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ster传感器2021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南通构筑生态屏障,从拯救濒危物种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还原江海平原生命最美的样子——
南通据江海之汇,扼南北之喉,不仅是万里长江的入海口,还是长江、东海、黄海交汇的地方,在地理位置上独具特色。这里是南北气候交错区和海陆生态交错区,具有典型的南北植物过渡带特征,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一直以来,南通市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出台《南通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17-2030)》,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从长江沿线到黄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自2017年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以来,区域范围内共记录物种2703种,江海平原物种基因库完整保留。
“快看!快看!江豚,一头,两头,四五头呢!”2020年11月,一段市民手机拍摄的江豚逐浪的视频,在南通人的朋友圈火了。看到这段视频,在江边住了52年的赵荣娟感叹:“几十年不见的江豚,又回到这片江面了!”
2020年以来,江豚频现长江南通段,不少市民拍到了它们跃出水面嬉戏玩耍的画面。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被称为“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定为“极度濒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更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
昔日“危化围江”,今朝“江豚逐浪”,得益于长江南通段生态修复初见成效,这与南通市委、市政府在推动沿江地区由开发向保护转变的决心密不可分。
南通是江苏岸线最长的城市。作为江海门户,近年来,南通市以实际行动,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启动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以生态修复保护倒逼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努力建设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滨江之城、城市生态绿肺,17平方公里的五山地区由此“沧桑巨变”。
抬眼是碧涛万顷,侧耳是婉转鸟鸣。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长江南通段水生生物多样性已有向好发展趋势。2020年11月12日,习来到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听取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介绍,对南通构建生态绿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
今年4月以来,在如东沿海湿地相继拍摄到国际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种群总数超过50只,其中环志4只,分别为A42、H53、K18、Y70号,全球黑脸琵鹭记录网站查询结果显示,它们均为江苏地区首次观察记录。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地球之肾”。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南通湿地面积46万公顷,近海湿地达36万公顷。湿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南通是世界有名的鸟类乐园,很多世界珍稀鸟类都可以观测到,而这正得益于南通优良的湿地环境。
南通境内每年有大量候鸟过境,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沿海湿地及长江南通段沿岸。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在滨海湿地内共记录到水鸟133种,其中鴴鹬类53种,9种为全球濒危物种(勺嘴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大勺鹬、大滨鹬、黑嘴鸥、遗鸥、黄嘴白鹭、卷羽鹈鹕),仅在如东小洋口地区记录到的勺嘴鹬就占全球总数的50%以上。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是世界九大候鸟迁飞区中最繁忙、最重要的一条迁徙通道,而南通正位于这条迁徙路线的中间地带。随着江海大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迁徙和停歇。可见,滨海湿地对迁徙鸟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南通市严格落实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按照“保护优先、应划尽划”原则,将重要湿地纳入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对开发利用实行严格限制,规范开发利用。严格控制人工岛和围垦养殖,逐步缩小开发利用范围,有效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同时加强保护修复,建立湿地保护小区,扩大如东小洋口自然湿地世界珍稀鸟勺嘴鹬保护小区,并在海岸内侧增加40余公顷的高潮栖息地。针对受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严重危害的情况,积极开展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先后在重要区段组织实施人工清除互花米草,优化湿地生境,确保了鸟类觅食与栖息。
