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月堂9月7日,一场雨过后,金沙江两岸笼上一层薄雾,山间林木青翠欲滴。站在攀枝花市东区密地桥向江北眺望,能看到一株株新栽种的小树沿着山坡向远处绵延,“新增的品种主要是凤凰木和清香木,都是乡土树种。”攀枝花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宋云禄介绍,项目新增林地1200亩,目前已完成种植。
作为长江上游重点国有林区和水源涵养区,攀枝花市一直积极探索推动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随着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推进,金沙江畔一幅森林绿城、阳光花城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宋云禄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攀枝花干热河谷常用造林绿化植物图谱》,里面详细罗列了120种植物,攀枝花树、凤凰木、清香木等在当地广泛种植的乡土品种均在其中。
这份图谱是攀枝花2019年启动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形成的成果。翻看图谱,除了对不同植物进行形态特征的详细描述,还有对生长习性、分布和表现、培育及用途的介绍。“普查在全市范围内收集了2299份样本,汇总整理后能够为城市绿化提供指导。”宋云禄说。
在攀枝花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国先看来,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就是为了因地制宜开展科学绿化工作。由于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攀枝花整体山高坡陡、土层瘠薄,造林难度大,“造林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选择适宜的、正确的品种非常重要。”
除了森林管护和生态修复,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攀枝花市金沙国有林场还承担着培育乡土树种的任务。为了采种,工作人员要在不同树种成熟期“追着种子跑”,林场副场长何旭告诉记者,树种要人工采集,比较耗费体力,还要细心观察,寻找到合格的母树。
成果让何旭感到欣喜。目前,林场近200亩苗圃中正在培育清香木、白头树、木蝴蝶等乡土树种,从林场“走出去”的树苗成活率达95%。
“满眼都是绿色,空气好!不像以前都是荒山。”家住金沙江边的市民马德光说。
这份城市绿意来之不易。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让攀枝花干旱少雨、土层瘠薄。在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工作中,攀枝花着眼于哪里种,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4个关键问题,将全市干热河谷区划分为10个治理区,采用生态保育、提质改造、工程造林、矿山迹地修复4种治理类型,按照“适地、适树、适技术”的原则进行积极探索。
在攀枝花,树木成林至少要花费7年时间。“1年种,3年管,再用3年巩固,才能算把树种下去。”张国先介绍,在长达7个月的旱季中,要保证树木能扛过来,有效管护非常重要。
在金沙江北岸弄密片区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现场,一株株小树苗沿着山坡延伸。在树苗间,黑色的引水管整齐排布,一排排由10余根木杆绑成的栅栏格外醒目。经过长期研究,攀枝花林业科技工作者掌握了干热河谷生态治理的成套实用技术,总结出“梯状整地、栅栏保土、大坑客土、太阳能提灌、掘井取水、覆膜保水”等集成工程生态治理技术措施。
不仅造林,攀枝花还加强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管理,持续发掘、利用和发挥古树名木的生态效益、公益效益和历史文化价值。
经过全面排查,攀枝花为335株古树名木建立数字化图文档案,详细记载树种、树龄、胸径、冠幅、位置、长势、生长环境等信息。去年,攀枝花启动“古树名木有害生物调查”工作,掌握古树名木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危害和分布,及时为患病古树名木“把脉问诊”。
近年来,为给古树名木提供良好生长环境,攀枝花先后投入150余万元推动古树公园建设和景观提升,目前大龙潭拉鲊木棉古树公园、盐边县三源河村古树公园建设和仁和迤沙拉村红椿古树公园、西区金家村古树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正在进行。
除了每年3月12日的全国植树节,攀枝花人还有自己的植树日——6月29日为全市全民义务植树日,这已持续了25年。
10年来,攀枝花全市参与义务植树731万人、植树2414万株。群众生态意识不断提高,“林城相依”“花城相融”的城市森林景观雏形初现。
攀枝花人还在继续植树,种下晚樱,种下凤凰木……用行动装点自己的家园、传递造绿精神。(记者 唐子晴)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攀枝花持续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向现代化经济强市全面跃升
攀枝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巴蜀文化”专题学习(扩大)会 “富口袋”还要“富脑袋” 闯出文化发展融合路
今年上半年 攀枝花文化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回升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0家 营业收入80745万元
