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绵第一夫人行走乌蒙大地,一股火热而充满活力的“热潮”扑面而来。四通八达的道路,串联起城市的发展脉络,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教育医疗硬件软件提档升级,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老百姓生活有保障、日子有奔头、条件更优越,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洋溢着激情与喜悦,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这份幸福感稳稳托起了昭通这座魅力之 城。
“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每天老板用车接送到地里,下班就能领到工钱,一个月也有3500元。”永善县永安村殷家沟村民陆大爷笑呵呵地说。
2024年,永善县茂林镇组织集中流转土地2.6万亩,连片种植中药材2万亩、冷凉蔬菜2万亩、贡椒6000亩,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务工40余万人次,年产值达7.5亿元。
抓实产业就业支撑,鼓起脱贫人口“钱袋子”。昭通始终把185.07万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头等大事,聚焦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大力发展昭通最有优势的苹果、竹子、马铃薯、花椒、天麻和特色养殖等“六大高原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今年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1.8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44.4万有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户均增收1020元、同比增长6.7%。
群众增收有路子、发展迈步子、过上好日子。昭通不断强化产业就业支撑,通过盘活扶贫车间等资产、招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乡村实体经济、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
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昭通紧盯重病、重学、重灾等特殊群体,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动态监测、精准帮扶工作,充分利用兴昭富民卡、惠民一卡通、惠民保、防贫保“两卡两保”等政策措施,已兑付保险赔付资金1.13亿元,有效防止3.86万户农户返贫致贫,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市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和脱贫群众收入分别增长6.8%和18.2%、增速均列全省第1位。今年上半年,脱贫巩固各项工作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8311元,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脱贫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切肉、穿肉、烤肉……滋滋冒油、蘸酱料、上下翻转,撒上辣椒面和芝麻,肉香四溢,让人赞不绝口。
火光映照在董恩才专注的脸庞上,每一个翻转、每一个烤制动作都那么得心应手。2023年8月,董恩才参加昭阳区守望回族乡政府免费组织的昭通小肉串烤制技能培训后,一年多时间自己经营的烧烤店生意火热,现在正打算寻找新的店面扩大规模。
说起打工与创业,董恩才满脸笑容地说:“政府的政策好,现在每月的收入有两万多元,比以前打工强多了,关键是老人小孩也得到照顾了。”董恩才是昭通万千返乡创业者代表之一,他从“打工仔“逐渐成长为创业能手。
不让任何一个能就业的人无业,不让任何一个想就业的人失业,不让任何一个敢创业的人歇业。这些年,昭通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和发展舞台,为每一位有志之士提供机会在这片热土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立足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创业需求,紧盯外头里头,“两头齐抓”,同步推进外出就业、回乡创业、就近就业“三业并举”,全面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政策,2023年以来,发放银行创业贷款55.22亿元,政府补贴性创业贷款12.06亿元,成功引导6.59万人返乡创业,进而带动18.64万人就业。昭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追梦人。他们,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办好群众所盼之事,昭通从未止步。围绕就地就近就业方面,构建了“四级联动、内外一体、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岗位归集推送,实施精准的就业帮扶措施。同时,倾力打造“幸福里”社区,建成就业服务综合体4个,零工市场13个,就业“连锁超市”18个,“就在身边”就业服务平台108个,带动全市92.2万人在家门口既赚了钱、又顾了家。
说到民生,就不得不提到医疗和教育,这两者,一是民生之需,另一则是民生之基,是老百姓感受最深、关切最重之所在。昭通致力于书写好“教育”和“医疗”这两张答卷,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提升民生领域资金支出占比,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476.8亿元,大手笔的民生保障投入连接着千家万户,受益芸芸众生。
“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国内知名专家看病,省去了去大医院看病排队的辛苦,真是方便。”家住昭阳区母鹿社区的孙继成说出了昭通广大老百姓的心声,家门口就医既省事又减轻了经济负担。
近年来,昭通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投入真金白银从政策、财力、人力等方面予以倾斜,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就医环境不断改善。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肿瘤、心血管两大专科建成投入运营,开展高难度诊疗技术50余项、区域新技术项目10项,填补了昭通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全市组建县域医共体12个,共有成员单位182个,通过医共体建设推进,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吸引力逐步增强,“头痛脑热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县、疑难重症再转诊”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干净整洁的校园、标准化的体育场、拔地而起的教学楼……9月1日,随着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中心幼儿园最后一面施工围挡的拆除,一所亮眼的“家门口好学校”正式启用。这也标志着昭阳区12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7所投入使用,5000余名学生圆了“家门口”的上学梦。
改善教育环境,昭通一步一个脚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昭通实施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全市3287所学校全部实现校校有“编外校长”。昭通深入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推广云师大附属镇雄中学办学模式,大力引进优质资源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师资交流、课程共享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了本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些努力,如同春雨般滋润着昭通教育的每一寸土地,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明显突破。
孩子们在家门口乐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昭通已渐成现实。这背后,不仅是无数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更是昭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走进永善县永兴街道小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温馨的氛围感扑面而来,老人们或在棋盘上斗智斗勇,或随着音乐节奏舞动,或观看法律宣传片……悠闲的老人,脸上写满幸福,处处呈现出和谐又热闹的场面。
“针对社区的老年人,我们积极发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用,联合社区社工、志愿者做好服务。同时,每周都到小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望大家,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思想状态。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助餐服务,让老年人在小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感受到老有所乐、餐有所暖。”小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宛燕说道。
像这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建成1619个,昭通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力求每位老人都能享受贴心的关怀。除此之外,建成11个县级失能照护机构、90个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以及38个“幸福食堂”。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拓宽了养老服务的覆盖范围,还提升了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昭通坚持把关心关爱“一老一小”放在突出位置,以真心暖人心、让关爱“不打烊”,大力实施“惠老阳光工程”,高位推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落实“全覆盖排查、全周期管理、全方位关爱、全过程保护”举措,实现“管护有人、学业有教、困难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家”的目标。目前,15138名“受托管理人”成为护花使者,与90749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成为这些孩子生活的知心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给他们带去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不感觉孤单,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目光中,自信地迈出人生的步伐。老有所养,是昭通对每位老年群体的庄重承诺;幼有所育,则是对未来希望的精心呵护。夕阳更加绚烂,朝阳更加火红,在昭通“一老一小”群体的笑容更加灿烂。
|