井盐生产,需要大量的雇工共同生产。
这些井盐的生产,需要数十人昼夜劳作。井研县一带的井户,在生产之时,必须雇佣大量的人员。
虽然史料所言,皆他州别县之人来此佣力,但是周围的农民来此佣工的肯定也不少。
宋代丝织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行业遍布全国各个地方,与前代相比出现了新的变化,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纺织手工业开始向独立手工业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机户”。
在宋代,农民特别是贫困家庭中的妇女,在这些专业户中充当雇工的比比皆是。她们或是以所得来赡养家人,或者以雇工来偿还债务。
除此之外,一些大型的纺织作坊不得不雇工劳作,这些从事丝织业方面的雇工,有的是在家庭作坊内劳作,有的在大型的纺织作坊劳作,有的是临时的,有的是长期的,但是她们都以此取得雇值,与雇主产生了货币关系,为闲置在家的贫困妇女提供了一个工作的机会。
除了农业佣耕和经济作物的采摘和手工业劳作之外,农民雇工还从事其他的一些劳作。
其一是从事运输,包括负担远行、运输物品、替人操舟等,这些劳作对劳动力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农民恰好是其中最好的选择之一。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各种物品运输较为频繁,因此,雇佣农民进行运输便是常有之事。在农村的日常生活中,舂米也常叫人佣工。
女性舂米在农村也是极为常见的,砍柴也可能雇佣农民。“光州有村民毕姓兄弟二人,养母佣力,又雇两人担粪土。”
毕姓兄弟两人,不仅仅是雇佣者,同时也是雇主。在富户家中,雇佣农民也是常有之事,温州瑞安富户林达民“佣者数十辈,立门请所使,久不能遣。”
在其他对劳动力要求多的地方,如房屋修建、砍柴伐木等,必然也是有农民雇工的存在。
宋代的农村,雇佣劳动已经十分常见,雇工大多从事于体力劳动。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替人负担、运输、舂米、砍柴、担粪等,还是手工业中的劳作,对体力的要求都比较高。而这些农民雇工,大多是在农闲时充当雇工。
有自己的土地,充当雇工只是弥补生活的不足,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宋代的雇工也可以再征召雇工,既是雇工又是雇主,在身份上有了一些不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