座座荒山现“青绿”作为长江上游重点国有林区和水源涵养区,攀枝花市一直积极探索推动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随着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推进,金沙江畔一幅森林绿城、阳光花城的美...攀枝花探索推动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9月7日,一场雨过后,金沙江两岸笼上一层薄雾,山间林木青翠欲滴。站在攀枝花市东区密地桥向江北眺望,能看到一株株新栽种的小树沿着山坡向远处绵延,“新增的品种主要是凤凰木和清香木,都是乡土树种。”攀枝花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宋云禄介绍,项目新增林地1200亩,目前已完成种植。
作为长江上游重点国有林区和水源涵养区,攀枝花市一直积极探索推动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随着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推进,金沙江畔一幅森林绿城、阳光花城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宋云禄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攀枝花干热河谷常用造林绿化植物图谱》,里面详细罗列了120种植物,攀枝花树、凤凰木、清香木等在当地广泛种植的乡土品种均在其中。
这份图谱是攀枝花2019年启动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形成的成果。翻看图谱,除了对不同植物进行形态特征的详细描述,还有对生长习性、分布和表现、培育及用途的介绍。“普查在全市范围内收集了2299份样本,汇总整理后能够为城市绿化提供指导。”宋云禄说。
在攀枝花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国先看来,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就是为了因地制宜开展科学绿化工作。由于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攀枝花整体山高坡陡、土层瘠薄,造林难度大,“造林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选择适宜的、正确的品种非常重要。”
除了森林管护和生态修复,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攀枝花市金沙国有林场还承担着培育乡土树种的任务。为了采种,工作人员要在不同树种成熟期“追着种子跑”,林场副场长何旭告诉记者,树种要人工采集,比较耗费体力,还要细心观察,寻找到合格的母树。
成果让何旭感到欣喜。目前,林场近200亩苗圃中正在培育清香木、白头树、木蝴蝶等乡土树种,从林场“走出去”的树苗成活率达95%。
“满眼都是绿色,空气好!不像以前都是荒山。”家住金沙江边的市民马德光说。
这份城市绿意来之不易。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让攀枝花干旱少雨、土层瘠薄。在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工作中,攀枝花着眼于哪里种,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4个关键问题,将全市干热河谷区划分为10个治理区,采用生态保育、提质改造、工程造林、矿山迹地修复4种治理类型,按照“适地、适树、适技术”的原则进行积极探索。
在攀枝花,树木成林至少要花费7年时间。“1年种,3年管,再用3年巩固,才能算把树种下去。”张国先介绍,在长达7个月的旱季中,要保证树木能扛过来,有效管护非常重要。
在金沙江北岸弄密片区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现场,一株株小树苗沿着山坡延伸。在树苗间,黑色的引水管整齐排布,一排排由10余根木杆绑成的栅栏格外醒目。经过长期研究,攀枝花林业科技工作者掌握了干热河谷生态治理的成套实用技术,总结出“梯状整地、栅栏保土、大坑客土、太阳能提灌、掘井取水、覆膜保水”等集成工程生态治理技术措施。
不仅造林,攀枝花还加强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管理,持续发掘、利用和发挥古树名木的生态效益、公益效益和历史文化价值。
经过全面排查,攀枝花为335株古树名木建立数字化图文档案,详细记载树种、树龄、胸径、冠幅、位置、长势、生长环境等信息。去年,攀枝花启动“古树名木有害生物调查”工作,掌握古树名木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危害和分布,及时为患病古树名木“把脉问诊”。
近年来,为给古树名木提供良好生长环境,攀枝花先后投入150余万元推动古树公园建设和景观提升,目前大龙潭拉鲊木棉古树公园、盐边县三源河村古树公园建设和仁和迤沙拉村红椿古树公园、西区金家村古树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正在进行。
除了每年3月12日的全国植树节,攀枝花人还有自己的植树日——6月29日为全市全民义务植树日,这已持续了25年。
10年来,攀枝花全市参与义务植树731万人、植树2414万株。群众生态意识不断提高,“林城相依”“花城相融”的城市森林景观雏形初现。
攀枝花人还在继续植树,种下晚樱,种下凤凰木……用行动装点自己的家园、传递造绿精神。(记者 唐子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