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乖社区江苏宝应县地处江苏中部,境内湖荡密布,河沟纵横,县域内水稻种植面积87.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44.5万亩,是江苏省重要的鱼米之乡。为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拓宽渔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收,2017年宝应县设计了“2虾+1稻”的稻虾轮作模式,该模式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导,充分发挥养殖与种植生态互补优势,经过一年多的初步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2虾+1稻”的稻虾轮作模式是遵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减量、提质、增效”为目标,采取种植与养殖结合的生产方式,在同一块农田利用不同时间和空间资源,采取青虾养殖、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轮作,实现“一田两用、一亩双收”的种养新模式(全年设计亩产青虾15千克、小龙虾50千克、水稻500千克),充分发挥了农业综合效益,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周边无工业污染、电力配套齐全的基本农田100亩,平均分割成两块。在上年度水稻收获后,开展田间改造工程,围绕农田四周,开挖深1.2米、底宽3米的养殖沟,沟外侧坡比2∶1,内侧坡比1∶2;取出的土在农田四周堆成上底宽1.8米、下底宽3米、平均高于农田耕作层0.8米的土圩埂,圩埂上设置高度30厘米的防逃板。用旋耕机在田块中间的耕作层作业,疏松土壤,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水稻根茬。试验池塘选择与田间改造在当年2月底前结束,当年3月下旬养殖沟内栽种伊乐藻,覆盖率达70%~80%。
4月初,投放青虾秋繁苗1000千克,平均规格2000只/千克。6月中旬,养殖沟内移植凤眼莲,覆盖率约 10%。7 月,分两批次投放小龙虾苗种900千克,7月上旬投放200~400只/千克的虾苗400千克,7月下旬投放160~200只/千克的虾苗500千克。
5月下旬,采取撒播的方式种植水稻,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每亩播种12.5千克。稻种撒播前施用农用复合肥20千克/亩,待秧苗出苗25天左右时,施用农用复合肥25千克/亩作为分蘖肥。
青虾放养初期,为便于水草生长和水温上升,养殖沟水位保持在0.3~0.5米,后逐步提高水位,4月下旬-5月初,养殖沟最终水位达0.8~1米。稻种撒播后保持耕作层湿润,便于稻种出苗。秧苗生长至5~6厘米时,逐渐加水至田面耕作层。随着秧苗的生长,田面水位保持在 10~15厘米。小龙虾放养后,7-9月保持养殖沟水位达 1.2 米以上,保持耕作层水位 0.15 米左右 ;10月中下旬降低田间水位至耕作层以下,便于水稻收割;11月保持养殖沟水位1米左右。
早期青虾饵料以麸皮、菜饼为主,日投饵量5~7.5千克。4月下旬开始,饵料增加至每天10~12.5千克,麸皮、菜饼比例为1∶1,加水拌匀后投喂在浅水及水草丛中,每天投喂两次,上午投喂总量的30%,傍晚投喂总量的70%。小龙虾苗种放养后,除继续投喂部分麸皮、菜饼外,增加投喂粗蛋白质含量36%的河蟹饲料,整个养殖期共投喂菜饼、麸皮各0.5吨,河蟹饲料2.5吨。
本试验全程以优化环境、预防病害为主,阶段性使用生物农药调节水质。本区域水稻病虫害以稻飞虱病害为主,试验阶段使用优选生物农药,避免使用菊酯类杀虫剂。农药喷洒采用无人机作业方式,减少农药直接流入水体中。
本次稻虾综合种养生产试验,根据稻虾不同的生长规律,充分利用了稻田生态的时间和空间资源,稻虾共生、互利互惠,利用不同种养品种生长时间的差异性,分阶段收获了不同的动植物产品。
5 月上旬即开捕青虾,采用地笼作为捕捞工具,捕大留小,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捕捞,至6月中旬,共捕获青虾1750千克;6月下旬-翌年5月,共计捕获小龙虾5175千克。
我们通过稻虾综合种养试验,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方面,对照本地区传统种植小麦和水稻平均产值(约2100元/亩),稻虾综合种养亩均产值可提高1倍以上(表1),亩均提高经济效益可达1500元以上。宝应县共计87.6万亩水稻田,如50万亩采用种养结合模式,全县年增加农渔产值达11.5亿元,种养殖经济效益增加值可达7.5亿元,仅此一项全县70.9万名农民人均增收将达1000元以上,这将有力助推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实现。另一方面,我们在试验过程中,对照传统种植,亩均减少使用氮、磷肥料100千克以上、农药100克以上,真正实现了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面源污染。
本次稻虾综合种养殖试验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产业苗种配套方面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虾苗的获取仍需要分期采购。这一方面增加了养殖成本,另一方面苗种数量、质量无法得到完全保障。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将配套种养结合专用苗种繁育池,保障种养基地苗种配套需求,推进稻田综合种养稳步发展。[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