截至2020年底,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45%,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和自然湿地保护小区17个。
千年前,王安石登临狼山,对这片世外桃源留下了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的千古传颂。
南通滨江绵延而立五座山,其中军山为五山中最高的一座山,也是长江北岸最东面的一座山。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军山虽然不高,但能在冬天为山后区域挡住阵阵寒风,小山坳成了过冬的动植物天然的庇护场所,构成小型湿地的自然野生生境:物种虽杂,但并不浓密,阳光能够充沛地照进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5℃~16.6℃,全年植物生长期约为310天。
特别是军山东南麓15.8公顷的区域范围,该区域曾为部队训练营地,作为军事禁区,几十年里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状态,没有除草剂、农药等污染,人为因素干扰较少,许多野生生物得以生存和保留。该区域生物保留了江海平原上相对原始的生物的多样性,古树名木众多,有百年树龄之久的悬铃木、银杏等,都是张謇时代栽植的。
经两年多调查,初步厘清军山东南麓物种种类有389种植物。这里,野生植物相伴相生,《诗经》中出现的远古植物俯首皆是,如野豌豆(采薇)、水荷(荇菜)等,此外,还有金银花、清明菜、野萝卜、蛇床子、何首乌、野燕麦、一年蓬、金钱草、野蔷薇……其中金钱草、何首乌、车前草、野芝麻等已形成较大的自然种群,相互依存。野生树木错落有致,构树、臭椿、野桑、刺槐、榆树等树木夹杂其中,炼丹台附近一棵野生白花梓树,胸径超70厘米。小型野生动物也呈多样性,既有七星瓢虫、眼蝶、蜘蛛等昆虫,也有刺猬、黄鼬、豹猫等哺乳动物……
在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江苏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条例》中,军山南麓自然生态保留地生态保育区作为生物多样性核心区域,实行封闭管理,禁止擅自进入。
这座深藏在都市里的世外桃源,是江海平原上唯一的、不可多得的野生生物基因库,这片区域不仅是南通和中国东部江海平原地区的,更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高磊 彭军君·
南通在历史上对自然保护就十分重视。早在1904年,著名爱国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在南通城东南的濠河之畔兴建公共植物园、动物园,并以此为基础于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苑,它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以苑为名的一级博物馆。“苑”者,园囿也。苑内藏有张謇手书的一副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见,生物的科教功能是建设博物苑的重要目的。
博物苑展馆与园林结合,室内陈列与室外展示并重,静止的标本与活生生的动植物交相呼应,苑内收藏、展陈各种动植物标本、化石、矿石、土壤标本。馆内保存着南通博物苑早期平面图、苑品目录等。1914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作为全国最早之一的地方物种记录,共分为天产部、历史部、美术部和教育部四部,合计藏品有2973号。其中天产部录藏品动物类460号、植物类307号、矿物类1103号。
至今,南通博物苑藏品已有5万余件,自然类藏品7000余件,以南通自然资源标本为主,也收藏国家珍贵岩矿石、动植物化石等自然标本。1979年,在南通海安临近的弶港滩涂,搁浅一条长约10米的大须鲸,博物苑将其取回并制作成骨骼标本。1983年,南通县李港长江口发现一条已死亡的长约2.5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也成为博物苑一件珍贵藏品。近年来,博物苑成功征集制作了非洲狮、长颈鹿、红颈袋鼠、棕熊、槽齿海豚、鸵鸟、娃娃鱼(1.6米)、湾鳄等一批世界瞩目的动物明星标本,极大地丰富了苑藏。
如今,苑内广植各地名种树木花草,饲养少数动物,博物苑还自行采集和制作了大量的昆虫标本和植物标本,反映地方药用植物资源的标本成为博物苑的特色收藏之一。
植被茂盛,鸟语花香,步道蜿蜒,南通创新区紫琅公园成为市民周末休闲放松的必去打卡地。
南通创新区位于南通滨江城市格局中心地带,2016年从一张白纸起步,通过全面修复、拓展湖荡、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营造一条连通长江、绿色生态的景观轴带、城市“绿肺”,目前南通创新区绿地率达20.7%,水面率达11.2%,以一流的形象颜值扮靓城市新中心。
作为创新区重要生态治理水修复工程,南通市政府在该区域的中心建设了紫琅公园,该公园占地266公顷,其中生态栖息地面积150公顷,具备防洪调蓄能力的水域面积116公顷。该区域历史上多头分割管理,小印染、包装企业、钢丝绳企业相互交织,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环保治理水平差。
2017年以来,南通下大力气清理整治该区域,对区域内营船港河开挖清淤,打通区域内的多条断头河,打造成紫琅公园。通过修复河道、营造山体和山谷、建设生态湿地,公园中的生物走廊为野生鸟类和昆虫等各种物种提供了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成为展示当地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栖息地示范区。
紫琅公园遍植绿树,四季常青,春夏的时候,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湖中架着许多座桥梁,藏在繁茂的花木之间,宛若江南小园林,不时有水鸟从湿地湖面上飞过。该区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新去处,湖滨跑道、湖山广场、滨水游乐场、休闲观景台和多功能运动场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享受都市生态空间的需求,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栖息地的兴趣,发挥生态教育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